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气萌动,春意蛰伏。宋国的四月,雨水开始多了起来。 一个年轻人手握一卷竹简,赤足走上朝阳的草坡。他是一个漆园的小吏,每天例行公事换来三餐的粟米。 此时此刻,这个年轻人的名字叫做庄周。而在之后的岁月里,他被尊称为庄子。 年轻的庄子在草地上侧身睡下,用小臂枕住脑袋。风从草间寻径而来,吹拂在脸上,阳光暖洋洋的,洒在身上像盖了一层毯子。 他打了个呵欠,用竹简在背上搔了搔痒。困意轻轻爬上肩头,合上他的眼皮。 庄子睡着了。 /庄周梦蝶:忘生梦死“人生如梦”,是中国的一句俗语,是不断被人们重复地说着的老话。 追溯起源,它来自《庄子·齐物论》的结尾。
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一会儿梦醒了,却是睡卧在床的庄周。 他翻来覆去的想,却始终不能确定,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 两者中,究竟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存在? 这其实是个没有答案,也无需答案的问题。 因为在庄子看来,觉醒的庄子不会经历梦中的蝴蝶生活,梦中的蝴蝶不会经历梦之前庄子的生活。 所以庄子梦为蝴蝶之时,庄子已然成为蝴蝶而其本人已经隐去,此时之蝴蝶并不知此乃庄子之梦,与庄子也无任何关联;当庄周醒来,只发现自身存在,蝴蝶已杳然隐去,此时只有庄周,而无蝴蝶。 故从某种意义上讲,两者都是真实,比如将之等同平行的时空;从另一种意义上讲,两者又同为虚幻,比如将之视为平行的梦境。 这取决于我们观看的角度。 不过,耐人寻味的是,庄子最后点出“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胜言齐物,“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此处却拈出一“分”字,何以故? 我们不妨以王静安所言“造境”与“写境”来解释之。 庄子不辨梦觉,不知周蝶,是造境,是圣人之境;周蝶有分,梦觉有别,是写境,是庸人之见。庄子出凡入圣,故能混一梦觉;再由圣入凡,故能区分蝶周。
的确,人都是这样,对未知的死亡充满了恐惧,对现存的生命充满了热爱,而这种热爱无疑又加重了死亡的恐惧。 庄子就是在热爱与恐惧中不断徘徊、苦恼,究其原因所在,便是对死亡的未知。 生不知死味,又不能真的去死,那么便唯有想象,想象在何处绽放? 答:梦境。 在庄周梦蝶中,梦就起到了这种沟通梦外与梦里的桥梁作用。 这里,觉可视为生,梦可视为死,做梦能够沟通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存状态。那怎样进入这种做梦的状态呢?
意思是说,要忘却自己是活着的,忘却生命的存在,要消弥自我意识,消弥生命意识。 具体而言,庄子的进入方法即是心斋与坐忘。
简而言之,心斋斋去生命, 坐忘忘却生命,从而进入死状态。 那么,蝴蝶在此的含义,大抵便是忘生梦死下的产物,它带来的是一种无所畏惧、应对万变的姿态,庄子遂能由此而作逍遥之游。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了。 /高士相谈:大梦大觉不过,世人往往会着想于庄子绾结《齐物论》的蝴蝶之梦,而忽略了前头长梧子与瞿鹊子两位高士的对话。 二者在谈论人生造境高下时,长梧子说:人生之至理大道本不可言说,但我姑妄言之,你姑妄听之。 因此以梦觉为喻,说出此一番“人生如梦”的哲理来。 他先举“丽姬先哭后笑”这一历史掌故。 骊姬本为春秋时丽戎国艾地守吏之女,后被晋献公纳于宫中。丽姬刚到晋国,因亡国丧家之痛而涕泣沾襟,后来得到献公宠爱,食尽鱼肉,不禁后悔当初之哭泣。 长梧子指出,正如尽享荣华富贵的骊姬会后悔当年的哭泣,那些死去的人可能也会后悔当年的贪生怕死,死后的世界可能正是我们早年背井离乡而渐行渐远的老家,它在等着离家的游子早日归来。 接下来,长梧子展开一番“人生如梦”的逻辑推演:当我们在梦里饮酒作乐时,此时的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梦中;当我们在梦里悲伤哭泣时,此时的我们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梦中。 换言之,梦境与现实没什么区别,梦境中的我们没办法证明自己在梦中,否则就不会有喜怒忧乐之感。 与此类似,现实当下的人生也没办法证明我们不是在梦中,梦中之人从来不知自己是在梦中;当自己觉来之时,方知昨夜大梦一场。 长梧子进而对瞿鹊子说:你我皆是在梦中,我说你们在梦中,我本身也是在梦中说你们。 这其实就是说,梦与觉是一种辩证统一的悖论,又呈现交互主体之关系。 梦中之人不知是梦,梦即为觉;觉中之人不能证明在觉中,觉亦为梦。 那么,如何区分梦与觉?
意思是当在万世之后,可能会有圣人能真正理解梦觉之故,但一如旦暮之行人一般少之又少。 这里的圣人其实就是庄子,或者说,是梦蝶之后,大彻大悟的庄子。 人生如梦,你我都在梦中。只有真正把人生看成是梦者才是真正的觉者。 而无论是佛还是道还是儒,其实最根本的诉求就是觉者。 你所经历的痛苦、快乐和烦恼,都如梦一般,之所以不肯或者不能醒来,是源自人自身的迷障。 世间并非无正法,只是因为人们被欲望遮蔽而不能回头。 如能最终看透,那么你会发现,化蝴蝶的庄周,化庄周的蝴蝶都在追求一样事物。 这一事物,在19世纪末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一书中也有论述,但终归不如庄周看得透彻。 那便是醒此世之梦,寻来世的觉。 而庄周的另四个梦境,留待祭酒下次与您说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