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颠覆苏东坡的菖蒲

 拓展延宽 2020-04-01

种在古石臼里的菖蒲

小众圈子里正流行种草。

不是你败家的种草拔草。

也不是种猫草。

是养菖蒲。

菖蒲长得倒有点像猫草。不过猫草是麦苗,像葱,根根笔直,小直男范儿。而菖蒲叶多带着弧度,有婉约婀娜之姿。

菖蒲过去是书香门第的标配之一。读书人的书斋案头,多有一盆清雅的菖蒲。

后来养菖蒲的风气中断了将近半个世纪,只有极少数“遗老遗少”在玩。风水轮流转,现在又开始时兴养菖蒲。

养菖蒲的乐趣在“养成”的过程。有点像收藏普洱茶,越老越醇。

菖蒲门槛低,很便宜,不花钱自己到山里也容易采到。只要保持通风和湿润,容易养活。不像兰花又贵又娇。

但菖蒲养得好也不容易。一,你要熬得起岁月。如果你有入盆养了半个世纪的菖蒲,那你在菖蒲圈里的地位,绝对比你在老茶圈里有几筒“红印”牛;二,要养出气质。经过你慢慢地收伏,修饰,养护,这株草变得像脸叔一样帅气、绅士、有气质,有涵养。那才算。

什么叫菖蒲的气质?不妨看看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画的菖蒲。

(清)金农《菖蒲》

养菖蒲还需要佳盆。其重要程度相当于脸叔演英国绅士时的定制西服。

这不仅仅是靠钱就能做好的。你花大钱请大师精制菖蒲盆当然好,但你要知道大师风格也有雅俗之分。

什么东西都可能作为菖蒲盆,唯独不能是俗气的东西。

而像苏东坡那样,一分钱没花,把菖蒲种在从蓬莱海边捡来的弹子窝石里,还成为千古佳话的,那是真让人佩服。

聊了半天,还没解释为什么说菖蒲是中国古代的“前卫艺术”。

古代中国,百花一夜开是皇权的霸道;姚黄魏紫,是富贵的夸耀;唐代簪花仕女图里,贵妇头上插的是牡丹花;晋朝陶渊明采菊东篱下,野菊也是花。从天子到黎民,从千娇百宠的富贵花到耐得苦寒的梅花,能被欣赏的总还是朵笑盈盈讨人喜欢的花。

谁没事去宠草啊?

草是植物中最低贱的存在,但北宋苏东坡们偏偏对山野涧边的野草菖蒲痴迷到不行。他们以自己的“行为艺术”彻底颠覆了世人的观念。

天然造型石上的菖蒲

苏东坡是大文豪,有影响;是大艺术家,有审美;是北宋朝廷的高官,有地位。他不可能玩不起姚黄魏紫,但他唯独对不值分毫的菖蒲青睐有加。他以自己的独特审美来设计栽种和陈设方式,以自己的诗文来弘扬寄托在菖蒲上的价值观——打破了权贵阶层的审美藩篱,颠覆了世俗价值观。

他将最高的审美境界通过最低贱的草来实现,无疑是一种宣言:只要你拥有审美能力,无论贫富都可以张扬自己的美。

这几乎是博伊斯“人人都有可能成为艺术家”观点,在千百年前的先声!

这难道不是中国的前卫艺术精神吗?北宋的“前卫艺术”,是有文人风骨作为支撑的。

种在古瓷碗里的菖蒲

当今中国艺术界,“当代”是个不乏虚荣的热词。他们无法摆脱西方当代艺术cosplay的身份,像进口鲜切花一样,没有自己的根,没有自己的土。

何不回过头去看看中国古代先贤的“前卫艺术”精神,从中找到我们自己艺术沿革的文脉和根系?

去年底,我策划了“传统文脉当代演绎系列展”首展《有美一人——与宋代菖蒲的对话》。邀请11位艺术家,以菖蒲为题,作颠覆性自由畅想。不要画菖蒲,也不要种出像苏东坡那样形式的菖蒲。

结果,这些过去一直正经画画的画家们,纷纷拿出了让观众意想不到的作品,激发了人们对中国艺术创造精神的思考和讨论。

当苏东坡的菖蒲已经成为主流审美方式时,颠覆它,另起炉灶,才是对苏东坡的致敬。(林明杰)

《与宋代菖蒲对话》展·何曦作品

《与宋代菖蒲对话》展·刘玥作品

《与宋代菖蒲对话》展·张雷平作品

《与宋代菖蒲对话》展·祁和亮作品

《与宋代菖蒲对话》展·大熙作品

《与宋代菖蒲对话》展·光焰作品

《与宋代菖蒲对话》展·朱刚、石墨作品

《与宋代菖蒲对话》展·林曦明、庞飞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