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申城记忆 | 三度沉浮——复兴中路文化广场的兴衰历程

 hyd129 2020-04-01

复兴路由复兴东路、复兴中路和复兴西路组成,其中风貌保护路段为复兴西路华山路至复兴中路重庆南路,复兴中路和复兴西路位于“衡复风貌区”内。历史上复兴路是老城厢和法租界腹地之间的最重要道路,也有很多有老故事的房子,就让我们徜徉在复兴路历史风貌保护道路上,听小编慢慢讲述那些老建筑的故事。

上期回顾:

“同济”之根,百年校园——复兴中路上的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市中心西南部有一片比较安静的天地。那是一处由陕西南路、复兴中路、茂名南路和永嘉路勾勒出来的完美“矩形”。淮海路商业街虽近在咫尺,但那儿好似与繁华擦肩而过,全无尘世的喧嚣。

复兴中路597号,“老上海”都知道,那里便是大名鼎鼎的文化广场。

自从1952年诞生以来,它与主流文化和高雅艺术结伴而行,蹒跚走过一个甲子。屈指算来,如今矗立在那里的亚洲最大的地下音乐剧剧场已是文化广场的第三代建筑,可“老上海”们并没有忘记昔日的文化广场,因为它承载着几代上海人无尽的回忆。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从前的“远东第一大赌场”

文化广场所在区域曾经是英国地产商马立斯的私家花园,占地约78亩。1928年,法籍富商、万国储蓄会董事长司比门等人出资购得这片土地后,组织“法商赛跑会股份有限公司”,建起号称“远东第一大赌场”的逸园跑狗场。

1930年的逸园跑狗场

4年后,原本与其鼎足而立的另两家跑狗场——申园、明园相继关张,使得逸园的生意陡然火爆起来,月均获利不下60万元,一干股东赚了个盆满钵满。相反,那些妄想着一夜暴富的赌客们反倒有不少落得家破人亡的凄惨境地。于是乎,坊间把逸园的英文名“Canidrome”戏谑地读作“看你穷”。

三十年代逸园跑狗场的下注窗口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租界陷落,早就觊觎逸园的日本人随即逼迫逸园董事会上缴一半的收入充作军费。强压之下,股东们干脆来个关门大吉,也叫日方彻底断了贪念。其实,逸园里的玩意儿不止是赛狗,园内还附设足球场和微型高尔夫球场各一处,以及饭店、舞厅、酒吧等辅助设施。所以,在赛狗停业之后,逸园依旧歌舞升平。

脱胎换骨的艺术殿堂

1949年5月,随着上海解放,逸园也终于脱胎换骨,变身申城政治集会和文化演出的主阵地。是年6月30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中共上海市委在逸园饭店举行“七一纪念晚会”,各界代表千余人齐聚一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8月3日,上海市第一届第一次人民代表会议在逸园召开,这是新中国建立后,上海人民首次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9月14日,沪上电影界、话剧界同仁在逸园联合上演大型话剧《怒吼吧!中国》。不消说200余人的演员阵容,单就搭建5400平方米的舞台、动用20个麦克风和120只水银灯而言,如此规模就足以在上海戏剧史上大书一笔。

1951年,因资方拖欠国家巨额税款和职工工资,经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市文化局以出资代偿债务的方式将逸园收归国有。

1952年4月,遵照陈毅市长“将逸园改造为上海群众性政治文化的重要活动场所”的指示,市政府决定将逸园更名为 “人民文化广场”(11月正式定名 “文化广场”),同时启动改扩建工程。

至1954年底,一座钢屋流桁式结构、能容纳1.5万人的大会场拔地而起。会场里最为惹眼的是一个宽21米、深19.8米的呈“工”字形的舞台。后台大小不一的14间化妆室亦可供200多名演员同时化妆,堪称那时的中国之最。文化广场还辟有7000平方米展览馆,藏书量达数十万册的上海市人民图书馆也从福州路迁入场内。日本松山芭蕾舞团、前苏联新西伯利亚芭蕾舞团、莫斯科小白桦树舞蹈团、波兰玛佐夫舍歌舞团、罗马尼亚“云雀”民间舞蹈音乐团等众多国外一流文化团体竞相在此一展风采;梅兰芳、马连良、侯宝林等知名艺术家也相继在文化广场为上海市民献艺。

一九五七年九月

前苏联新西伯利亚芭蕾舞团在文化广场演出

黑暗与重生

1969年12月19日,对于文化广场来说,注定是最黑暗的日子。中午12点50分许,文化广场主会场里突然冒出浓烟。消防队接警后火速赶到现场,但由于后台的数个消防栓放不出水,导致贻误了救火的最佳时机,熊熊烈火越烧越旺,迅速吞噬了整座会场,还殃及文化广场内的其他建筑。一把大火让文化广场化为灰烬,1970年春周恩来总理作出批示:重建文化广场。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凤凰涅槃”,用之来比喻重建后的文化广场那是再贴切不过。7800平方米全封闭式的大厅内错落有致地分布着12137个坐席,创造了上海建筑施工史上的新纪录。

文化广场有过繁荣辉煌,也有过举步维艰。1979年文化广场共接待观众超过548万人次。80年代起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丰富起来,1982年全年的文艺演出仅为84场,创利2.6万元,还不及1979年利润额的5%,文化广场独具的优势迅速消失,于1988年被迫关闭,一直长期空置。1992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组织了近20家证券机构在文化广场设立柜台(下图),专门办理股票卖出委托,解决广大散户“股票卖出难”的问题。

1997年初,随着上海证券市场日趋成熟,文化广场与花花草草打起交道来,一家名为“精文花卉交易市场”的企业落户文化广场,两三百家花铺把那里挤得满满当当。2005年10月,精文花市搬走后,文化广场的老旧建筑在爆破声中被夷为平地。5年后,一座宛若凤凰展翅的白色建筑在同一片土地上升腾而起,不仅其功能仍定位于时尚经典艺术的演出、展示和文化体验,而且使用了50余年的“文化广场”这一金字招牌也得以延续。

几经变迁,文化广场又回归了文化本位。那充满时代气息,具有深广文化内涵的建筑成为了上海发展历程的一张名片,并将继续见证上海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

文化广场现状照片由00拍摄提供

时光如烟

建筑百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