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州遵义程耀华回复:程一航寻根道遵程德慧支系帖

 程耀华图书馆 2020-04-02

--提供资料人:程一航

程德慧碑文---清乾隆四十七年竖立

程德慧,字先觉,明洪武丙辰年(公元1376年)出生于楚地(湖北)麻城县孝感乡,明洪武乙酉年(公元1405年)拔贡入川,任大明西蜀成都府教官,祖妣刘氏。时政变故,解甲归田,宦游蜀省,后迁黔入播,住正安州思宁里九甲三角坝(今道真县大矸三角坝)。位下二子,长程福厚、次程福儒,家学庭训,弟兄联芳,世称程公大郎、程公二郎。明永乐年间,仝田首大将军领旨行兵,平定鬼罗国,战功卓著,嘉封安邦定国二将军。清正安州正堂牛一象赐门联“学士流芳远,将军遗泽长”及石额联“学政遗风”,至今完好保存于三角坝程氏祠堂大门。德慧祖殁葬大坟堡,原碑字迹风化,清乾隆四十七年竖立“大明贡生程德慧之墓”,碑墓完整可考。

回复程一航

1、程德慧生于1376

年限段:1376年~2018年=642年。

2、祖籍地楚地(湖北)麻城县孝感乡。

3、明洪武乙酉年(公元1405年)拔贡入川,任大明西蜀成都府教官,

-----------------------

(1)、明洪武任教官

中国有关元朝史事的笔记,有元末明初、明洪武任教官。一说。

1376~1405=29

(2)、拔贡入川?---

没详地,修谱人粗历,迁徙地不详。

(3)   1405任大明西蜀成都府教官

正史方志无大明西蜀成都府教官的记载。

1405年,明朝与安南发生边境领土争端。安南强占了边境禄州下属的领土,明朝要求安南将这些领土交还。胡季犛作出了让步,将约58个村的领土归还明朝;另外一方面,胡季牦大举征兵,整备军队,在险要道路设下关卡重兵,防备明朝。

建文帝于癸未年1405年冬直抵贵州,为避追杀稍事休整沿乌江西行,水中遇腾浪48船颠覆35船脱险仅剩13船。

4、宦游蜀省,后迁黔入播,

修谱人跨大其词,仟么官职能游蜀省?用语无根椐。

后迁黔入播,入播年代?入播的原因?

5、住正安州思宁里九甲三角坝(今道真县大矸三角坝)

(1)清朝嘉庆年间的正安(军民)州思宁里九甲

清代州为县级行政机构,分直隶州和散州,正安州清代原属四川,中期后归贵州省遵义府,入民国后为正安县;里和甲属于清代基层治理机构,约类似于今日之乡镇和村。正安州思宁里约在今日之贵州省正安县和道真县之间。

(2)、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改为真州长官司,隶播州宣慰司;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平播后,改土归流,真州长官司改为真安州,属遵义军民府,隶四川布政使司。

(3)、清代,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更遵义军民府为遵义府;雍正二年(1724年),改真安州为正安州;雍正六年(1728年)正安州随遵义府隶贵州布政使司,自此正安始入黔籍。

(4)正安(军民)州思宁里九甲

是清朝雍正二年(1724)

1405~1724年相差334?

6、明永乐年间,仝田首大将军领旨行兵,平定鬼罗国,战功卓著,嘉封安邦定国二将军。

修谱人写的年代,历史事件完全不相符
贵州历史上的罗殿国与罗氏鬼国
  贵州一词最早见于宋朝开宝七年(公元974年)。时,其辖地土著首领普贵以所领矩州之地归顺大宋朝廷。土语“矩”与“贵”同音,朝廷顺其所语,敕书称“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于是“贵州”名称始见于文献。
  而在宋以前,贵州是支离破碎的,被众多小政权肢解,各自为阵。而这些小政权或属于羁縻性质、或各自独立。春秋以前,贵州为荆州西南夷,属于“荆楚”或“南蛮”的一部分,著名的有牂牁国,其政治中心叫夜郎邑。战国后期,夜郎取代牂牁国,逐步发展成为西南地区的大国之一。秦代、汉代,在夜郎地区设郡县、置官吏,推行郡县制。公元前25年,夜郎国灭,郡县制在夜郎地区基本建立。唐代,在贵州地区推行经制州羁縻州并行的制度,乌江以北多属经制州,由中内派谴官吏治理;乌江以南则有数十个羁縻州,由各地土著首领统治。元代,贵州行政建置渐归统一。明代是贵州历史上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奢香修筑了贵州至云南、四川的驿道,促进了贵州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为贵州行省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中央设置贵州布政使司。从此,贵州才正式成为独立的省级行政单位。
  贵州简称“黔”。贵州的部分版图战国时(公元前475—前221年)就属于楚国的黔中地,秦王朝在此设立黔中郡,唐王朝(公元618—907年),设黔中道,建黔州郡,设黔州都督府。贵州的历史均与 “黔”字相关,固而称“黔”。
  本文均可单独阐述罗甸国或罗氏鬼国,而在题目前冠以贵州一词,其原因是:因贵州历史比较复杂,小国众多,但罗甸国或罗氏鬼国几乎贯穿贵州的整过历史。罗氏家族统治贵州大部分地区长达一千六百多年,影响着贵州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正因为这两个政权的相互关系,把贵州的历史引向扑朔迷离,为后来学者研究贵州历史带来极大不便。吾以为,只要理清楚贵州历史上几大家族统治的历史。就不难理顺贵州历史。而“罗甸国”与“罗氏鬼国”两国之间的历史、事件,族属(支系)混淆不清,给后人造成迷惑,也是在理清之列。因而,笔者仅以自己掌握的一点史料,提出自己浅显的观点,以供众多学者共同研讨。
  
罗殿国与罗氏鬼国的起源
  罗殿国称谓的起源
  罗氏部族,最早游于旄牛徼外,为昆明夷。按《西南彝志·六祖的起源》记载,从始祖希母遮传至三十一世驾慕俄。驾俄慕(汉名祝明),居堂琅山,伐木通道治生,久而木拔道通,渐成聚落,号其地曰罗邑,号其山曰罗邑山。土语称邑曰业,称山曰白,故又曰罗业白主。祝明娶三妻生六子,长子孟雅苦,居乌,为武系祖先,次子孟雅怯,居乍为乍系祖先。武、乍二系住云南西南一带。三子孟雅赛居泸,为糯系祖先,四子为孟雅卧,居协,为恒系祖先。糯、恒二系住凉山及川南一带。五子慕克克,居濮,为布系祖先,六子慕济济,居闽,为默系祖先。布、默二系住滇东、黔西一带。这就是彝族六祖的起源。这里只阐述与贵州有关的默系慕济济。
  其族宗法,父子连名,子名之上,冠以父名。慕济济,慕为父名,济济为子名。慕济济生子名虎讹曰火,连父名曰济火或济济火。济火深目长身,肤黧齿白,习战斗,尚信义,善抚其众夷民拥戴,因居闽(今云南东川),称闽君。济火生活的时代在东汉末年。依汉制,西南诸部族,郡县下有邑,邑的首领或称君,或称长,统谓邑侯君长。三国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南中越巂、永昌、益州、牂牁四郡大姓叛乱,丞相诸葛亮南征,济火献粮通道,助擒益州、牂牁叛首孟获(罗氏第二支系怯之孙),事竣,诸葛亮表封济火为罗殿(一做甸)国王,世长其土。这便是罗殿国名称之始。
  
 罗氏鬼国称谓的起源
  当初,蜀汉诸葛亮死后,牂牁界中普里(今普定)僚人反,后主令济火讨平,使兼领其地,并知道他年岁已老,特赐镂银鸠杖表彰。济火将普里地让与其伯父克之子堂兄柏墨。柏墨从濮迁居普里为长,成一宗主,即普里播勒支。
  这样,慕克克、慕济济这一母所生的两兄弟,第二代分三支,即慕克克支的墨柏从濮迁普里的普里播勒支和墨柏留其别子著仍居濮的濮支和慕济济支的济火闽支。这三个支系,闽支时弱时强,逐渐强大,世系完整,凡八十五世。墨柏留其别子仍居濮的濮支仍能保持,成乌撒部,凡六十二世。墨柏普里支,长子下传,其后日益衰弱,以至无迹可寻,复为闽的分支所代。
  济火闽支一直居住在云南东川,直到第十九世易翁者,时为齐、梁时期,有三子,长子阿台出走东南,占据顺帅格地,即今天的兴义;次子阿轮向东南外侵略,占领阿外格地,即今天的盘县;幼子阿纳承袭父统,即第二十世。者阿纳向东北扩张,止于夷水,即今鸭池河,拥有今水城、大方、黔西,成为日后水西罗氏鬼国的开端。
  五代萧梁时期,台城变乱,地方多被大姓爨瓒占据,爨氏遥降于北周,为宁州刺史,史称爨蛮。爨瓒死后,二子分东爨、西爨。西爨在云南。济火闽支的阿台、阿轮向东南外侵后,所部服属于东爨。由于阿台、阿轮族人多穿黑衣,时人谓之乌蛮,又为东爨所统,所以,又称东爨乌蛮。阿台、阿轮部自称暴蛮部,另外还有六部乌蛮,总为七部。暴蛮部以阿台为代表,北周授封为树帅大将,以羁縻之。
  时乌蛮七部除暴蛮部势力强大外,还有其嫡系阿纳卢鹿部势力更盛,势力向西南发展,和暴蛮部连成一片,互为犄角。成为乌蛮七部中势力最强的势力。隋朝后,东爨衰竭,暴蛮部消灭它,取代其统治地位。暴蛮部俗尚恶鬼,正祭祀者为鬼主,部落为大鬼主,百家推一小鬼主。暴蛮部则为大鬼主。暴蛮部自称罗国,暴蛮长则称罗王,其意应为罗国罗王出自于济火,是济火后代,而非北面嫡系的罗殿国、罗殿王而有所区别。
  济火支在五代时就有三个独立的政权部落:即罗殿国、阿台、阿轮部的暴蛮部建立的罗国、阿纳的卢鹿部。形成一个北面是罗殿国,东面是卢鹿部,西面是暴蛮部罗国的品字型结构罗氏大族国。
  五代末期,济火直系第四十五世纳志主色向东南入侵矩州(今贵阳),逐走首领谢氏,堕墙毁垣,呼名黑羊箐,自号石人部落。纳志主色令子若藏驻石人山镇守矩州,自己退回本土。宋太祖乾德五年(公元698年),若藏献方物归顺。开宝七年(公元974年),若藏命儿子普贵以矩州向朝廷请求归顺。宋王朝任命普贵为矩州刺史。因土语“矩”与“贵”同音,朝廷顺其所语,敕书称“惟尔贵州,远在要荒”,“贵州”名称始见于文献,但,在任命书上仍写“矩州刺史”。宋仁宗(1023—1032)时,第五十一世阿阔额枼请求复建姚州,宋刺号姚州刺史,并铸印予之。额枼死,子额枼沮区袭,沮区死,沮区则额袭。则额认为,南面的普里大宗已绝统,自窃号罗氏鬼国,自此,始有罗氏鬼国。从此,卢鹿部便以罗氏鬼国自居。
  宋宁宗嘉定(公元1208—公元1224)年间,罗氏第五十九世额归普色入主贵州,始划水东、水西地界。罗氏领水西,宋氏领水东,以鸭池河为界,河西面为水西,河东面为水东。罗氏领地有:姚州、郝(今大方)、犍(今黔西)、绿(今毕节)五羁縻州,统彝族四十八部。因此,又称水西罗氏鬼国。
  
罗殿国与罗氏鬼国的族属关系
  罗殿国和罗氏鬼国的族属关系,看似复杂,其实并不复杂,只是支系与支系之间的关系交叉,代替或取代而已。唯一让人眼花缭乱的是各个朝代家族的变迁、发展与兴衰和各个朝代的称谓混淆,给人迷惑之感。
  其实,罗殿国和罗氏鬼国只是彝族六祖分支后,布、默两个大宗的关系。其中,默系的发展壮大以及默系各个支系的发展演化是其主要主体。
  布、默两个大宗是祝明娶三妻生六子的第三个妻子堵所生,即彝族六祖的第五支和第六支。而两个大宗有交叉之处是济火将普里地让给堂兄柏墨,柏墨子成为普里大宗,后发展缓慢,最后不见踪迹,到五代齐、梁时,被默的阿台、阿轮乌蛮部所代替。到宋仁宗时,第五十三世沮区则额以普里大宗已绝统,自窃号建罗氏鬼国而替代普里大宗。也即把普里纳入罗氏势力范围。
  布、默两个大宗的分支,布系分乌撒部和播勒部(普里支)。默系先为罗殿国,后弱又逐渐强大为闽君,后为卢鹿部。同时期,其支系又发展为暴蛮部,暴蛮部后吞并东爨乌蛮,为乌蛮七部之首,建罗国,称罗王,为大鬼主。两大宗族,布系乌撒支有很好的发展,下传六十二世。默系卢鹿部下传八十五世,世系分明,成树大不到之势,统治水西凡一千四百七十四年。
  罗殿国和罗氏鬼国的每一个事件的演绎,都发生在济火支系里。罗殿国的发展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三国到唐以前,这一时期的罗殿国有兴有衰,其支系的发展代替了罗殿国,到五代齐、梁时罗殿国几乎名存实亡。到了唐代,阿纳一系弱小到依附南诏,只能维持现状。第二个阶段是唐初,暴蛮部遥附。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以其地遥置西平州,为羁縻州。太宗贞观八(635年)年,改为羁縻盘州领三县,州治附唐县(今兴义),盘水县(今盘县东北盘江南岸)、平夷县(今云南平彝,东部伸入贵州)。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暴蛮部鬼主上表请求归附,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27年),鬼主阿珮内附。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封暴蛮部别帅为罗殿王,治罗(今贞丰东南),许世袭。继而,又封其别帅为滇王,因有池在山巅(今兴仁境),故亦称滇,随后因与昆明的滇相混淆,改称普宁郡王,到五代,又讹为普露静王。五代末期,罗殿王改称顺化王子,领地为今贞丰。普宁郡王改称奉化王子,领地为今普安。
  此时的罗殿王是暴蛮部别帅,而并非暴蛮部嫡系支系,或者是其他更远的支系。因其领地都不在大宗范围,因此,唐代的罗殿王国并非三国时的罗殿王国,不过,由于族属分支,借用最初光荣封号罢了。
  综上所述,罗殿国从三国时期的兴盛到唐朝时期的衰弱乃至旁落到由更远的支系替代发展,前后应该说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政权,后者族属遥远甚至是其他姓氏。前后两个罗殿国不属于一个部族,即是:唐后的罗殿国远离了罗氏部族而成为另外一个部族的兴起。
  
罗殿国与罗氏鬼国所辖疆域
  三国时,罗殿国的活动范围一直在闽,即今云南东川,十九世后,势力发展到今天的兴义、盘县。二十世者阿纳向东北扩张,止于夷水,即今鸭池河,拥有今水城、大方、黔西。这些范围是唐以前罗殿国所辖疆域。唐以后的疆域是今天的贞丰和兴仁。五代末期,罗殿王改称顺化王子,领地为今贞丰。普宁郡王改称奉化王子,领地为今普安。辖地为今天的普安、晴隆,兴仁,安龙、兴义等。
  但是,罗氏鬼国兴起后,它的地域和前罗殿国连成一片,成为统治水西,包含贵州在内的广袤疆土。其辖地为今:大方、黔西、毕节、水城、安顺、贵阳东南一部份,鬼主本土在大方,贵阳为直辖。

7、嘉封安邦定国二将军。

这与钟灵系之八房皇帝赐名相符。

-----------

8、程一航:有其他宗亲的质疑

汉唐宋明帝王世家代差数平均值,分别是刘姓24年、李姓22.3年、赵姓27年、朱姓26年。孔子诞生至本世纪初计2500年,传世80代,平均一代为31年。综上。平均来说,大体27年为一代。但在修家谱时,多数人大多采用25年为一代,也即4代百年。

---------

年限段:1376年~2018年=642年。

按全国各姓氏与程姓的繁衍,基本上是20年一代,642年应有32代左右。

如果25年,也行。

程德慧~祖系至目前只有24代,8至10代之差,与按全国各姓氏与程姓的繁衍不相符。

附:中华程氏谱目参考历史谱资料

(1)、椐河南缑山谱《本氏归命●求世之图》原文记载:

椐河南缑山谱《本氏归命●求世之图》原文记载:

明道系程钟灵世系:克功:明道四世迁荥泽;德昭:明道九世迁湖北麻城孝感乡;万龄:明道十三世孙,卒麻城,灵柩运回河南归葬大杨坟;钟灵:明道十九世孙。钟灵公生于宪宗成化十五年,明进士,圣召任职迁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落业鹅掌大丘,官校尉,圣封柱国,配林氏,生子聪。因国乱入川无考,望后人详查。

(2)、明道四世迁荥泽,德昭:明道九世迁湖北麻城孝感乡。万龄:明道十三世孙,卒麻城,灵柩运回河南归葬大杨坟。程钟灵:明道十九世孙,明进士,圣召任职迁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落业鹅掌大丘,官校尉,圣封 国柱,配林氏,至孝感乡至江西吉安府和县鹅掌大丘至四川合江高梁镇石子岭。 

(3)、根椐桂花房和大明柱国程钟灵系之八大房系各支系的老经单簿、老谱牒原根记载:

五常(号:善,字庆元),世袭五经博士位,后受封昭信校尉。

作述(名:景初),世袭长官之职,明朝宣德4,1429)领旨赴黔治理贵州(播州)。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显之(名:斈),袭承其位治理贵州(播州)。

作述(名:景初):墓葬播州东城20里。:显之(名:斈)::墓葬播州东城20里。

世系:五常(号:善,字庆元)→作述(字景初)→显之(名:斈)→钟灵→皇帝赐名:、明、智、慧、定、国、安、邦(原号名不详)。

(4)、程钟灵生于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五年(己亥年,公元1479),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十八年乙丑年,公元1505年)进士,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二年丁卯年,公元1507)圣封校尉,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四年(己巳年,公元1509年入川),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二年(癸丑年,公元1553年)圣封柱国(从一品)。明穆宗朱载贺隆庆三年(己巳年,公元1569年)告老还乡,卒于明穆宗朱载贺隆庆六年(壬申年,1572年)。享年93岁。

程一航族亲:

来函收悉,

读了你发来的程德慧碑文---清乾隆四十七年竖立的碑文记载,以上恕我直言说了一些自己的解读观点,仅供互相学习探讨。希望仁者见仁,理性解读,如有不妥,请海函!

       贵州遵义程氏家谱委  程耀华

         201852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热点新闻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