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代名医叶天士,治络五法是妙招

 旷世奇药 2020-03-31

导读:清代名医叶天士,四大温病学家之一,是中国医学史上一位贡献巨大的伟大医家。他是温病学派的奠基人,又是对儿科、妇科、内科、外科、五官科无所不精、贡献很大的医学大师。对于各脏腑经络的治疗方法,可谓是独树一帜,小编今天推荐的治络法,即是他独特的治疗方法之一。

人体不外气血,初病尚浅,病在气分,日子长久,必然入络。治络法,是叶天士的独特治疗方法之一。叶氏对络的认识,遵《内经》“经络皆统血”之旨,认为络病为血分疾病的一部分,提出了“安血络”的治法;同时还认为络病多为邪深隐伏之病证,提出了治肝络、胃络、肺络等。关于络病的治法,叶氏有两个基本法则:一为络实证,叶氏认为:“积伤入络,气血皆瘀,则流行失司,所谓痛则不通也。久病当以缓攻,不致重损。”二为络虚证,叶氏提出“络虚则痛”“通补最宜”,用药当取“柔剂通药”,如络虚寒则用“柔温辛补”,络虚热则用“凉润辛补”。总之,叶氏强调通络诸药要活泼,不能随便使用滋腻之品;通血络要润补,勿投燥热劫液之品,禁用“辛燥散气”之品;同时“苦寒碍阳”之品也与络病不宜。在以上基本法则的基础上,叶氏制定了治络诸法,根据临床常见络病及叶氏常用治络方法,现罗列五法。

1.辛润通络法(《临证指南医案·胁痛门·沈案》)

【主治】肝气滞着,胸肋胀痛,营液枯槁或老年病后,胁痛,咽干舌燥,或左胁疼痛,难以转侧,以及癥瘕初起,脉涩小等。

【处方】旋覆花9g,红新绛5g,当归须9g,柏子仁12g,光桃仁9g,青葱管8根。

【加减】脉涩,胃痛,胁痛甚者,加炒延胡;咳嗽引痛胸胁者,去当归、柏子仁,加杏仁、薏苡仁、冬瓜仁;脉不流利,气血两痹致痛者,去旋覆、新绛,加香附、苏梗、延胡;胁痛,吐血者,去当归、青葱,加丹皮、钩藤;久痛络虚,结聚成瘕者,去旋覆,加鹿角片;络虚久痛有年,色脉衰夺者,去旋覆、柏子、新绛,加生鹿角、桂枝。

【体会】此为《金匮》旋覆花汤之加味法。《金匮》云:“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所谓肝着者,为肝气郁滞,着而不行。取旋覆花下气散结,青葱行气通络,新绛安络;盖治络取乎辛润,辛则能通,润则入络,络为血络,血为濡润之质,故加味厚多液之当归,性温气芳,直达血络,用须者,取其味之薄,即《内经》“味厚则泄,薄则通”之义,欲其通行之速;柏子仁辛甘多液,益阴润燥,以宁营络;桃仁辛润入血,以行血络。方使营阴润,络血行,通而不着,何痛之有?

2.辛泄肝络法(《临证指南医案·疝门·明案》)

【主治】肝气不和。疝病小腹坚聚有形,或下坠延及肾囊胀痛;并治妇人腹中癥瘕。

【处方】当归须9g,淡吴萸3g,炒穿山甲6g,青木香6g,延胡索9g,川楝子6g。

【加减】痛入肾囊者,加橘核、小茴香;夹热口苦者,去吴萸,加川连、山栀;妇人腹中癥瘕胀痛者,去木香,加桃仁、青葱管;大便不通者,加郁李仁;腹痛有形,不大便者,去山甲、吴萸,加韭汁、两头尖、桃仁。

【体会】此为辛香泄肝通络法,用治肝经疝气之病。肝脉布少腹,绕阴器,须得辛香开泄,气血宣通,其病可解。延胡、川楝子为泄热止痛要药,吴萸、木香辛香疏泄,归须、山甲入络行滞。观叶氏以此加减甚多,若痛甚于下,浊结有形,非辛润无以入络,则入韭汁、两头尖等药是矣。

3.通络祛痹法(《临证指南医案·痹门·鲍案》)

【主治】风湿客邪,留于经络,上下四肢流走而痛,邪气触犯,不拘一处,数十年周痹之病。

【处方】蜣螂30g,全蝎12g,地龙45g,炒穿山甲24g,露蜂房15g,川乌9g,麝香1.5g,乳香18g。

上药研细末,以无灰酒煮黑大豆汁泛丸,如梧子大,每服6g,日2服,不效,可用10g。

【体会】原案谓:“古称周痹,且数十年之久,岂区区汤散可效?凡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缓攻。”此言疾病有新久,故用药有缓急之规律。药取虫蚁入络者,盖久病入络,非草木之品可以济,必虫蚁搜逐以为功,虫蚁之性虽峻,合丸缓攻,为峻药缓用之意。全蝎色青入肝,搜络定风,地龙咸寒入脾肾,清湿热痹痛,山甲宣通经络,蜂房以毒攻毒,上四味皆搜风行络之品。经络流行受阻而致痛,则用麝香搜剔幽隐之邪,乳香定诸经之痛,并以酒性之阳,合黑豆入肾滋阴,合用煮汁泛丸,则痛痹可缓缓而愈。

俞东扶目见叶氏治其邑人周姓者痛风,药用乌头、全蝎各30g,穿山甲、川黄柏各15g,汉防己45g,麝香9g,马料豆60g,茵陈汤泛丸,每服3g,开水送服,尽剂而愈。东扶谓:“二案各有妙义,非浅见所能窥测。”观此则知叶氏当时治验彰彰。余亦仿其法,曾治一例湿热痹痛,患者昼夜呼号,右腰漫肿,西医诊断为肾周围脓肿,病延月余,诸药不效,余即于清热药中入地龙、山甲、露蜂房、蜣螂等味,三日治愈。叶氏案中有云:“周礼采毒药以供医事,盖因顽钝沉痼,着于躯壳,非脏腑虚损,故必以有毒攻拔使邪不留存,凝着气血,乃效。”是即取虫蚁搜逐攻络之义。而耳食之徒,谓叶氏用药轻浅可从,殊为梦呓。

4.通络消胀法(《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胀门》)

【主治】专治血络瘀滞之胀。小儿或成人单腹胀大数月,气分之药不效,或腹面青筋紫黑。

【处方】当归须45g,光桃仁45g,延胡索24g,炮山甲12g,蜣螂15g,炙虫15g,五灵脂24g,山楂60g。

水泛为丸,成人每服5~10g,儿童酌减,日服2~3次。

【加减】右胁下胀痛,加生牡蛎。

体会】病着于人,不外气血两途,故《内经》云:“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是句,要言不烦,已括尽医书万部。此案叶氏注云:“气分不效,宜治血络,所谓络瘀则胀也。”是叶氏阐明经旨之言,凡病皆然,不特治胀如是。推其治络之法,《内经》示其端,仲景劳伤血痹诸方见诸用,叶氏扩充其法善于后。此辛润通络,佐虫蚁搜逐之法,药以当归、延胡、桃仁之辛润通络,五灵脂、山楂之散瘀行滞,佐山甲专行经络,有攻坚开通之力,虫味咸软坚,有逐瘀破癥之效,蜣螂有推转浊气、送达外出之性,全方俾混处血分之物,开通攻破,传输消散,如是则血无凝着,气可宣通,病毒废物,无容留余地,尚何鼓胀之难消?然治血络有形瘀积,须合丸方缓图,以收徐消默运之效。如用汤药攻涤,则排泄较速,不能消血络有形之胀,有欲速则不达之弊。当时叶氏制此方治徐姓小儿单胀,十日痊愈,余多次引用此方,移治成人鼓胀(肝硬化腹水)每效。

5.通络消癥法(《临证指南医案·积聚门·王案》)

【主治】右胸胁形高微突,初病胀痛无形,久则形坚似梗,气钝血痹,日渐瘀滞而延为癥瘕。

【处方】蜣螂24g,虫24g,当归须45g,光桃仁45g,川郁金30g,大川芎24g,煨木香18g,生牡蛎60g,夏枯草30g,生香附18g。

大酒曲末60g,加水稀糊丸,无灰酒送服,每次6~10g,日2次。

【体会】此法以当归、桃仁、川芎、郁金等辛润入络散瘀,香附、木香辛香理气行滞,牡蛎软坚,夏枯消结,又借蜣螂、虫蠕动之物领气血诸药推磨癥瘕,曲善消而酒行血,合丸缓攻,以有形之药消有形之病。

昔日癥瘕,即今之肿瘤。苟能气血旺盛,流行无阻,则人体自具抗病之能,《内经》所谓:“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难经》又谓:“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观此则叶氏所谓“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是本自《难经》之旨。盖气血二者,相辅而行,气为血帅,气调血和,气滞血着,气逆血升,气陷血坠,气盛血张,气弱血懦,气热血腾,气寒血泣,是皆气先血后,气以领血之义也。论气血阴阳,则又以阳气为本,阴血为用。阳气为生命之源,故《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固以阳气为首要,苟能阳和敷布,血脉通调,何病之有?唯寒暑劳形戕其外,恼怒忧思伤其内,由是阳气衰而阴血结,体先虚而病原入,则癥瘕之患,不亦宜乎?在妇女则奇经八脉空虚,亦多癥瘕之病,更有温奇消癥之法焉。

治络五法在《浙江中医药》1978年第三期发表之后,原中国中医研究院沈仲圭老先生曾来信评云:“此五法,通络化瘀,泄肝行滞,可用于多种疾病。如通络消胀法用于门脉性肝硬化(鼓胀);辛泄肝络法用于疝病;辛润通络法用于肝胃气痛久痛入络,以及干性胸膜炎,亦可施用于胸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通络祛痹法用于风寒湿痹;通络消癥法用于卵巢囊肿、子宫肌瘤。上法所治皆是临床常见病,所以对临床医家帮助颇大,可供借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