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玉勒讲解专题课题(一)』

 内蒙古藏珠阁 2020-04-02
注明:【本群为中国古代玉器学习平台,由海棠老师讲解古玉器鉴定专题,欢迎各位师友入群指导,所有内容来源于老师群内授课内容,从实践与理论基础相互结合,扫二维码可添加老师微信号入群学习

『前段时间我们在群里对环形玉器如“环”“璧”类玉器进行了基本性的讲解,现在我们继续开展古玉器专题——《古代玉勒》,同样这一个专题也是围绕可佩戴赏玩性玉器进行讲解,希望这次的讲解,对大家的古玉器基础有一个基本性的提高。』

『我们开始第一部分讲解:【商代玉勒的基本形制与工艺】

整体呈现生坑浅灰皮状态,是比较典型的一件中原生坑出土玉器状态,沁色沉稳且均匀分布状态,光气内敛,首先这是保存状态。

形制分析:整体形制为喇叭形柱状器,上端略小于下端,且两端饰有两道弦纹,纹饰细腻,打磨光滑规整,这样的形制是从新石器时代晚期演变到商代的形制。』

『商代的玉勒,其口部光滑圆润,似经绳磨,孔贯通于两端,不甚直,孔径有变化,这样的形制奠定了高古玉勒子在工艺上的基本形制,这样的形制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

『勒子中间部位,有微微的曲线,从直观角度看为束腰,记住形制上的这一个点,同样这一个点也是鉴定一件勒子新老,或者基本工艺性高低的一个标准。』

下面我们开始讲解(二)

【商代到西周早期玉勒】

『材质整体受沁,沁色入骨呈现温润的黄色质地,光气柔和内敛,显得较为油润,可见这件玉勒必定经过藏家的细心盘摩,使玉器整体呈现一个较为典型的熟坑状态,这样的状态和上面的那件生坑勒子产生了明显上的坑口对比。』

『材质分析:从打磨和整体光气看,打磨工艺细腻,采用细磨工艺制作,材质局部带白色玉质结构,为一件较为典型的和田玉质地。

纹饰工艺:上小下宽,中部束腰,形制为最典型的商代形制,整体雕刻饕餮纹,这样的纹饰为典型商代青铜器中较为常出现的纹饰,在这件玉勒上雕琢纹饰,工艺以减地浮雕法雕琢阳起纹饰,工艺线条极为具有力度和力量感。』

【塞克勤博物馆藏藏玉勒】

『材质为生坑质地,质地为青玉质地,整体入土受沁,生坑状态明显,局部表示明显的质变而产生白化状态,这样的状态为南方坑口中较为典型的沁色,白化状态上附着红色为附着沁,沁色红色,为朱砂沁质地,较为难得。』

『这件图片中的朱砂沁,色泽很浅,但是同样是鉴别玉器真假的一个点,从这个点我们开始拓展知识点,给大家讲解一下。

朱砂沁主要受殓葬的朱砂所沁。朱砂沁入玉里的速度很慢,大都附在玉器的纹饰处、镂空等凹陷和粗糙处,将附近的玉皮染红。』

『这个图片相对比,更加明显一些,生坑钙化的玉器皮壳上,出现了大片红色较为鲜艳的附着红色朱砂沁,是高古玉器中较为典型的一个状态,这样的状态形成需要上千年,较为难得。』

『器上有用挤压法雕出的兽面纹或整体兽形,挤压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双阴挤线工艺,这样的工艺为西周早期的斜坡法大大奠定了基础,这件勒子形制较为少见,以兽形工艺表现整体的形制,工艺古朴,雕工古拙,较为难得。

同样,这件的鉴别点,是对整体形制有一个初步性的认知,是首先要知道这种形制的存在,再理解工和沁,从这几个基本点判断。』

【商代玉勒】

『这是我们今日讲解的最后一件玉器,同样这是一件典型的素器,线条优美细腻,材质温润细腻,为典型的白玉质地,上呈喇叭形,中间束腰,白玉质地受红沁,沁色温润细腻,从边缘沁入脊里,边缘处产生明显的质变。』

『中间打孔较宽,内璧磨制光滑圆润,为典型管具打孔制作,并且具有明显商代早期玉器特征,由于长期的盘玩,玉质表面光气熟润柔和,边缘受沁处有明显的红色沁色质变,且沁色古拙,是长期盘摩把玩后的效果。』

(扫链接🔗首部二维码可入群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