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祠堂文化系列之七:村规民约碑上刻,民风淳朴代代传(李焕有)

 杨关桥 2020-04-01
村规民约碑上刻 来自焕乎有文章 10:19

作者:李焕有   诵读:张初瑞

▲ 点击收听




村规民约碑上刻 民风淳朴代代传


 青山静卧,遮挡北来之凛冽寒风;村居山阳,沐浴南来之温暖阳光。聚焦村落,房连脊,院挨院,高低错落巧功显;牌坊威,门楼阔,名花瑞兽吉祥见。黛灰瓦,黄土墙,古朴之中透殷实;树如盖,巷深深,沧桑之中显厚重。门当与户对相应,石狮与砖雕相和……这是我对程家庄的印象。村规民约刻于祠堂内的石碑之上。 
                  

 
公议村规”彰显善治

 历史有记忆,文化需传承。祠堂里,砖石木梁皆显历史印痕,碑刻楹联都有文化蕴涵。“二程祠”的碑刻中,立于清代同治4年(1865年)的《公议村规碑记》,具有独特的意义。

一禁不孝不悌越理犯分;
一禁窝赃窝赌种命讹化;
一禁偷刊(砍)竹树及一切偷窃;
一禁牛羊贱踏坟墓纵食田禾;
一议丢棉限于十月十五日;
一议红白大事本日不许开发乞丐之人。

“四禁两议”,涉及乡村各个方面。《大学》曰:“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不孝不悌越理犯分”违背了父子之“止”。其余所禁内容则与“止于信”格格不入。虽然在食不果腹年代无法做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但如果心中有诚信,还是会约束自己行为的。特别是贫穷年代,家里遇到了婚丧嫁娶的红白大事,办事经费已经东挪西借,自家人吃饭也非常凑合了,面对门口的 “乞丐”,还应该表现出怜悯之心,递上一个馒头,送上一碗汤水。
人生长河,善行坚持一时,或坚持一事不难。如果日进一善,就显示修养和品德了。为了提醒大家具有“恒”德,在“四禁两议”内容之前,碑文还有一段叙述:
从来立规易,遵规难;一时遵规易,永远遵规难。此有心风化者,所由竞竞也。兹者村规初立,人心思奋,向善之机浡然兴矣。所虑者积久生怠,积怠生伪,苟无劝惩激励之法以相与,虽固结之人其不懈乎。是以因事立规,既彰明而较著。按规刻石,以历久而弥新。则庶乎人心正,风俗端,安居乐业,同登人寿之域也已。
序文其意诚诚,其情灼灼。“固结”者,坚持团结也;“彰明而较著”者,事情或道理极其明显也。人的行为,需要教化。教化途径,离不开耳闻目睹。“按规刻石”,视之入镜,正人心,端风俗。 
更有意思的是,碑额上书“昭兹来许”。阅读如下文字,你会从心眼里钦佩程氏后裔文化之深厚。此四字选自《诗经·下武》篇:“……昭兹来许,绳其祖武。於万斯年,受天之祜。”其意思为:光明显耀好后进,遵循祖先的足迹。基业长达千万年,天赐洪福享受起。期许我们用道德铺就“光明”大道,好让后人顺利前行呀!

民间“约书”引导民风


在另一通石碑上,刻有程颐二十四代孙程元淳书写的《约书》:
一行法莫先于诛心,背居讪谤,皆其心也,首罚。
一生理莫过于耕读,或游赌者罚。
一息争在于兴让,如水利等情,公之即让也,犯者罚。
一名分莫大于坐席,告坐不预,醉后发狂者。
一忍让莫急于训妇,听妇人言致伤骨肉之谊,倍罚。
一人有犯众人,公罚。
一人不服,众人公呈。
社会在发展,人们呼唤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我认为,契约精神的发端在家庭,在家族,然后才能延伸到社会。于是,当我看到这个《约书》的时候,脑海里浮现了《大学》篇的语句: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一个家族如果能够从道德的层面去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相信这个家族的人走出家门,受到人们的拥戴,治国、平天下。
再具体看看对族人的约束内容。日常做事要管好自己的“心”, 不得背后议论邻居的“家长里短”;生存的希望在于“耕读”,不可游手好闲、赌博耍钱;停止争执的办法是“兴让”,如灌溉争水等之事;吃饭入席,长幼有序,不得乱坐,更不可醉酒发狂;家庭妇女,不得因为生气而说出伤害骨肉亲情的语言。否则,就要惩罚。在这些约束中,议论讥讽邻居,是首先要惩罚的;妇女说伤及亲情的“狠”话,要加倍惩罚。家族祠堂,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的延伸。它是家族的圣殿,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为使家族辉煌不衰,《约书》的作用不可小觑。
程氏对后裔的约戒,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知永宁县事程万善在清朝顺治10年(1653)的《二程祠记》中亦有提及,且言诚意切:世蒙优免,诚恐其有逸心也,故戒曰:业耕业读,勿争勿讼,犯约者罚,违罚者呈。凡我宗盟,各宜无忝,厥生以祈,无负我先人之灵。
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乡村善治”,我们也可以汲取古人智慧。

民风淳朴后人传承


上文的《村规》中有一议:“丢棉限于十月十五日。”关于“丢棉”的含义,现代人颇费解。多方探询,宜阳的文化人苏运卿先生给出了恰当的解释。他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农民有去地里拾棉花的习惯。阴历十月十五前,进地拾花为偷;十月十五后,可任意进地摘棉花疙瘩。丢棉,就是主人地里的留下的残棉、没有长成的棉花蕾不要了,如何人可以去‘捡’了。”十月十五日,是个界限。那个时候,寒风飕飕,棉棵上叶子脱落,棉壳里残留的些许棉絮、偶或留下的一个棉蕾,就成了地无一垄的穷人寒冬御寒的希望……
此时,我想到了王阳明在《传习录》中的一句话:“视民之饥犹己之饥溺,而一夫不获若己推而纳诸沟中者”老百姓一无所有,是“我”把他们推到“沟”里了。程氏村规里写出这样的内容,显示其君子之德。运用祖宗留下的精神财富,影响现代人,也是现实的需要。在祠堂里,和村里的一位党支部委员交谈。他说:“祖宗留下的村规民约,这么具体而接地气,我们要好好利用。今后村里人,如果有分歧,就召集到祠堂来,看看祖宗,读读碑文……” 


去拜谒“两程祠”之日,在洛宁县城工作的程姓朋友相陪,他的祖籍就是程家庄。中午时分,程老师盛情相邀,让我们去他父母家里吃饭。到他家已经下午1点有余,春忙时节,去地种菜的车停于门前,一家人却耐心等待我们的光临。家乡饭,黑豆面叶卧鸡蛋;老乡情,特大海碗面堆山……临走的时候,阿姨拿出一把干豆角送给我。说这个绿色、没打过农药,做包子很好吃。我在城市工作几十年,此时找到了家的感觉。后来想想,这是程氏后裔呀,程颐的“德善日积,则福禄日臻”思想,其后人默默地落实到了行动上,对我也是一次“教化”。
瓜瓞绵绵程家人,遍布全国许多处。今洛阳地区伊川、嵩县、洛宁和偃师都有程氏后裔存在。至于说全国,程氏后裔就更多了。在祠堂里看到河北阜城程立才的一首诗,昭示了后人的志向:我祖喜得颢颐贤,程门立雪千古典。敢说真经两程书,天下后裔尽开颜。开颜莫忘建功业,试问族人谁如愿?他年胜出我贤祖,再报后代晖万年。

(图为作者与老乡探讨相关资料)            

(欢迎提供祠堂文化线索,15896555988) 


李焕有,洛阳理工学院教育科学与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洛阳市写作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青年从事基础教育研究,中年之后钟情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喜欢文学,痴迷河洛文化。写我,思我所思。曾在地方报纸开过文艺随笔专栏,兼写文艺评论。

张初瑞,洛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现任洛阳师范学院广播电视台播音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