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中的教与学

 江6ni1vqqy2e4f 2020-04-01

“教学”不等于“教+学”,而是“教×学”,即教与学互动融合,二者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过程体系。这里结合自己作为博士生导师和主讲“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的经历,着重讨论一下“教之学问”和“教与学的关系”等问题。

一、教之学问

“教”确实是一门学问,而且是大学问,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好的科学家不见得是好的教育家,但好的教育家一定是好的科学家。

“教之学问”不外乎“教什么”和“怎样教”两个问题。

1.教什么

用孔子的话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用通俗语言来说就是“做人做事做学问”。这里包括三重意思,且每重意思先后有序,不能颠倒:

第一,教学生如何做人;

第二,教学生如何做事;

第三,教学生学会学习,会做学问。

一般教师在讨论教什么的时候都强调要“授之以渔”而不要、不仅仅要“授之以鱼”。“授之以渔”确实比“授之以鱼”高明,但也只是孔子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中的“授业”层面,远不是“教什么”的全部,更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传道”,即“做人”。

为此,我认为,教育可以分成三个境界:

低水平的教学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即授之以鱼;

中等水平的教学是传授知识和方法,即授之以渔;

高水平的教学是点燃火炬、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生一起成长——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为此,我给女博士生提出三点要求:第一是做人,第二是做女人,第三是做女学者。相应地对男博士生则是:做人、做男人、做男学者。顺序不能颠倒。所以,当一个女博士生博二怀孕后,我马上支持她先做个好妈妈,然后再做博士,延期毕业。另一个男博士生读博期间,爱人患疑难重病,我也支持他先陪家人治病,做好丈夫,攻读博士学位的事以后再说。

2.怎么教

教学是一门艺术。孔子说过要“因材施教”,即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布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对于研究生、博士生的教育,因为人数少,老师可以而且也必须采取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学习不同的内容,甚至朝不同的方向发展。但对于本科生教学而言则很困难。一是基础课上课的学生多,顾不过来。二是专业课的课时少,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情况。否则的话,必然造成课程内容的碎片化,一学期下来,学生都不知道这门课的基本要求。为此,我在本科生“区域分析与规划”课上,在课堂讲授以外,尽量为学生提供多重选择的机会,尽量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和特点。一是在每单元之后,都提出几个思考题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二是课后作业多布置几个,让学生选做(只做一个即可)。三是在期末考试内容和方式方面,根据学生的意见,有时甚至就让学生研究其家乡的发展和规划问题。这样下来,既可以促进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热情,也给学生留下很大的自由发挥的余地。所以,每年听我课的学生中,都有不少学生毕业后想回家乡工作,用学到的知识奉献社会,帮助家乡发展;每学年都有本科生的课程论文在国内期刊上公开发表,很多学生也因此获得了保送北大、清华和中国科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的资格。

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思索,我感到“怎样教”有四招:

第一招:欲教先交——先做朋友再作先生。

老舍说“多年父子成兄弟”,我则认为“多年师生成朋友”。要想教育学生,教好学生,先与学生做朋友,先交心,再教知识。学生喜欢你才能喜欢听你的课,才能接受你的观点。教育不是教训,也不是教导,而是引导、开导、启迪。多引导,多鼓励,少批评,不挖苦学生。变教导为鼓励,变批评为激励。

第二招:怀着平等的心态处理师生关系。

在人格上,师生平等,不是师道尊严;没有坏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试图用师道尊严的办法建立自己的威信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实际上,你越平易近人,学生越喜欢你,越尊敬你,越崇拜你。当然,教师也不能媚俗,更不能低俗。否则,学生也是瞧不起你的。所以,学生都喜欢我,每年保送或报考我的学生都特别多,最多时招收3名博士,报考者达到36名,是当年北京师范大学单个导师报名学生之最。选学我主讲课程的学生,也是年年达到上限,总是不得不在开学后再通过教务部门特批增加名额。

第三招:以学生为本。

教学以学生为本而不能只以教师为本,更不能以管理者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为本,而不是被动迁就。以学生为本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多理解,多谅解,多帮助,少指责,不挖苦学生。以学生为本就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志向,因材施教,通过引导使其成人成才。2006 年我招收了 3 个博士生,他们分别来自不同学校,学科背景也不一样——有的擅长城市规划,有的擅长区域经济,有的擅长周易风水和人地关系。我则鼓励他们开发自己的兴趣,发挥各自的特长,参照学校的标准,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而不局限于我的“区域规划和旅游规划”领域。结果他们都顺利毕业了,并在各自的岗位上成为学术研究的骨干。

第四招:点燃学生的激情。

学生不是嗷嗷待哺的鸭子,而是等待点燃的火炬。

不论你的知识多么渊博,你教给学生的东西永远是有限的,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爆炸和数字资料满天飞的大背景下更是如此。

知识日新月异,即便你教给他们很多,到实践中也不够用,也要重新学习。

所有的知识和能力,都是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的,而不是老师灌输给他们的。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他喜欢,只要他愿意,只要他肯于下功夫,他就能学到很多东西,尤其是在地理学、旅游学等领域。而我所从事的科研和教学中,恰恰大部分是此类知识。

二、教与学的关系

1.先学后教,不断进步

要当先生先当学生——要想教好必须首先学好;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得拥有一桶水。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一个人不学习,没有资格当老师。教师要高瞻远瞩,博大精深。

现在学生求知渠道很多,信息很多,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孤陋寡闻,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学不好(这一点也要有自知之明),但学习要比不学习强。不管是一大步还是一小步,都是进步。“日积月累点滴在,三年五载即可观;人间哪有参天树,一土一石堆成山”(我当年在大学学习时的自勉诗),就是这个道理。

2.教而学之,努力提高

包括这样几层含义:

通过“教”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己;

向学生学习,通过师生互动来促进自己和学生共同进步;

不断总结以往教学的经验教训,以免少犯错误,提高教学的效益与效率。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学—教—学—教”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在学问上,只有先学和后学,即所谓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没有尊贵与低贱;向学生学习并不丢人,而且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教学相长,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值得尊重和学习的东西。

善于向学生学习才是一位称职的老师;善于发掘学生优点和特长的老师,才是高水平的老师;和学生一起成长,才是伟大的导师!

(原载《中国大学教学》2020年第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