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伯伦告诉你: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wenxuefeng360 2020-04-02

赫尔曼·黑塞的小说总是有种特殊的魔力,让人欲罢不能。

黑塞是作家、诗人和画家,出生于德国,后迁居瑞士,入瑞士籍。

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和歌德奖。

他的小说,语言如诗,读起来仿若置身美丽的图画。

因此,对于我这个爱美之人来说,他的作品总是充满致命的吸引力。

纪伯伦告诉你: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一首印度的诗”。

诗,素来有四个特点: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语言具有音乐美。

黑塞的小说《悉达多》,被誉为“一部完全是诗的、充满歌咏性、音乐性的,光彩夺目的杰作”——“一首印度的诗”。

林语堂曾说,“印度是沉醉于上帝的国度和民族”。

《悉达多》讲述的就是,印度婆罗门之子悉达多,追寻自我、历经人世轮回、堕落轻生而后接纳自我,最终成圣的故事。

相较于黑塞的早期作品,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和同时期人们的绝望。我更钟情于他中年罹患心理疾病并得到医治后的几部,如《德米安:彷徨少年时》和《悉达多》,处处散发着哲学、分析心理学的光辉。

黑塞的作品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

关于《悉达多》,迄今主要的研究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和心理治疗,帮助当时的黑塞走出难以承受的心理危机和生活危机,并在创作受阻时寄予厚力;二是,书中涵盖的哲学和宗教思想,其中囊括了基督教、印度教、佛教和道教精神。

阅读此书,你能透过悉达多的一生清晰地看见自己的人生图景,成长、奋斗、追寻、觉醒、混沌、堕落,为人子女、为人朋友、为人父母之道。

如同本书的译者姜乙先生所说:“在恒河边沐浴禅定的虔敬者身上,在一无所有、黢黑瘦削的沙门身上,在贩卖精油和香料的商人家中,在一双坐于门墩上调情的男女的眉宇间,在一个孩子清澈无辜的大眼中,在黄昏的河畔,一对时而倾心交谈时而沉默不语的印度青年的背影中,或在一棵树、一块石、一片叶、一捧沙中,我看见悉达多。

纪伯伦告诉你: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研习一本好书,便该将书中的内容一字一句地阅读,而不是好书在手却漠视外求。

悉达多,印度最高阶层婆罗门,从小天资聪颖博览群书,《奥义书》《吠陀经》时刻明晰于心。

在求知的路上,悉达多不知餍足,誓要寻找“阿特曼”(Atman,自我),寻找梵天。

他离开父母、离开家园,投身沙门的行列。三年的沙门生活让悉达多学会克制自我的欲望和需求,只为了思考和等待。

他将自我压抑在无欲无求的抗拒的深渊,内心却强烈呼唤着“阿特曼”。

当佛陀乔达摩出现时,悉达多被乔达摩的圣人模样深深地感动,于是告别沙门听佛陀宣法:讲苦谛(苦之缘起及灭往何处)、论四圣谛、八正道。

年轻的婆罗门并未追随佛陀,而是选择离去,去寻找自己的“阿特曼”。

离开舍卫城的悉达多,迎来了觉醒:自己一心寻找的“阿特曼”,其实就是“悉达多”,是内心的悉达多,那个内心的自我。

悉达多自嘲:如果要研习一本好书,便该将书中的内容一字一句地阅读、学习,生怕错过一个标点符号,而不是如自己这般明明好书在手却漠视外求。

现实中,有多少人如青年悉达多一般,明明好书在手却漠视外求。

远了不说,就说我自己吧。

我曾渴望达到黑塞的文字造诣,却又自知差距甚远,需要经久不懈的努力和未知的时间长度。而我不确定的是:我的生命长度是否及得上努力的时间。

毕竟,这关乎一个人资质的高低。

资质驽钝,一万年而朝朝暮暮也未可知,而我的生命长度自然远远不及。

因此,关于努力,我便总有种被人拿着鞭子在后面追赶的焦灼感。

这种感觉令我惶惶不可终日。

就好比,我们听了很多浪漫的故事,读了许多辉煌的传记,看了无数梦幻的童话便想着去找寻理想的生活,完美的自己。结果,理想与现实差距甚远而劳心劳力徒劳无功。

那些将自己的脸整成喜爱的明星的脸的人,最后都得到了理想的自己吗?我想没有吧。

因为,浪漫的故事、传奇的经历、梦幻的童话都是别人的,我们并未置身其中,无论塑造得如何相似,也体会不到发自内心的真实。

纪伯伦曾说:“就在昨天,我还以为自己不过是生命苍穹中无律无序、胡乱颤动的一片碎屑。今天我已明白,原来自己就是那苍穹,一切生命有律有序地在我之中跃动。

不及崇敬之人并不意味着低人一等,一无可取,只是个人的出生、成长、努力的方向、历经的经历、觉醒的程度不同。

不同却不代表不努力、不优秀。

人太复杂,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自然人”所能涵盖的。

人,有三种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三者合一才是完整的人。

如此,便造就了“独一无二”的人生。

纪伯伦告诉你: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纪伯伦说,“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年初的时候,央视记录频道播放了一部“梦想与自然”的纪录片。

片中讲述的是,一位32岁的四川小伙骆垠才,单人穿越贝加尔湖、穿越北极圈的逐梦之旅。

当骆垠才站在俄罗斯季科西城的标志牌前时,他哭了。他说,那是幸福的泪水。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诺大的冰雪世界、白色的星球里,只有他一个人类。

骆垠才为了追寻梦想将父母买给他作为婚房的房子卖了。为了训练体能和绝境生存的技能,他辞去了工作。这一切,骆垠才是偷偷进行的,直到成功穿越北极圈归来也迟迟不敢向父母坦白。

因为,在骆垠才父亲的眼中,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谈个女朋友,结婚生子,才是踏实的生活、是正业。

记者采访时,骆垠才引用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一句话,“满地的六便士,他却看见了天上的月亮”,以表达自己的无奈。

无独有偶,悉达多的成圣之路,最大的障碍便是与儿子小悉达多的亲子关系。

悉达多直至暮年才得知,自己竟有个儿子。待见到儿子的时候,小悉达多已经养成娇姿,富裕的环境长大,习惯了美食、软床和仆从。

悉达多一生不知爱为何物,遇见儿子,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全心的爱和无怨无悔的付出。他疼惜小悉达多,尊重他的悲伤,不对他有一丝一毫的强迫,永远把最好的留给他。悉达多希望以此赢得儿子的心,改掉他身上的恶习。而小悉达多却恨他的父亲,恨他用柔软的方式禁锢他、羞辱他。终于,小悉达多逃离了父亲,消失无踪。

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你会不会也像悉达多一样,以为不强迫孩子,不打他,不控制他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他就能按照你铺就的轨迹成长?你的孩子是不是像小悉达多一样,时时刻刻渴望着逃离?

纪伯伦有一首写给天下父母和孩子的诗——《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在此我引用一部分: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生命中,遭苦难、受折磨,却充满喜悦、获得新生、变得富足的强烈而奇异的激情,是对子女的爱。但有谁听说,靠着父母的学识、虔诚、规劝、庇护,便能替子女行过生命、承受打击,担当罪过,饮尽苦酒,觅得出路?没有。

如今为人父母者,试着回想一下自己作为子女之时,在成长的道路上,何时听过父母的规劝。

子女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路要走,跌倒爬起、摔落攀升都是他们丰富人生的成长经验。没有谁能代替别人的人生。

父母对子女,有爱便已足够,再多就成了控制和束缚。

娜塔莉·戈德曼说:“自由其实意味着知道自己是谁,在这世上应当做些什么,然后切实地去完成自己的责任。”

父母有父母的责任,子女有子女的责任,各自在人生路上完成属于自己的责任,那么,父母和子女都将获得自由。否则,便是以爱之名的禁锢,以亲情之名的勒索。

自由和快乐,是这世上最大的财富。

*作者简介:秀逗茉莉

迷茫时读书,糊涂时跑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