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宝春云

 刀光剑影wjg 2020-04-02

东宝春云

                     ~~~登徒子

     翠屏、东宝、凉伞三座山峰合称三台,为岩中名山。三台之东宝,大约自宋代始,即以春云如梦幻而入龙岩八景之列,邑人王源有诗云:东山何嶪岌,宛若翠屏风。晴光入户牖,丽景凌苍穹。宝气四时腾,中夜常朣胧。窈然豁深洞,石壁潜双龙。泓湫清澈底,雷雨藏其中。及时作霖霂,润泽裨天工。黄约中诗云:县东十余里,宝气烛峰峦。忽见为云暝,初因触石寒。分光春浩浩,散影昼漫漫。天上从龙去,应为五采看。

    宝山在龙岩旧县治往东数里,山下原有山门,山中有书院曰“青云”,书院后有寺名“石云”。相传明亡后,原刑部左侍郎王命璿前往万安深山中的圆光寺落发为僧,临行前他将杨、何、谈、生四位夫人送往石云寺削发为尼。山腰处有两个椭圆形石头,其大如屋,高达五六丈,巨石表面皱纹横互,远远望去,如同龙岩人在寺庙里卜卦用的一对珓环(筊杯),故名珓环(筊杯)石。山下有一龙井洞,洞门旋折,状如牛角,六月暑天,洞顶有水凝结如珠,饮之甘甜如醴,每逢大旱季节,官民咸聚于此祈雨,祷之辄应。知县韦济立石坊于此,匾曰“天瓢灵源”。民国四年,邑人苏逸云又募建卧云楼于此山中,天光云影,落霞山色,尽揽于怀,真可谓“客因钟引遥寻路,僧为云留懒出山”。

东宝春云,山以春云而扬名。春夏之交,宝山之上,云尤蓊郁,春风骀宕,英英白云,时穿户牖,俯视乡村,令人有出尘之感。然而,“东宝春云”诗情画意的背后却是被历史湮没的刀光剑影和战马嘶鸣。东宝山,以宝而得名。其义为“县治东方之宝山”。旧志谓其地“风雨晦暝,或有宝光”,此似虚无缥缈之说,事实上,历史上东宝山是龙岩重要的银矿(以及锌矿)产地,乃是龙岩仅有的两处银坑之一(另一银坑在适中的颜畲山)。

东宝山银矿的开采始于民间,但不知始于哪个年代。明《通判唐公功德碑》记载:“东宝、颜畲二山产砂矿,民取而煅之,成银者十之一,为利甚鲜……”民间无序的开采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因采矿滋生的纠纷而导致的命案以及矿难频发导致的死难者竟达数百千计。县志载:“……人争采之,或杀人坑陷死者又数百人……”“杀人论死刑者又数人……” “当道者病之,上其事于朝……”于是,朝廷终于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8年)下令封山,禁止民间私自开采,并派重兵驻守,凡盗采者一经捕获,罪不容赦。经过了长达半个世纪的高压封锁,盗矿的事态终于平息下来。然而自嘉靖丙辰年(1556年)起,上杭、永定一带的游民放弃本业,拒险冒禁,一大批人不顾身死前往东宝山盗采银矿。熟料东宝山银坑经历几百年的滥采,矿脉已近乎枯竭,盗采者一夜暴富的美梦破碎,他们“因而构劫屠黥”,两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这些盗采者索性啸聚东宝山,就地落草为寇。危机时刻,漳州府同知许钥遣武举人林时化孤身深入虎穴,林时化面对这些穷苦出身的盗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盗采者亦知大军已然压境,遂惶惶然作鸟兽散。

杭、定游民盗矿事件平息不久后,朝廷下令官采银矿以缓解国库空虚的窘况,漳州府通判唐大辂董其事,龙岩县令汤相佐之。但徭役一经摊派下来,民怨载道,潜藏的寇盗利用民愤趁机挑起事端,王命虽难违,民苦亦堪怜,唐大辂为缓解官民矛盾,以身作则深入银坑,然而此时的东宝山已空留“宝山”之名,几乎无银可采,唐大辂遂与汤相商议,以矿脉枯竭为由上奏,朝廷终于废格采矿之令,龙岩民众亦终于摆脱了凿山负矿徭役之劳,千百年来,民间潜夺争窃银矿的念想亦被彻底打消,白云苍狗,恍如黄粱一梦。有道是:春风淡荡物争华,云影千层送晓霞。自是东山腾宝气,相逢不必话银沙。东宝山银坑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