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疼痛治疗的中医原则: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想多就走偏了

 天下小粮仓 2020-04-01
疼痛治疗的中医原则: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想多就走偏了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是出自《医宗必读》的有关于痹的论述中,原文曰:“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这是明代李中梓对于痹证治疗提出的基本法则,后世对于这句话进行了相应的发挥,从而扩展到只要是以风邪为主引起的疾病均可以按此原则进行治疗。

疼痛治疗的中医原则: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想多就走偏了

1.由痹证引发的经验拓展

痹证的病因病机在《黄帝内经》有了明确的定义,是以风、寒、湿三气夹至而成,所以风邪是引起痹证的首要条件,而风邪可以是外邪或者内生。而三邪能够夹至进入体内的必要条件就是正虚,这个正虚主要的点位在于营卫不和。也就是说风邪作为百病之长,携带寒、湿等病理因素乘着人体正气虚弱的时机进入体内,即内舍六腑,客于五脏,使营卫不和,最后发为痹证。而中医并不会将这一基本的病因病机拘泥于痹证的论治中。在临床实践中只要有相同的病因病机,同样可以按此原则进行治疗,这就大大拓展了该原则的治疗范畴。

疼痛治疗的中医原则: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想多就走偏了

同样对于各类相同病因病机的治疗也达成了一个共识,也就是除了祛邪同时也要扶正。人体会感受风邪之类的邪气,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正气虚弱,比如风邪,为阳邪,善行数变,常常会导致腠理开泄,汗出过多必伤及营血,营血一伤,营卫不和,必定导致卫气无力抗邪,最后导致各种邪气进入体内,所以李中梓就明确提出来治风必先治血,其抓住了疾病发展的主要规律。感受风邪之后一味予以祛风,这仅仅是治标,若要治本必须懂得补血的道理。所以这个理论在不断的拓展下可以治疗多种风邪相关的疾病包括内风。除了痹证比如各类皮肤病、头痛、眩晕等等疾病都可以参考此原则。

疼痛治疗的中医原则: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想多就走偏了

2.重视临床实践中的平衡原则

中医治病在于调节阴阳的平衡,虽然这个原则我也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常常会失去这种原则,所以进行纠偏还是非常必要的。比如一遇到各种关节疼痛的病人,自然就以痹证论治,在论治过程中为了取到速效,常常会用大量偏于辛温或者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药物,对于初期痹证治疗的效果较好,但是一旦是经久不愈的痹证往往会觉得可能用药不够充分,会时不时加重药物,这样长期使用肯定会导致耗津伤液,甚至耗散气血,导致疾病更加复杂化,所以要时刻提醒自己这个度的把握,在运用过程中市场提心自己是否有失偏颇。

疼痛治疗的中医原则: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想多就走偏了

因为临床中常常遇到是各种疼痛类的疾病,也会一味追求祛除病理因素,见痛止痛,缺少对人体正气的固护,缺乏调补脏腑气血的治疗,其实痹证这类疾病不是一个禁止不动的,其实是一个多元化的发展过程,有邪气的病理因素,也有营卫不和,气血不和,甚至肝肾亏虚等等表现,所以一定需要有一个全局的理念。

疼痛治疗的中医原则: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想多就走偏了

3.治风养血的经验总结

经过十几年的中医治疗痹证,对自己运用治风养血的经验做一些总结,首先对于风引起的痹证要想到风是阳邪的特点,所以具有散,耗,燥等特点,治疗时候在祛风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度,并且加上养血的药。其次祛风药一般也是辛温香燥,容易耗伤人体的阴血,所以使用时候一样不要忘记疏风配伍养血。最后需要了解血虚容易成瘀血,气血容易不通畅,也容易反复,所以适当配伍养血药,使得阴血充盛,气血则畅达。同时除了外邪的风也要认识到内风,内风常常与肝有关,而肝主藏血,调肝和肝同样需用通过养血来达到这个目的,只有保证肝气条畅,才能平熄内风。

#清风计划##健康养生##我要上头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