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滩最著名的16碗面

 真友书屋 2020-04-02

 
选自:厨影美食

上海人是极爱吃面的,不同于西北面食种类繁多的豪情满溢,上海面讲究的是那一筷面、一勺汤的细细品味,浓汤之上是喷香的浇头,辣肉面、大肠面、黄鱼面、焖肉面……一筷面,一勺汤,这种从口舒服到心里的温暖,简单又真切。上海面系统中有本帮面、苏帮面、扬帮面和浙江面,后三者逐渐本地化而和本帮面结合创新变成上海面。

阳春面

对于真正的上海本地人来说,记忆中令人垂涎的味道不是什么山珍野味,而是看起来有些上不了台面的阳春面。所谓“阳春面”,原指一种不加任何浇头的汤面,称“清汤光面”,是旧时上海最大众化的面点之一。

后因商贾人等忌讳“清”、“光”等不吉利字眼,有好事者取古乐曲名《阳春白雪》的阳春二字,改称为“阳春面”。上海阳春面讲究汤料,一大碗面,葱翠清汤青青白白,一抹面条排列整齐,如美女秀发一样惹眼养眼。阳春面的汤很鲜,但又绝对不是味精、鸡精之类的作用。

正因为没有浇头,所以对汤头的要求就会非常高,一定要用骨头熬出来的高汤。阳春面也有白汤和红汤之分,正宗的上海阳春面是白汤,而红汤阳春面是从苏帮面传过来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加酱油。面浸在汤里,鲜即刻慢慢渗入面内。


咸菜肉丝面

咸菜肉丝面可是上海面条的二把手,煸炒过的肥肉丝炸出肉香,再加雪里蕻拌匀,最后加瘦肉一起翻炒制成浇头,放在煮好的汤面上,味道极好,名气仅仅次于阳春面哦。



黄鱼面

要说魔都鲜到让人“打耳光”也不放过的面条,非“黄鱼面”莫属啦~一碗完美的黄鱼面,鱼肉雪白细腻,汤头清而不浊,味道鲜而不腥。或是将新鲜的黄鱼去掉头尾和大骨,或是将腌好的小黄鱼和雪菜过油煎一下,鱼骨熬制底汤,再浇在碗中幼滑韧道的细面上,热气腾腾的黄鱼面就应运而生啦!


一碗完美的黄鱼面,面细美白且精巧整齐浸润在汤中,黄鱼片浮在面上,裹杂着少许雪菜。尝口面条,口感爽滑,轻巧,有嚼劲;鱼片幼嫩,无腥气,与清香雪菜糅合出一种清润味道,层次感强,在舌尖跌宕。鱼、面、菜、汤、香五味一体,犹如春、江、花、月、夜,字字皆是美满相遇。



刀鱼汁面

在上海,老半斋的刀鱼面可谓是大名鼎鼎,每到刀鱼上市的时节,各路老饕都会闻风而至,把不大的店面挤得满满当当。老半斋的刀鱼汁面每年春天算得上“沪上一景”。许多人把它误称为“刀鱼面”,而其正式品名则很严谨,叫“刀鱼汁面”,因为其中没有鱼肉,有的是刀鱼熬出的汤汁。

刀鱼汁面的汤汁浓郁稠厚,色白似乳,虽然不见鱼,但“长江第一鲜”的咸鲜味道已经融入面中了。将最佳搭配“肴肉”盖在热气腾腾的刀鱼汁面上,不一会儿肴肉也变得又热又香起来,红色的肉质酥润、白色的蹄皮软而不腻,咬在嘴里回味无穷。

刀鱼汁面之所以能成为老半斋的“镇店之宝”,是因为独具秘方。烹饪时先把刀鱼炒成鱼松,放到汤锅里,再加上各种汤底,文火细炖,直到熬出浓稠的刀鱼汁。不加一点味精,全凭食材吊出鲜味。由于熬制刀鱼汤汁工艺繁杂,这份老派的细致和考究,新来的学徒已经不愿意学了,技艺传人已经越来越少。



辣肉面

上海人虽然不好辣,但又离不开“辣”,本帮面里屈指可数的辣味就是辣肉面。辣肉面是上海的特色,上海人对辣肉面的喜爱简直是根深蒂固,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一碗让自己牵肠挂肚的辣肉面。红红火火一大碗,辣肉浇头不需要现炒,因此上面的速度超快。

表面那红并发亮的辣椒油绝对让人食欲大增,还可配以上海人最爱的素鸡,汁水饱满,不油不腻。轻微搅拌,味道微甜微辣,辣肉鲜嫩入味,带着时间熬出来的醇香。热腾腾的一大碗面,入口筋道弹滑,丁块或是肉糜的辣肉,稀里哗啦的呼噜掉,那叫一个过瘾!





葱油拌面

葱油拌面,上海人最难舍弃的味道。虽然看似简单,但要做得好吃也并非易事,一碗好吃的葱油面,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葱油熬得好、调味要适中、面条要劲道,三点具备,才算是一碗完美的葱油拌面。

葱、油、面,看似单调,但精华就在这香喷喷的葱油里,一小把面条,一撮葱花,熬熟的葱油浇上去,滋一声,香气四溢,讲究一点的老吃客还会配一点开洋。吃前必须搅拌均匀,力求让每根面条都蘸上酱香的光彩。


大肠面

虽然“大肠”总被人冠上“下水货”的称号,但如若碰上厨房师傅工艺了得,能将大肠做到“酥、糯、香、有嚼头”,同样可以收获到大批饕客对它情有独钟。上海的浇头面中,大肠面是不可或缺的一块响当当牌子。

尽管各家面馆都有大排面、咸菜肉丝面卖,但只有“大肠面”三个字,无论在写字楼林立的西区,还是在市井里弄曲里拐弯的东区,都有小小面馆以最醒目的大号字体挂在店门前招徕,甚至直接做了招牌。

总体来说,大肠面浇头分两类,一类用的是猪大肠的肠尖,是最嫩最脆的精华部分,下单后厨房立刻浓油爆炒,然后上桌;另一类则是用了肥肥的直肠,重在粗壮豪迈的质感,特别肥硕柔韧,很有嚼头。




大排面

上海特色面条很多,然而最怀旧、最能代表上海的草根特质、最有弄堂特色的,公认还是“大排面”,一整块猪大排作浇头,不要太生猛哦!“上海大排面”并非简单的弄块红烧大排摆在面条上而已,大排特为这碗面而作,先要用刀背把带骨大排的肉质细细横竖剁剁松,腌上一个小时,再拖上蛋清和淀粉下油锅煎至两面泛黄。

然后加水加料红烧,最后用红烧的汤汁浇进另锅煮好的面条里,上面盖上大排,再加上碧绿的青菜心,有汤、有菜、更有喷香入味的猪大排。一大碗的面,再配上一大块色泽红亮,口感鲜香的大排,往往引得人口舌生津,再忙也得歇下脚来朵颐一番。


鳝丝面

上海本帮面有鳝糊面,用鳝丝、茭白丝,重油、重糖、重酱勾水淀粉炒成加上葱花、蒜末和胡椒粉即成,其实就是小量的本帮名菜响油鳝糊。鳝丝面不是鳝糊面,炒鳝丝不用茭白丝,不勾芡或薄芡。如果你是重口味,“鳝丝面”是不二之选~剔骨的鳝丝与葱段被浓厚的酱汁裹着,肉质厚实,滋味鲜美!咬一口,就有汁水迸出来~



爆鱼面

爆鱼这种东西,也算是上海本地比较特有的一样小吃了吧,可以作为爆鱼面的单独来做一家店,也足以说明上海人民对他的热爱了。爆鱼也叫熏鱼,鱼肉厚厚的,少刺,外皮被炸的干干的,但里面却绵软多汁,口味上偏甜。将爆鱼在葱姜蒜末、料酒、酱油、白糖、鲜汤调成的汤汁里熬煮几分钟,连汤带水作为面条的浇头 ,谓之【爆鱼面】。



焖肉面

焖肉面是经典的上海苏式面。上世纪30年代同德兴首创了焖肉面,随后很快传入上海,被上海人接受成了上海人最喜爱的美食之一。焖肉面,先将焖肉放入面汤中浸,已酥烂半化的肉在面汤内鲜味渐渐化开……就一个字“嗲”!对于上海人来说是无论吃多少遍,都吃不腻的。




虾腰面

所谓虾腰面,其实应是“虾仁腰花面”,本是苏州朱鸿兴创制的名品,后来传到上海,成为富有上海特色的美食。用虾仁和腰花同时爆炒做浇头,吃起来脆嫩鲜美。对于虾腰面来说,只有在春江水暖的季节里的河虾才是最最鲜美肥嫩的!尤其是野生河虾,它肉质上比人工养殖的河虾更多了点劲道。




素鸡面

素鸡是一种豆皮压制的圆形豆制品,一般被称作素鸡或圆豆干。用煎香的素鸡卤制后做的汤面,被称作素鸡面,在上海非常常见。上海素鸡是用酱油、白糖等煨制而成,素鸡里汤汁浓郁,味道鲜甜,特别入味。



辣酱面

在上海,喜欢吃辣的朋友,常常会点一碗“辣酱面”,所谓“辣酱”,就是用肉、豆腐干、土豆、茭白等切成丁,然后加上辣椒酱等调味品烹制而成。

虽说是辣酱面,但是很多会吃的老上海人都知道,传统的老上海辣酱面不只是单纯的辣,而是辣度适中、汤汁浓郁、回味微甜,浓油赤酱的“上海风”在一碗小小的辣酱面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热腾腾的面汤、劲道十足的面条、浓郁无比的辣酱,经典地道的口味让不少食客念念不忘。


烂糊面

上海人对于“烂糊面”最深的记忆,是在三年自然灾害的日子里。为了让全家人吃饱,家庭主妇动足脑筋,想出来把面条煮烂后放置一段时间,用上海话来说就是让它“涨一涨”,把细面条涨成了粗面条,把面汤涨成了糊状,更容易填饱肚子,当然它的味道并不怎样好。


随着后来的形势好转,主妇们在煮烂糊面时,除了放蔬菜,还会放些肉丝、虾皮、香菇等等——这种“阔”起来的烂糊面,与当年解饥温寒的烂糊面的内涵,大不一样了!现在的烂糊面能放各种各样蔬菜,但是,吃来吃去,最相宜的还是青菜。

烂糊面的面色,配上青菜衬托的碧绿,特别是冬天经过霜打过的青菜,绝对能为爽滑的烂糊面增香添色。考究点的烂糊面,里面还可以放肉丝、虾仁、火腿丝、鸭肫干碎粒、茭白碎粒等不少辅料,把面煮得烂烂的,带有一定的糊状,但却烂而不黏,糊而不焦,味道极其鲜美,有“鲜的眉毛掉下来”之称。



上海炒面

早年的上海,每到夏天,街头拐角会出现许多排挡。旺旺的炉火,在夏日的夜色中显得格外亲切。趿拉着拖鞋,来上一瓶啤酒,炒一盘螺丝,再来一份炒面。看人来人往,消磨夏天的暑气和无所向往的日子。

上海炒面,一定是很粗的面,否则就没有那种硬硬的吃口。上海炒面沿袭了本帮菜的特点,油大酱浓,,配鸡毛菜或青菜,酱油、少许糖,口味粗犷奔放,甚是过瘾管饱,是80、90年代上海街头的重要吃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