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岑参去西域(13):楼兰、罗布泊

 人在旅途的Gao 2020-03-31

        楼兰(今新疆若羌),曾是西域地区位于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小国,其东部紧邻河西走廊。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取得河西之战的胜利,将匈奴势力赶出了河西走廊,西汉王朝开始在河西走廊“列四郡、据两关”,所设玉门关和阳关的西边就是楼兰国的地域。出玉门关走丝绸之路中道、出阳关走丝绸之路南道,都要通过楼兰国,当时楼兰国的都城在孔雀河南岸、蒲昌海(即罗布泊)的西北,位于丝绸之路中道的必经之路上。

        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楼兰国向汉朝称臣,更名为鄯善国,并迁都扜泥城(今新疆若羌),原都城楼兰城则由汉朝派兵屯田,西汉王朝开始在西域地区扩充势力范围。到了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为了更好地管理西域,西汉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把西域地区纳入中央王朝的版图。随后经过约几百年的历史变迁,由于孔雀河的改道,蒲昌海(罗布泊)水面萎缩,生存环境日益恶劣,公元四世纪之后,楼兰城民众迫于严重干旱,人口逐渐向周边转移,楼兰城最终遭到废弃,公元448年北魏灭鄯善国,前后经历了约600余年的鄯善国(楼兰国),至此灭亡。

        隋唐时期丝绸之路中道已经不是主要线路,但并没有完全中断。虽然楼兰国已走入历史,楼兰城也淹没在荒漠中,但在唐代边塞诗中,“楼兰”依旧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边塞地区标志性名词。在唐玄宗天宝八载(公元749年),岑参第一次西域行前往安西都护府(驻龟兹),以及一年多后从龟兹返回河西走廊,应该走的是丝绸之路中道,不过他并没有走途径楼兰古城和蒲昌海的旧道,因此在这段旅途中没有留下直接关于楼兰和蒲昌海的诗作。但在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岑参第二次西域行前往北庭都护府,在从长安出发的前后,他写下一首《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其中提到了楼兰和蒲昌海。先来看看这六首诗:

        其一

        汉将承恩西破戎,捷书先奏未央宫。

        天子预开麟阁待,只今谁数贰师功。

“麟阁”即汉代麒麟阁,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把霍光等十一功臣画像置于阁中,以表扬其功绩。以后“麒麟阁”就成了表示卓越功勋和最高荣誉的典故,“画像麒麟阁”成为了历代为官者努力的目标。“戎”这里指的是吐蕃。“未央宫”是汉代皇宫,借指唐大明宫。“贰师”即汉武帝时贰师将军李广利,这里“汉将”“贰师”是用来借指和称赞封大夫,即封常清。第一首是这组诗的统领,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率军攻破播仙镇,取得对吐蕃作战的胜利,捷报传回到长安城。

        其二

        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寒。

        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夜雪扑旌竿。

播仙镇即今新疆且末,楼兰国后期国都扜泥城即今新疆若羌,均位于丝绸之路南道上,且末在若羌的西边,所以说“官军西出过楼兰”。“月窟”为传说中月亮的归宿处,经常出现在西域边塞诗中,指代西方边远之地。“蒲海”即蒲昌海,是罗布泊的古称。“葱山”即葱岭,今新疆喀什帕米尔高原的古称,丝绸之路在此经过。第二首是描写唐军的出征旅程和作战环境。岑参在这里提到了楼兰和蒲昌海。

        其三

        鸣笳叠鼓拥回军,破国平蕃昔未闻。

        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

“鹊印”的典故来自晋代的鬼怪小说《搜神记》,张颢得山鹊所化的金印,官至太尉,用以指得官的喜兆,也借指公侯之位。第三首是庆祝唐军得胜凯旋,并称赞将领封常清的功绩,祝其高升,威名远扬。

        其四

        日落辕门鼓角鸣,千群面缚出蕃城。

        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

“辕门”即军营之门。“面缚”即两手反绑,用以表示投降。“洗兵”即洗净兵器,用以表示胜利结束战争。“鱼海”是古代湖泽名,即古称休屠泽、白亭海,在今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境,这里不是实指。“龙堆”即白龙堆的略称,古代称蒲昌海东边的大片沙丘,今称为雅丹地貌。第四首描写唐军攻破播仙镇取得胜利,吐蕃军队出城投降的情景。

        其五

        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第五首是回顾了战斗的经过,两军对垒,夜晚时唐军奇袭,经过一夜残酷的厮杀,直到早晨唐军攻破城池。

        其六

        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

         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第六首是描写经过一夜战斗后的战场情景,以此来展现唐军战士的英勇和胜利来之不易。

        盛唐时期,唐朝跟吐蕃之间的战争频繁,双方在从东到西的战线上(即蜀西—陇右—河西—西域)全面开战。播仙镇本是唐朝初年消灭了且末国后建立的军镇,其处在吐蕃西北部进入西域地区的车尔臣河道上,很可能吐蕃军队出兵占领了播仙镇,切断了丝绸之路南道的交通。唐军的这次战斗是在安西四镇节度使封常清的率领下,从吐蕃占领下收复了播仙镇,史书中没有记录这次唐军跟吐蕃的战斗,岑参的诗为我们补上了这段历史。

        在天宝八载(公元749年)岑参第一次西域行到安西都护府时,安西四镇节度使是高仙芝,封常清是高仙芝的副手,专管四镇的后勤屯田等事,相当于是岑参的直接领导,两人应该相处得不错,结下了交情。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朝廷任命封常清为安西四镇节度使加朝散大夫,接替了高仙芝的职务。封常清率军收复播仙镇的战斗大概发生在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春,因战功卓著又被加封北庭节度使,统一指挥西域地区天山南北的唐军。封常清这时想到了老朋友岑参,力邀其加入他的北庭都护府,因此有了岑参的第二次西域行。这一次岑参遇到了一个欣赏他的领导,感觉自己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兴奋的心情跟第一次西域行大不相同。岑参的出发大概在这一年的夏秋之际,这首诗很可能作于这个时间,既是对老朋友的赞扬,也是对老朋友的感谢。

        岑参两次西域行的路线图。第一次西行到达安西都护府所在地龟兹(今新疆库车),第二次西行到达北庭都护府所在地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庭乡)。

        岑参出阳关后的大致路线图。不同于之前行走在河西走廊的绿洲,这是一段非常艰苦的旅程,主要行走在大漠戈壁中,而水源是保证商旅和士兵能够安全穿越的首要因素,所以丝绸之路基本上是沿着湖泊、河道、泉水,逐水草而行的。因楼兰城已废,岑参走到蒲昌海北部之后,没有往西南方向,走汉朝时候的丝绸之路—楼兰道,而是继续向西北方向,走到了银山驿(今新疆吐鲁番的库米什镇),他也没有向北走西州(高昌),那会绕很多路程。

        古人把沙漠戈壁称为“碛”,岑参在走这段“碛”时,还是留下了几首诗。天宝八载(公元749年)岑参第一次西域行时,写下了一首《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辞家之后见过两次月圆,说明走了大概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岑参在敦煌的时候过的立春节,表明天宝八载这一年也快要结束了。他走的时间较长,是因为还要按照朝廷的要求,沿途考察一些关隘、军镇的物资储备情况。当走在陇右与河西地区的时候,他夜晚可以投宿驿站或军营,但是在这一段“碛中”,他和随行人员就只能在野外搭帐篷露营了。

        岑参还写下过一首《过碛》:

        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

        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沙漠戈壁中没有人烟,地貌特征又极其相似,所以很容易迷路。站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向四处眺望,天尽头跟地尽头连在了一起。因为这段旅程在安西都护府以东,所以他说前往安西还要继续向西走。

 

        对于这条道上的蒲昌海、白龙堆,岑参在另一首诗中还提到过。大概在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春,岑参在北庭都护府(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庭乡),写下过一首《北庭作》:

        雁塞通盐泽,龙堆接醋沟。

        孤城天北畔,绝域海西头。

        秋雪春仍下,朝风夜不休。

        可知年四十,犹自未封侯。

一二句中有四个地理名,“盐泽”即是蒲昌海(罗布泊)的别称,“龙堆”则是白龙堆的略称,“雁塞”可推测为汉玉门关一带,“醋沟”则搞不清楚具体是什么地方。这首诗有些悲凉,已经不复他刚到北庭时的豪情壮志,因为这个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爆发,他的现领导封常清和前领导高仙芝都刚刚被唐玄宗杀掉。

        之所以把“雁塞”推测为汉玉门关一带,是因为发现边塞诗中“雁塞”和“龙堆”常常成对出现。在伯希和拿走的敦煌遗书中,另有一位不知名的唐代敦煌文人留下了五十九首诗,作者大概是在出使吐蕃时被扣,跟随吐蕃军队辗转在青海湖周边地区,期间写下了很多思念敦煌亲人和故土的诗歌。其中有一首名为《晚秋其二》:

        天涯地角一何长,雁塞龙堆万里疆。

        每恨沦流经数载,更嗟缧绁泣千行。

“沦流”即沦丧、流落的意思。“缧绁”是捆绑犯人的黑绳索,借指监狱囚禁 。作者已经被吐蕃人扣留了几年,想到故土难回不禁愁苦悲切。“天涯地角”是指他流落在吐蕃境内,“雁塞龙堆”则指他的故土敦煌地区。

        古代边塞诗中经常会有“破楼兰”、“战楼兰”等,其来自西汉王朝和楼兰之间的一场战争。汉武帝通西域后,丝绸之路中道上的楼兰、姑师(车师)两国,充当匈奴耳目,向其密报汉使动向,让匈奴出兵拦截汉使,使西汉与西域诸国的交通受到很大阻碍。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命赵破奴及王恢率兵数万攻打姑师及楼兰,楼兰败并降服于西汉。例如王昌龄那首著名的《从军行七首》,其第四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又比如,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有一首《陇西行其八》:

        开壁左贤败,夹战楼兰溃。

        献捷上明光,扬鞭歌入塞。

“开壁”即击破壁垒。“左贤”即左贤王,是匈奴贵族的高级封号,仅次于匈奴单于的二号人物。“献捷”指古代打胜仗后,进献所获的俘虏及战利品。“明光”即汉武帝时建造的明光宫,后泛指皇宫宫室。“入塞”即《入塞曲》,内容多反映军人从边塞返归的情景。

        又比如,王昌龄所作《从军行七首》,其第六首: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胡瓶”指西域地区制作的一种水壶或酒壶。“紫薄汗”应该是指骏马。“碎叶城”曾是唐朝在西域所设“安西四镇”之一,位于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敕”专指皇帝的诏书。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将军领受王命,整装出发,急切奔赴边关去杀敌立功。首句通常解释为,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不过本人对“落膊”的解释想到了另一个可能,即射箭时所用的护膊。1995年,在尼雅遗址(新疆民丰县境内)出土了一件国宝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膊,应该是汉代皇家官府专门织造,赏赐给一位当地部落首领或贵族将领的。

        古代边塞诗中还经常会有“斩楼兰”“刺楼兰”等,其来自西汉王朝与楼兰国之间的另一场斗争。汉武帝时出兵,楼兰国兵败表示了归顺,但其暗地里仍跟匈奴有勾结,不时威胁着汉朝使臣的安全。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遣平乐监傅介子出使楼兰,傅介子带着两个壮汉并携带金帛,以赏赐之名骗取楼兰王的信任然后趁机刺杀,尔后带着楼兰王的首级回京交旨。随后汉朝另立新王,更其国名为鄯善,迁都扞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彻底解除了楼兰对丝绸之路中道的威胁。大诗人李白作有《塞下曲六首》,其第一首: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又比如,中唐诗人张仲素作有《塞下曲五首》,其第三首:

        朔雪飘飘开雁门,平沙历乱卷蓬根。

        功名耻计擒生数,直斩楼兰报国恩。

“雁门”即雁门山,在今山西代县西北,这里不是实指。“蓬根”指戈壁滩上骆驼蓬,又称风滚草。“擒生”指活捉敌人。后两句有“擒贼擒王”的意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