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念从未走远

 云中公子 2020-04-01

思念从未走远

  • 春日双塔 许琴芳摄

  •   时光流转,逝去亲人的背影渐渐消失在岁月深处,我们对他们的思念之情却从未走远。又是一年清明时,举笔寄哀思,传递一份深深的怀念与感恩

    最好的缅怀是传承

      庚子年清明节快到了。对我和家人而言,清明时节都在追思父母白手起家创业之功,缅怀父母对儿女孙辈的养育之恩。其实最好的缅怀是传承,就是把长辈言传身教绵延下来的良好家风与家道代代相传。
      多年前我在故乡井陉县金柱村,看过梁氏家族祖传下来的家谱和祖训,堂号为“仪国堂”,祖训为“守古老家风惟孝惟友,教后来恒业日读日耕”。追溯先祖显得苍茫遥远,而对祖父以降这一脉家风我则有切身体验。
      爱国奉献是流淌在家族血脉里的一种朴素情怀。祖父一生务农,担任闾长多年,1937年全面抗战之初被推选为村长。第二年春天,祖父母便送12岁的次子富文即我的叔父参军,投身到抗日烽火中。爱国精神体现在我的父母身上,就是为建设新中国默默奉献,教育儿女热爱和报效祖国。父亲新中国成立初成为太钢运输部职工,由于家境贫困每天上下班步行往返30多里任劳任怨。几年后母亲当了太钢幼儿园保育员,曾被评为太钢1958年年度劳模和出席太原市的先进工作者。1966年公司号召加强生产一线,母亲又主动报名调到加工厂当了炉前配电工。上辈人这种爱国敬业、默默奉献的精神对我们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家祖上恪守祖训把耕读勤业作为传家宝。祖父少儿时读过几年私塾粗通文字,父亲初小毕业成绩优异考上县城的高小却因家境困难未能继续学业。父母年轻时穿越太行山来太原打工,全凭勤劳立足和创业。1953年,太原市政府号召扫盲,母亲身怀六甲仍然参加扫盲班及缝纫班,心急上火满嘴燎泡拿到了毕业证书。父母这一辈实现了从农耕到进城务工的转型,日耕变成了每日勤奋上班,而把日读即读书成才的希望寄托在了儿女和孙辈身上。母亲晚年常为家门出了4个大学生而骄傲,我们则由衷地钦佩平民母亲有着超前的文化眼光。
      忠孝友善是梁家血脉里的基因,也是家园几代人一脉相传的品德。祖父为人处世善良公道,被村民称作梁善人;父亲忠厚仁义,宁肯自己吃亏也谦让别人;叔父随军南下驻守福建前线,父母悉心照料两位老人直至送终。到了我们这一辈,父亲早逝令人痛憾,兄弟姐妹把对母亲养老尽孝当做头等大事。2009年母亲罹患淋巴癌,我们哥俩赴京找专家会诊一天内往返,以最快速度、最佳方案进行治疗。在医生救治和家人陪护下,母亲奇迹般病愈出院,直至9年后病故。
      家训家规是一个家族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家风则是春风化雨般影响家庭成员的风气。爱国奉献、耕读勤业和忠孝友善,只是一个普通家族的家训家风的简单概括。正是亿万个平凡家庭汇成了勤劳奋发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浩荡向前的长河。去年清明节兄弟姐妹为父母的合葬墓立了碑,我编印了《立碑追思册》分发给家人,封底印着《父亲母亲精神遗产十二条》,以示铭记和传承。相信梁氏家风和家道会一代代传续下去,谱写出新的篇章。

    梁志宏

    感谢一路上有您

      23年前的一天,我从太原五一路精心挑选了一篮水果,去后小河的家中拜见您。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在互叙从军的历程中,感到了共鸣、亲切,我不仅轻松顺利过了“面试”关,还有幸品尝了您亲手做的美味佳肴。自此以后,您认定我为女婿,我追随您为父亲。
      每次去家中,您都让我体会到了家庭的温暖。既没有约束,还有不少新鲜感。除了您女儿带我翻阅柜中的书籍、相册,浏览您订阅的杂志外,我最喜欢看的还有书桌玻璃板下经常更换的剪报,顺循着您红笔的勾划,我学习体悟到了更多至真的道理。
      您家中处处整洁,可以说一尘不染。很多次在晚上或周末,遇到您在擦地板,我前去抢拖把,您从来都是说:“坐着吧保国,我正好锻炼锻炼。”一边说着,一边熟练地擦遍家中每一个角落。在这件事上,我始终感到被动与愧歉。
      勤与俭总是相伴而行。记得1999年夏天,我去迎亲时,家中挤满了人。有位叔叔说:“领导,您也太节约了,客厅这书桌拿出去,最多也就值6块钱!”见众人在笑,您也笑了:“实木的,好用。”几年后,您搬进了新房,这“6块钱”系列的家具,您仍然为它们布置了一个房间,我和全家人都一直觉得摆放协调,非常好用。
      当我回老家探亲时,您叮嘱我“孝敬父母,以欢心为本”;当我会朋交友时,您提醒我“择善而交”;当我工作遇到困难时,您鼓励我“只管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其他都不用考虑”……所有所有的指引教导,我全都铭记在心。您的言传身教,使我受益无穷。
      听岳母说,您出身贫寒、两岁丧父,从小经历了诸多苦难。所以,您不想让孩子们再受苦,对两个女儿可谓倍加呵护、精心培育。很多人都感到,她们俩继承了您的优良品格和行为习惯。这也是您一生中最为得意的。特别是您生病后,我亲眼目睹她俩对您无微不至的悉心照料,使我更加感同身受,其孝心令我由衷敬佩!
      但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有多位知名医疗专家极力地挽留您,您还是离我们而去了。所有亲朋好友都感到无比悲痛。安息吧,父亲!天堂不会再有病痛,祝您一路走好,让我们下辈子还做父子!
      今天,对面迎泽公园的花开了、柳绿了,您没有再去散步。家里陆续来了很多人看望您,他们都在夸赞您是一个极好的人。
      刚才,我们一家人整理您的物品,看到了您写给我们的话:“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冷静、坚强、尽谋,在悲痛中笑着永别,切记!”这时,我不禁再次泪目,想起了筷子兄弟唱的那首歌《父亲》,“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感谢一路上有你。”

    宋保国

    清明记忆

      陌上青青柳色新,又逢清明。虽然这个节日的主题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但对孩子来说,却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我的记忆中,清明最具仪式感的就是蒸花馍。母亲会给家里5个孩子都蒸一个花馍。女娃的是燕子,男娃的是蛇,馍的中间放一个大鸡蛋。蒸好后各人吃各人的,每个孩子都彰显了存在感。在上世纪70年代,白面馒头和鸡蛋可是个稀罕物,更何况那惟妙惟肖的燕子或蛇是专属于自己的,能让我们开心好几天。至于为什么给女娃蒸的花馍是燕子,宋代晏殊词“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说得直白。而蛇被看作是小龙,给男孩子吃,有望子成龙的寓意。女娃的燕子馍当天可以开吃,男娃的蛇馍却是要用布包好,上坟时派大用场。除了给孩子蒸花馍,还要蒸一个茶盘大的花馍,上盘两条大蛇,正中心放一个鸡蛋,旁边盘几条小蛇和几只蝉,上面放些枣和核桃,称为“子福”。取意祖宗保佑子孙多福。母亲兴致起了还蒸些猪头、羊头、麦垛等花馍,更烘托了节日的气氛。
      蒸好花馍,就进入祭祖这个大主题了。上坟是一个家族集体的行为,所有本家的男丁约好同时去祭祖,上坟时不燃香,不化纸。到祖先的坟地里,先铲掉野草,平整坟头,然后摆上每家的祭品“子福”,磕头祭拜。最后大人将“子福”包裹好与孩子的蛇馍一起,在祖先坟上滚几下,传说是为祖先挠痒痒。走时留一张白纸压在坟头,表示坟已上过,后继有人。公坟上完各家再去给自己的先人上坟,程序一样。上坟后要拔些麦苗,回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或柳条以避邪。上完坟的“子福”沾了祖先的灵气,带回去全家分食之。
      清明后天气转暖,可以穿夹袄了。小时候基本穿粗布衣服,有一年清明,母亲破天荒给我做了件红底带花的洋布夹袄,我穿上后美了好一阵子。清明前后正是白蒿刚破土时,母亲便挖了小的白蒿给我们拌面粉蒸着吃,绵软清香。再加上两勺红油蒜辣椒,味道真是好极了。白蒿不仅是野菜,还是一味中药,叫茵陈,有清热解毒和护肝的作用。2001年我体检查出乙肝,虽然白蒿已长得过大,父亲还是心急火燎地挖了白蒿让大姐给我带到太原泡水喝。所幸我患的肝炎经及时治疗转阴,我也因此喜欢上白蒿。
      清明的另一重主题是踏青郊游,记得1984年大学期间,曾与同学相约,利用星期天骑上自行车到天龙山爬山,一路上花红柳绿,微风拂面,留下了青春的回味。

    许琴芳

    一生的财富

      这几日,总在梦中梦到许多熟悉的场景。在梦里,一生操劳的父亲怎么也不肯停下来,我就追着他喊,因为有一堆话想要对他说。
      父亲从小学习极认真,但由于学业被迫中断,初中尚未毕业便去我们当地一家国营化肥厂当了工人。父亲生性好学,尽管资源匮乏、书本有限,但凡能找到一本书,他都要读上几遍甚至十几遍。在他数十年的岁月里,始终保持着很高的学习热情。这也是他影响我、带给我一生的财富。
      上世纪80年代初,“英语热”兴起,父亲每天定时跟着广播学,他把这个看得很重要。后来,父亲读了县里办的夜校,继而又读了省委党校,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的父亲便是我的启蒙老师。他不断坚持自学,回到家亲自辅导3个孩子学习。父亲从来不说太多的话,只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我们。在单位,父亲除了做好常规工作外,还负责采写厂里的新闻报道。每一次采访,他都认真对待,之后,一篇篇鲜活的文字相继发表。在这一点上,我深受父亲的影响。我参加工作后,父亲更是手把手教我写材料、写新闻稿,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很珍贵的东西——态度。
      对于父亲,我最绕不开的一段记忆是他送我上大学的情景。
      上世纪90年代初,我考上了天津一所学校。父亲不放心,非要把我送到学校。那时的交通远没有现在这么方便,我们先从怀仁坐车到大同,再从大同倒车到北京,再坐车到天津。一路倒车,一路颠簸。在车上,父亲不时看看我,他话不多,可从他眼睛里,我能看出来他对我寄予的期望很高。到了学校,父亲为我安顿好一切,我和他一起逛了校园。多年后,这一幕常被我想起,那是我和父亲走得最近也是走得最远的一段路。那天,父亲很开心。这么多年,他对自己的几个孩子倾尽心力,为的是把我们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父亲要走了,我去送他。坐上学校门口的52路公交车,再倒8路公交车,直到天津火车站。那是父亲第一次出远门送我上学,他拿着背包转身走了,没有过多叮嘱,留给我的只有一个熟悉的背影。
      后来,我毕业参加工作,父亲像长者又像老师教我做人做事。他曾告诉我,不管做啥工作,都要做到最好。在他的鼓励和指导下,我先后辗转了7个单位,一步一步成长起来,取得了一些成绩,也获得了一些荣誉。父亲却将成绩和荣誉看得很轻,他告诫我,人活着就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要做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
      父亲退休了,我也人到中年。退休后的父亲,学习劲头仍然很足。走到哪里都要带着收音机收听广播,每天都要在固定时间读报纸、看新闻。很多时候,我以为父亲会一直这样永远不知疲倦地学习下去;我以为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孝顺父亲,继续跟着他学习知识、学习做人,却不料突然有那么一天,父亲突发脑溢血,就走了。
      父亲走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沉浸在父亲的记忆里走不出来。在梦里,有很多次,我感觉到了父亲那双温暖有力的大手抚到了我身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