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卵巢癌患者化疗后是否要升白、输血、延迟放化疗?一文读懂隐藏在血常规中的秘密

 百舸争流desdil 2020-04-01

血常规是医院最常见的检查项目,在肿瘤患者就诊过程中“出镜率”也极高。化疗前后、住院前后、发烧感冒、复查随访,哪个环节都少不了血常规检查来“把关”。对于部分卵巢癌患者来说,很多时候往往因为血常规中的某个指标高了或低了而无法按照既定计划进行治疗。

为什么会这样呢?血常规这项我们日常最常见、最简单的检查,和我们肿瘤的治疗、预后有什么联系呢?其中的每一项数据又代表着什么意义,我们又该如何解读呢?

今天互助君就给各位病友普及一下血常规的知识,让大家轻松看懂化验单。



血常规检查对于肿瘤患者的意义



血常规检查是通过血细胞的数量变化从而判断血液状况及疾病的检查。包括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白细胞分类计数及血小板(PLT)等。

       

这些指标对于观察治疗效果、用药或停药、继续治疗或停止治疗、疾病复发或痊愈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放化疗作为卵巢癌患者常使用的治疗手段,常常会导致骨髓抑制。而骨髓抑制最先表现出来的是就白细胞下降(其中中性粒细胞下降最为明显),之后还会出现血小板、红细胞数量的下降。这些结果就直接影响了患者的是否需要升白、补血、暂停放化疗等。

       

骨髓抑制的不同分级

而肿瘤患者定期监测血常规主要是为了了解使用化疗药后骨髓抑制情况,通常以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的数值作为主要参考指标,如指标过低,可能会推迟化疗并接受相应处理。



白细胞——外敌防御者



白细胞就是我们常说的血液里的免疫细胞,主要负责对抗入侵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也当然包括具有一定识别并杀灭癌细胞的功能,白细胞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免疫力的强弱。

白细胞分了很多的亚类,如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等,而这些亚类血细胞中又以“中性粒细胞”最重要,它们就像是白细胞中的“执法队”一样,行使着杀菌和吞噬作用。因此,看血常规的化验单,我们首先要看的就是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1、白细胞降低

降低原因:基本所有的化疗药、放疗、一些靶向药都会导致白细胞降低,这是因为放、化疗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会造成骨髓抑制。骨髓被抑制就会让血细胞得不到及时的补充,而由于血细胞中的白细胞寿命最短,很多放、化疗后的患者就出现了白细胞减少。白细胞一旦过低很容易遭受细菌、病毒的感染,有时一场小感冒都可能把患者送进ICU。

对策:如果化疗后白细胞计数<2×10^9/L或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为了避免感染,医生会暂停化疗,给患者打“升白针”(也就是骨髓造血集落刺激因子),发动骨髓拼命生产这类细胞,赶紧补充上来……(看上文的血常规结果,这位患者就需要停止化疗,注射“升白针”)。

这个时候病友更需要注意个人卫生,不要吃生的瓜果蔬菜,注意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感染。如果出现发热要尽快让医生来检查是否出现感染,确定感染病因后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

2、白细胞升高

白细胞升高往往意味着患者症状存在细菌性感染而导致各身体器官和组织的急性或慢性的感染、炎症、组织损伤等情况,而且白细胞的升高程度和感染程度呈正比。

此外各种组织损伤、外伤、手术后、急性失血、中毒等情况也会引起白细胞明显升高,但这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其他检查手段进行综合判断和治疗。



血红蛋白——贫血风向标



血红蛋白俗称“血色素”,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红细胞内参与氧气运输的一种极其重要的蛋白质。铁、叶酸和维生素 B12是重要的红细胞造血原料。测定血红蛋白可以初步判断是否贫血及造血功能是否异常。

       

降低原因:卵巢癌患者常常感到疲劳、面色苍白就是血红蛋白减少的常见症状,这是因为癌细胞本身对红细胞的伤害就非常大,此外放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也是人体血红蛋白减少的重要因素,血红蛋白减少不仅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还会伴随很多不适症状,如头晕、乏力、记忆力下降、失眠、食欲不振等,严重时还可能引起机体极度缺氧,危及生命。

对策:输血和促红细胞生成素是目前纠正肿瘤相关性贫血的主要方法。根据《肿瘤相关性贫血临床实践指南(2015—2016版)》[1]意见:

当血红蛋白(Hb)≤100g/L时,考虑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

当血红蛋白(Hb)大于120g/L时,可以停止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

血红蛋白低于80g/L时,建议肿瘤患者停止进行化疗治疗;

当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下降至70g/L前,原则上不应考虑输血治疗;

当血红蛋白(Hb)低于60g/L或临床急需纠正缺氧状态时可考虑输血治疗。

当然,血红蛋白过高也不是好事,警惕可能出现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虽然这比较少见。



血小板——凝血维修队



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经历磕磕碰碰,皮肤划伤流血也是较为常见,但我们发现:作为液体的血液竟然可以自行止流止血!

没错,发挥这一功能的就是血小板了。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止血。但血小板太低了容易出血,太高了容易长血栓。

降低原因:肿瘤化疗药物对骨髓产生抑制作用,尤其是对巨核细胞,导致的外周血中血小板降低,进而引起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CIT),容易导致化疗药物剂量降低或化疗时间延迟,甚至可能导致严重出血事件发生。

研究表明20%~30%的化疗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血小板减少症,常见于含有铂类、紫杉醇类、蒽环类、吉西他滨等化疗方案中。单药卡铂化疗引起的CIT最多见,发生率高达81.8%,联合卡铂、吉西他滨或紫杉醇化疗时CIT发生率分别为58.2%、64.4%和59.3%[2]。


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治疗流程

(摘自CIT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修订版)

对策:我们知道,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打上三五天“升白针”,白细胞数很快就回到正常水平,有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然而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处理起来就没那么轻松了。

CIT治疗主要包括两大方向,一种是“缺啥补啥”,即输注血小板,实时补充,但目前来源紧缺;另一种是促血小板生长因子,目前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使用的有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和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这两种药物的治疗效果相当,rhTPO副作用相对较少,但价格昂贵[3]。

同时生活中应注意避免肢体的碰撞或外伤。用软毛牙刷刷牙,忌用牙签剔牙。避免吃硬的水果和食物,预防消化道出血。严禁抠挖鼻子,防止鼻腔出血,鼻腔干燥者可用油剂保护鼻腔粘膜。 

鼓励进食易于消化的软食或半流质,保持大便通畅,排便时不可过于用力,以免腹压骤增而诱发内脏出血,尤其颅内出血。便秘者可使用药物促进排便,避免痔疮出血。

写在最后

一张小小的血常规,却提示着患者身体的多种状况,可以说每周复查2-3次血常规也称得上是“性命攸关“啊!

很多疾病需要根据血液检查结果再结合病史才能确诊病情,大家不要根据化验单妄自揣测。同样是血红蛋白下降,可能有些病人就是因为月经过多过频导致贫血,有些病人则可能是存在隐匿消化道出血,还有的病人是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常规的每个项目都不是孤立的,很多时候需要多个项目结合起来才会有意义,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的不同,检查结果也可能具有不同意义。

如果在血常规检查中发现某些指标超出正常值很多,一定要及时联系您的主治医生。

参考来源:

[1]《肿瘤相关性贫血临床实践指南(2015—2016版)》

[2]孙国强,孙立春.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实用肿瘤学杂志,2016,30 (2) :184-188.

[3]中华肿瘤杂志-CSCO-CIT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修订版 2018年2018.04.26

责任编辑:卵巢癌互助君

如果你忙着忧虑,就会错过很多人生中美好的东西。

今日觅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