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戎为长,奇谋为短?诸葛孔明的军事才能,真的只算平庸吗?

 四地闲夫 2020-04-01

《三国演义》中,将诸葛亮刻画成一位全才,通晓天文地理,擅长军事谋略,治国定制之能也是一流。因此鲁迅先生评价“诸葛多智而近妖”。近年来,随着三国历史“史实党”的兴起,对于诸葛亮的质疑也越来越多,有观点认为,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实际上非常平庸,而他真正的擅长之处在于治理国家。这种说法被广泛传播,诸葛亮的形象也逐渐从“足智多谋”变成“军事庸才”。

事实真的如此吗?

且不说李靖和李世民如何评价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就武庙十哲中,诸葛亮是三国时期唯一被尊入其中者,足以见得他的军事能力。当然,很多人因为看了《三国志》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治戎为长,奇谋为短”,便认为诸葛亮的长处在于治军而不在于出奇谋,决胜于两军之间。这个说法是否有道理,答案是肯定的,但诸葛亮的治军能力高于“奇谋”能力,就一定说明诸葛亮的奇谋能力差吗?

有人举过这样一个例子:甲同学偏科数学,而语文要差一些,因为他数学每次都能考满分,但语文在满分一百五的情况下只能考145。这确实叫偏科,但甲同学的语文成绩不仅不差,反而好于绝大多数人,只是因为语文相比他的优势科目数学而言,算是有点“拖后腿”而已。诸葛亮就是这样,即使他不擅长的“奇谋”方面,也好于同时代的其他人,包括司马懿。司马懿在中三国时期,可以说是打遍天下,罕见敌手。

治戎为长,奇谋为短?诸葛孔明的军事才能,真的只算平庸吗?

司马懿一生之中经典战役很多,最为人所称道的不过破上庸孟达,以及击败辽东的公孙渊。从这两场战役中,可以看出司马懿的用兵特点:因势而变,神鬼莫测。孟达本身是蜀汉旧将,但在关羽兵败之时,投降了曹魏,曹魏给予他很重的礼遇。然而,孟达此人本身就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在投降曹魏之后,因为和魏兴太守申仪有矛盾,所以又动了“回家”的念头,心动不如行动,孟达当即联系了诸葛亮。当然,曹魏那边也很快得到了孟达反叛的消息,于是派司马懿去平叛。

司马懿接到命令后,首先给孟达写信,稳住他。而孟达也很自信,因为自魏国国都发兵到他驻守的上庸新城一代,至少需要一个月时间,在他给诸葛亮的信中,也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

结果,司马懿仅仅八天便兵临城下,孟达当然没有准备好,司马懿迅速采取行动,十六天便扑灭了孟达的叛乱:

八道攻之,旬有六日,达甥邓贤、将李辅等开门出降。斩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振旅还于宛。

如果说司马懿破孟达体现了他用兵“兵贵神速”的特点,则击败公孙渊则将他变化万千的“诡道”发挥到了极致,公孙家长期盘踞在辽东,在辽东建立了稳固的统治,无论是公孙瓒,袁绍还是曹操,都没能搞定公孙氏。司马懿在接受命令讨伐辽东之后,公孙渊得到了这个消息,于是派大将在辽隧挖掘战壕,加固城池,以阻击司马懿。司马懿见状,于是:

帝盛兵多张旗帜,出其南,贼尽锐赴之。乃泛舟潜济以出其北,与贼营相逼,沈舟焚梁,傍辽水作长围,弃贼而向襄平。

先将敌人的主力诱到东南,之后暗中向西北进军。在辽河边上扎营,将城死死围住而不进攻,之后再派兵奇袭襄平。辽隧守军听闻,恐襄平的兵力不够,不得已出城向襄平一带去支援,殊不知这正中下怀,司马懿见守军已经出来,立即与之决战,三战三捷。后来下雨,因为司马懿的军队围绕辽河安营扎寨,所以他们的补给此时可以从辽河直接运来,而城内的公孙渊则因为没有粮食,已经陷入了混乱。司马懿围而不攻,最终公孙渊仓皇出逃,被司马懿抓获。

司马懿败公孙渊之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慢”。司马懿在围攻辽遂之后,并不急着攻城,而是将“围点打援”的战术倒过来用,围住辽遂而佯攻其他城池,迫使城内主力去救援,然后寻求决战。在公孙渊主力被击败之后,司马懿依旧不急着攻城,而是一直围,围到城内粮食耗尽,使之自乱阵脚。其实司马懿的手下问过司马懿:为什么你在攻打孟达之时用兵极速,而现在却慢慢吞吞,不慌不忙?司马懿回答:孟达的粮食可以支撑一年,而当时我们的粮食并不多,孟达肯定自信我们消耗不过他,因此我打他一个措手不及;而公孙渊则不同,现在公孙渊的粮食不够,而我们的粮食充足,自然可以慢慢陪他玩。

从上述两个司马懿的战例,可知:司马懿并不是只会防守而不会进攻;司马懿的指挥能力非常之强。

然而,司马懿在面对诸葛亮之时,却是左支右绌,左右躲闪,不敢迎战。司马懿与诸葛亮一共对敌两次,虽然这两次诸葛亮并没有能够夺取任何城池,但在军事战术层面,却是打爆了司马懿。

第一次交手,按照《晋书》的记载,诸葛亮是被司马懿完全压制:

张郃劝帝分军往雍、郿为后镇,帝曰:“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军隃麋。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从记载来看,似乎诸葛亮的每一步,都在司马懿的掌握之中,最终诸葛亮也是被杀得大败。然而事实是,在此战之中,诸葛亮斩杀了曹魏的顶梁柱张郃,且是在撤军途中斩杀。再综合其他史料来看,《晋书》无疑为司马懿遮了丑。

治戎为长,奇谋为短?诸葛孔明的军事才能,真的只算平庸吗?

然而,根据《汉晋春秋》的注,诸葛亮在此过程中,击败了郭淮,割了麦子,并且大破司马懿,斩获无数。即便按照晋书的记载,司马懿提前料到诸葛亮要去割麦子,但还是没能阻止,可见这是一个小的漏洞。综合起来,司马懿面对诸葛亮,可谓是灰头土脸:

宣王寻亮注意卤城。张合曰﹕“彼远来逆我,我请张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畏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合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原注﹕一作“国”),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而第二次交手,则更加印证了《汉晋春秋》的说法,因为司马懿直接不出来了。当然,《晋书》的说辞是,司马懿料到诸葛亮会粮尽,于是以逸待劳。然而,前文分析过,司马懿的进攻能力是很强的,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势,来运用不同的进攻方法。按理来讲,诸葛亮北伐大军不过五六万,而司马懿则坐拥八万之众;诸葛亮粮草不济,司马懿粮草充足,按理来讲,在占据极大优势的情况下,司马懿更应该一举出击,永绝后患。然而,司马懿只是固守,直到诸葛亮病死,蜀军后退,司马懿得到消息,开始出兵追击,结果蜀汉的杨仪忽然调转军队,后军变前军,司马懿见状,说出了四个字“穷寇莫追”!便回去了。

治戎为长,奇谋为短?诸葛孔明的军事才能,真的只算平庸吗?

好家伙,诸葛亮在世之时你不出来,结果听到诸葛亮没了你立刻重拳出击。结果被死去的诸葛亮摆了一道,看到蜀军掉头,以为诸葛亮没死,然后立刻“穷寇莫追”。这无论怎么看,都不是所谓的“战略”,而是害怕诸葛亮。

实际上,这也是司马懿面对诸葛亮采取的“进攻策略”,即防守反击。我知道你诸葛亮用兵厉害。但我不直接和你打,等你粮食没了,撤退之时,我再一举出兵,打你个措手不及。然而,司马懿的战术两次被诸葛亮破解,不仅如此,还被诸葛亮反将一军:第一次防守反击,司马懿损失甲首三千,角弩三千一,玄甲五千,并且损失了大将张郃,可谓是偷鸡不成蚀把米;第二次则是成就了千古一笑话“死诸葛吓退活仲达”,司马懿后来自我挽尊说“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这句话怎么看怎么像是在强行找回面子。

当然,《晋书》中自然是不能记载司马懿失败,于是强行解释或者隐去了很多,如第一次交手诸葛亮割麦子早在司马懿的掌握之中,张郃的死也不提(毕竟这是宣帝传,和你张郃有什么关系),损失军械将士无数也不提;第二次交手,更是闹出了巨大笑话,被死去的诸葛亮耍得团团转。

治戎为长,奇谋为短?诸葛孔明的军事才能,真的只算平庸吗?

综合诸葛亮与司马懿的两次交手,不难得出结论,诸葛亮在运筹帷幄方面,可谓是对司马懿形成了全方位的压制。

有人问,如此大篇幅写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被低估有什么关系?当然有关系。司马懿此人的军旅生涯中,除了两次被诸葛亮吊打之外,其他基本是在吊打别人。如果能说司马懿是军事指挥高手,那么吊打司马懿的诸葛亮,军事才能又会低到哪里去?

参考文献:

《晋书》

《汉晋春秋》

《三国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