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学习年会回顾】像超级英雄一样破解PBL迷思

 天下英才教师 2020-03-31

上上个周末(12月15日),中国首届深度学习年会在上海圆满落幕,三有也非常荣幸参与到了本次年会的组织筹办工作。

本届年会提供了10+场由国际导师带领的工作坊,由于工作坊是平行进行的,所以每位参会者仅可以选择1个半天工作坊和1个全天工作坊来参加。相信每一位参会者对分身乏术而错过的精彩内容,早已好奇不已;每一位错过了年会现场的关注者,也已急不可待地想知道我们在2天半的时间里到底经历了什么~

三有近期将陆续推出 深度学习年会回顾系列推文,与大家一起重温这份12月的精彩!

今天的文章来自于郑楚楚,是一位家庭PBL实践者,也是三有PBL工作坊的老校友。她参加的是由Jenny Pieratt带领的全天工作坊:像超级英雄一样破解PBL迷思,我们一起来破解超级英雄的变身过程吧!

开场活动

寻找你的超能力(What's your superpower?)

Jenny问道:“在PBL中,什么是你的超能力?” 比如:爱,专注,开放的心态......

每个人画下自己认为在PBL中所拥有的超能力,然后剪下来贴到墙上大海报上。我毫不犹豫的写下了“持续学习”。

Jenny 问我们彼此的超能力是否可以连结,交织,而产生互相效应呢?能力点可以连接成能力线,又能继而构成能力面。

在我们尝试联系,连结彼此超能力的过程中,发现我们的能力等级在直线上升。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开始了互动讨论, 发现了另外一个“我”,和新世界里的“他”。完成了“超能力”的连结,顿时生发一种可以召唤神龙的神秘力量。

确定问题

在头脑风暴和超能力连结后,Jeny提出:“我们如何利用我们的超能力对抗PBL迷思?” 每个小组需要设计一个PBL来回答这个问题。

脚手架搭建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大家首先得知道什么是PBL的迷思,而高质量的PBL才是最有说服力的参照.

首先,Jenny邀请我们来到教室外面参观她带来的一些项目作品集,并尝试回答“你看见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

带着这样三个问题,我们漫步在走廊,惊叹于孩子们优秀的作品的同时,在不停的搜集我们看见的信息,记录引发我们想探究的问题。不同于走马观花的深度学习从这里开始了…

当我看到食品卡车项目时,除了我们惯用的展示板,还有学生个人的过程作品集,项目记录,工作表单都被完整的展示出来。这不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嘛!

展示的内容不仅仅包括成果,还应该包括项目过程。如果在我的家庭实践项目中,也给到孩子一个完整的过程记录,那将是多么宝贵的一份礼物。

工作坊现导师项目展示

看完了Jenny飘洋过海带来的作品集,高质量PBL的探究并非止步于此。接下来,她给每个人分发了论文<PBL应该成为主菜而非甜品>的不同节选,需要我们阅读,在教室里走动并与至少10个人来分享讨论各自拿到的文章观点。

伙伴之间的讨论激发我们产生了更多问题,我听到一个小伙伴分享关于驱动问题的比喻非常有意思,她说:“像是一条有宽度的河,在水域范围内嬉水游水”自由畅快的画面油然而生。

除了文章,Jenny还让我们观看了影片《我们的家》,影片完整的呈现了一个项目的诞生过程,观影结束后,用五感来感知pbl。我从来没有尝试过用感觉来解释PBL,在Feels like那栏,Jenny 通过大家的表述语气连用了几个感叹号,突然觉得有了温度.

再再来,重要的事情要重复三遍,到底何为高质量的PBL? 感受有了,理论也得有。用bloom分类法来看,PBL也有各种伪装,用所了解的项目来评测一下,看看是不是纯金版PBL。事实上只有达到create,才真正称之为PBL

bloom分类法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见过了各种真身,是时候总结反思一下了,曾经我们对PBL都有过什么样的误解?

接下来的小组讨论,每个人用便利贴写出自己迷思/误解,我一直纠结关于学生发言权和选择权的度的把握,所以写下了“课程的过度设计挤压到学生探究空间”,组内的小伙伴也不约而同的提及了课堂该以谁为中心的话题。

下图是工作坊现场的5个小组总结发现的迷思/误解/问题。

Jenny在开场的时候就说她要用体验搭建PBL模型来解密PBL迷思,突然发现我们不经意间已经每个小组确定了组内的驱动型问题,cool!回顾一下,在Jenny带领我们了解/体验/观察高质量PBL项目的时候,每个组自己生发出了组内驱动性问题。

刻意设计却又发生的不经意,发力在无形之中,自然不做作。

接下来,我们要回答终极问题:我们需要什么超能力来破解我们的迷思?

我所在的小组共同讨论的话题是 “在学习活动中,谁是主角,学生,还是老师?” 我们就这个问题开始了框架构建和项目执行。

驱动问题确定后,Jenny给了我们一个 5whys脚手架,来帮助我们针对驱动问题抽丝剥茧,问出强有力的问题,并演变成一个有计划的项目。

以我们小组为例:

为解决我们关于“学习活动中,谁是主角,学生,还是老师?的问题, 我们在质问5次为什么之后,我们得到的答案是:需要帮助教育者更新教育观,赋能自我,以应对新的教育形势对教育者的诉求

项目执行

经过各种脑洞,我们决定设计一款“超能教育者”斗篷,提供各种赋能途径与个人成长可能性,拥有了这款斗篷,将获得新的教育视角,能开拓出一片新的教育空间。

小组成员“stinggao”非常众望所归的代表我们小组,荣披战袍,他也正是一所创新教育机构的创始人,战袍在身,引领新教育管理者的新潮向。瞧瞧,全场最靓的仔!

公开展示

“The world is changing,education is changing” Larry 的感悟还在我们耳边回荡,如何让别人知道我们充满着战斗力?除了做知识的搬运工,更准确来讲,我们连结万物,为学生赋能,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让我们跟上世界的变化,始终探寻教育领域新命题,并诚挚的给出启迪。

“超能教育者”斗篷带给我们的启迪是作为教育者,无论你是家长老师校长, 我们的使命,是赋能和连结学生的每个日常,把学习的主导权还给学生,同时助推他们成长。

蓦然回首,在Jenny在这一天的工作坊中,不就是这样的吗?

工作坊反思

带上”项目参与者”的思考帽:Jenny完整的一天工作坊体验之后,在我的家庭PBL实践中,获得了两个新思路:

1. 有几个小工具非常的好用比如5whys,能帮助把驱动问题推动成计划/项目;思维网络图能将看似没有关联的事务联系在一起,这个工具背后的联想方法也非常值得在和孩子聊话题的时候运用起来。

2. 另外,在提供课程支持的时候,脚手架也可以是多样,,视频文章范本讨论方式尽可能多元,提供更多体验来激发孩子提出更多问题,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同时引导彼此反馈,提供生生教育,伙伴学习的机会。我在“PBL应该成为主菜而非甜点”的讨论中,就从其他小伙伴那里收获很多新的认知.

带上”教育设计者”的思考帽子:在工作坊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Jenny的课程设计行云流水。在PBL迷思这个大主题下,把小组的驱动问题内嵌在其中,通过三层次的高质量PBL体验+讨论,由我们生成自己感兴趣的某一个迷思,并通过设计任务去解决它。驱动性问题在她的三次解读“准确理解高质量PBL”引导下,也是由我们各自生成。 既有项目方向,又有自由度。我们经常问怎么生成DQ,原来这就是非常棒的设计。

最后,借用”超能教育者”斗篷: 我们不是拯救世界的超人,但却又有超人之处,因为我们多元而开放,相互学习,心怀彼此!让我们一起共赴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