配色: 字号:
皮肤科:川崎病
2020-03-31 | 阅:  转:  |  分享 
  
川崎病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多见于儿童,好发于4岁以内的婴幼儿,以男孩居多,发病季节以4~9月为多。病因-感染
学说从患儿的咽部、淋巴结、血中都可以分离到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约有30%的患儿溶血性链球菌多糖抗体阳性,故推测与链球
菌感染有关;另有学者认为本病与病毒或立克次体感染有关,但尚带进一步证实。病因--变态反应学说川崎认为本病可能是宿主对感
染原的一种异常的变态反应,荧光抗体法检查也发现在患者心肌内、肾动脉管壁、淋巴结小动脉内膜中皆有IgG沉着,提示血管免疫复合物沉积
与本病发生有关。病因--其他洗涤剂过敏、汞中毒临床表现发热:全部病例皆有发热,特点为:1)高热,39~40℃;
2)持续性,1~2周不等;3)抗生素治疗无效;4)同时有烦躁、兴奋、惊厥或嗜睡、萎软的表现。临床表现皮疹:起病3~4日发疹
,特点为:1)皮疹类型不一,但无水疱、糜烂和结痂;2)在卡介苗接种部位可显著充血发红;3)呈向心性分布,以面、躯干、四肢近端
为主;4)1周左右消退;5)不痒。临床表现手足变化:为本病的特征之一,有助于诊断。特点:1)手足弥漫性、非凹陷性硬肿,
造成手不愿握物,脚不愿站立;2)早期患儿掌跖泛红而呈品红或深紫色;3)指趾甲与皮肤交界处膜样脱皮;4)指甲横沟,见于恢
复期的指甲表面,又称“川崎沟”。临床表现口腔变化:发病2~3日口唇明显充血呈鲜红或绛红色,稍后干燥、皲裂。口腔、舌、咽部
粘膜弥漫性充血,但无溃疡和假膜形成。临床表现眼结膜变化:发病3~11日出现两眼球结膜充血,但无结膜水肿、脓性分泌物或
角膜溃疡。临床表现颈淋巴结肿大:见于急性期,位于颈单侧或双侧,直径在1.5厘米以上、活动、有压痛、不化脓。半个月内消退。
临床表现心血管变化:为本病最严重的表现。主要有:心脏扩大、心音低钝、心前区收缩期或舒张期杂音、奔马律。EKG可有心肌
炎、心包炎、心肌梗塞等相应变化。心脏病变为突然死亡的主要原因,尸检均有冠状动脉病变,如冠状动脉炎、动脉瘤、血栓形成、心肌梗塞等。
临床表现其他:有些患儿有胃肠道症状、关节痛、咳嗽、脑膜刺激症状等。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显著增高,可达1~2万以上,核左
移,可出现中毒颗粒。血小板增高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大多阳性,蛋白电泳α2球蛋白增高病理表现为血管炎死
亡病例尸检显示冠状动脉广泛的受累,表现为动脉炎、动脉瘤样扩张及血栓形成诊断要点发热持续5天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两眼球结
膜充血;口唇干燥、潮红、皲裂,杨梅舌,口咽部粘膜弥漫性充血;早期手足硬肿、掌跖发红,恢复期甲床皮肤交界处膜样脱屑;躯干多形性
皮疹,无水疱或结痂;急性非化脓性颈淋巴结肿大,直径超过1.5厘米。根据日本MLNS研究委员会标准:凡有5项以上符合,即可诊断
本病。鉴别诊断猩红热:根据起病急骤、典型皮疹、帕氏线、口周苍白圈,结合全身发热、咽痛、扁桃腺炎、抗生素治疗有效等特点,与川
崎病容易鉴别。重症多形红斑:尽管本病有发热、皮疹及粘膜损害,但是皮肤和粘膜的大疱、糜烂、渗出、结痂是本病的重要特征,而川崎病的
皮损比较干燥,没有渗出的表现。鉴别诊断幼儿型类风湿关节炎:本病尽管有手足肿胀,但是皮疹一过性、关节受累严重、病程长等容易与
川崎病鉴别。婴儿多动脉炎:发病率低,一般在尸体解剖后诊断,而川崎病其特殊的表现,两者容易鉴别。治疗原则:应
用抗炎症及抗凝固药物治疗,关键是防止冠状动脉并发症。治疗抗凝剂:发热期给阿司匹林30~100毫克/公斤/日,热退,再
给2个月,剂量为30毫克/公斤/日。其他抗凝剂如潘生丁、肝素、法华令等也可使用。支持疗法:必要时可输血或注射丙种球蛋白。
治疗对症处理:对心肌损害者给予丹参、肌苷、能量合剂、维生素。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等。建议避免使用或慎用皮质激素,除非同时应用
抗凝治疗。中医治疗:治则:辛凉宣透、清热解毒。可用普济消毒饮加减。预防与护理由于本病有60%的患儿有冠状动脉损害,死亡率为
1~2%,因此,恢复期的患儿应注意休息,尤其是4~5岁以上的儿童要避免过早、过多的活动。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KawasakiDisease)新华医院皮肤科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