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业界 | 迪士尼营收超阿里和腾讯总和的商业秘密!

 亲斤彳正禾呈 2020-04-02

迪士尼2018年财报显示,全年营收594.3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100亿人民币。这个营收是2017年阿里和腾讯两家巨头的总和还要多(阿里为1582.73亿、腾讯为2377.60亿)。2018年,迪士尼全年净利润为125.98亿美元,同比上涨40%。


2018年岁末,迪士尼电影总票房突破7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84亿人民币。这是史上第二次有单个电影公司年度出品票房达70亿美元,第一次也是2016年的迪士尼,达到76亿美元。截至2018年12月上旬,全球票房前5的电影中有3部来自迪士尼,分别是第一的《复仇者联盟3》20亿美元、第二的《黑豹》13.5亿美元、第四的《超人总动员2》12.4亿美元。


迪士尼的衍生品销量也是十分惊人。以《冰雪奇缘》为例,电影中主人公安娜和艾莎所穿的一条“公主裙”在全美一年时间内就卖出300万条(每条售价149.95美元),获得了人民币约28亿元的收入。


在2018年《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行榜上,娱乐版块迪士尼以绝对优势排在第一位,营收几乎是排在第二位时代华纳的3倍。

如果把迪士尼看做是一辆战车,它能高速行驶的秘诀到底是什么呢?

迪士尼是靠门票赚钱吗?

以商业运作很成功的东京迪士尼为例,总体收入中,门票的确是比重最大的一部分,商品销售、园内餐饮收入也容易理解,可酒店事业群、园外餐饮、电影院,也在为它贡献可观收益。去过东京迪士尼的人可以回想一下你在这个园区里花了多少钱。2014财年里,平均每名游客会在那儿花掉1.1万日元,其中有41.5%贡献给了门票,37.8%买了纪念品,20.7%用来填饱肚子。

园区内一年销售额超过700亿日元。园内的饮食设施全部是Oriental Land自营,使用中央厨房自己制作,保证了高收益率。门票采用提前售卖制度,他们还会根据当日预计入园人数和天气,综合预测必要食材数量,削减了成本。

东京迪士尼销售的商品种类约有1.2万种,其中迪士尼角色商品3500种,一般商品8500种。东京迪士尼原创商品约2500种,它们每年的销售额大约占据商品销售总额的1/3。


迪士尼的商业模式


为了搞清楚迪士尼的商业模式,我们先看一下迪士尼公布的2018财年营收的具体收成。在2018年迪士尼594亿美元的营收中,有41.22%的收入来自媒体网络(Media Networks)部门,34.15%来自乐园及度假区(Parks and Resorts)部门,16.8%来自影视娱乐(Studio Entertainment)部门,剩下的7.83%来自消费品(Consumer Product)及互动娱乐部门。


从这个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迪士尼的商业模式,这也是历来产业界和学者们关注的重点。 其商业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内容+渠道+衍生品”的全产业链模式。中国很多文化产业类的公司,也基本上都是沿着这个模式在效仿学习。


很多人根据这个收入结构得出结论:媒体网络部门、乐园及度假区毫无疑问应该是迪士尼王国的核心和发动机,原因是这两个部门的营收占到接近80%。

这里稍微说明一下,迪士尼的媒体网络部门主要是电视业务。像迪士尼旗下ESPN体育电视网,每年要给迪士尼贡献100亿美金左右的收入,ABC电视网制作了《绝望主妇》《迷失》《神盾局特工》等大量口碑优良的美剧。

迪士尼的这份营收构成最容易给人误导,认为内容IP在迪士尼的地位并不重要,因为营收占比不到五分之一。这也是很多企业对收入结构认识不清楚,看到周边产品挣钱、延伸业务有现金流,然后决定偏离主业,最后导致公司失去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原因。


我们不妨思考一个问题:大家去迪士尼乐园玩或者购买周边产品,是因为迪士尼乐园或者消费品本身的吸引力吗?


华盛顿大学战略学教授托德·岑格认为,迪士尼的成功在于其已经建立了该公司自己的理论。他把迪士尼自己建立的公司理论概括为:“迪士尼在家庭动画及实景电影方面具有无敌竞争力,通过把电影人物和形象投放在其他娱乐资产上,这些资产或是作为电影业的补充,或是作为其价值的延伸。迪士尼公司以此来不断创造价值,实现基业长青。”


把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迪士尼商业产业链条,内容是链条发起的原点,传播渠道是内容的放大器,衍生品进一步释放了内容的价值。


因此,看似庞大的迪士尼产业链,核心就在内容IP上,这是迪士尼具有衍生品能力的基础,其他一切营收的源头。高质量的内容IP(家庭动画及电影),是迪士尼真正的发动机。占营收大头的媒体网络和乐园度假区,本质上只是传播迪士尼公司的品牌影响力。

就像腾讯2017年营收中,游戏占到了38%的比重,但是如果腾讯高层由此头脑发热,把重心转向游戏,就极有可能将腾讯导向深渊。我们认为,哪怕腾讯游戏比重在下一财年继续提高,社交仍然是腾讯的战略核心和原动力。


有了高质量的内容IP,我们不妨以《冰雪奇缘》为例,看看迪士尼的内容原动力是如何驱动全产业链的:电影《冰雪奇缘》内容制作非常精良,延续了迪士尼最擅长的公主类故事,再次构建了一个强大的内容IP。这部电影在美国本土收获了4亿美金的票房,全球票房达到了惊人的12.7亿美金,几乎接近人民币90亿。这说明,该内容IP已经具备驱动全产业链的能力,这辆《冰雪奇缘》战车可以启动上路了。

在电影上映大概4个月左右,迪士尼公司就开始顺势发售光碟、单曲和原生专辑。根据估计,这些影像产品的销售量都接近1000万张。与此同时,迪士尼又推出了一系列《冰雪奇缘》玩偶及其他周边消费品,进行线上线下全渠道销售。前文提到过,光电影中的一条公主裙一年内就卖了28亿人民币。

在全球各地迪士尼乐园里,公司还推出《冰雪奇缘》主题游乐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去消费。此外,迪士尼和索尼还联合推出了《冰雪奇缘》版的PS4主机以及各种休闲小游戏、《冰雪奇缘》App等,美国百老汇还借势推出了《冰雪奇缘》的歌舞剧。


从《冰雪奇缘》首映开始算起,这部电影已经过去五年了,但其衍生品还继续在全球各地热销。而且《冰雪奇缘2》已经定档2019年11月,届时又会进一步加强该IP,继续拉高该IP的商业价值。


内容 IP 的核心

迪士尼商业模式驱动力是内容IP,那么内容IP的核心又是什么呢?


说起迪士尼,人们会想起米老鼠露出的那一张欢乐可爱的脸,时刻在向人们传达着快乐。这其实就是迪士尼内容IP的核心。


关于“欢乐”一词的来源,华特·迪士尼在创建公司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希望它所带给你的将全部是快乐的回忆,无论是什么时候”。这句话被日后的迪士尼奉为经典名言,是迪士尼对产品内涵的标准定义。其实,迪士尼所有的产品形式,不过是“快乐”二字的外在表现形式。


实际上,迪士尼公司还不叫迪士尼的时候,公司名称上就直接写着“欢乐”二字。1920年2月,华特进入堪萨斯市电影广告公司从事漫画工作,并将他的亲密合作伙伴伊沃克斯也介绍进来,两人合作制作出了一些具有独创性的动画片。此时,华特自己成立公司取名就叫“欢笑动画片公司”。后来,在华特创作完成第一部真正意义的卡通短片《堪萨斯市春季大扫除》,改编了《红帽小骑士》的动画片后,又将公司更名为“纽曼欢笑动画片公司”。


“欢乐”二字搭乘着米老鼠、唐老鸭、高飞狗、小熊维尼等一系列物化产品,从美国走向世界。迪士尼对每一件产品都有一个会讲故事的使命,而对故事的要求就是给人们带来欢乐。

迪士尼大学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是现代企业大学的先驱。在这里接受培训的迪士尼员工,都要被系统化地植入迪士尼的“欢乐”基因。他们被公司灌输这样的理念:“哪怕只有一次,也绝不让游客失望而归”。迪士尼要求员工专注于为顾客带来欢笑。每一个进入迪士尼乐园的顾客都能强烈感受到迪士尼员工的热情、真诚、礼貌和周到的服务。


对此,华特·迪士尼说:“你可以梦想建造世界上最漂亮的地方,但要让迪士尼乐园成为世界上最欢乐的地方,最关键的是要有人,有优质的服务,员工就是我们的将来。”


迪士尼是知识产权运营出色的代表之一,它利用知识产权打造产业链,将原创内容的运作覆盖每一个环节,实现利益最大化。每一部优秀作品都是一次独立的产业开发,正是娴熟的知识产权运营理念和运营模式,成就了迪士尼的辉煌,也引领着这个庞大的娱乐帝国去开发下一座宝藏。


起伏发展历史的启迪

除了商业模式和品牌内涵,迪士尼公司起伏的发展历史也能给人很多管理启迪。

20世纪初,卡通动画片行业甚至整个电影行业都处于起步阶段。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迎来短暂一片歌舞升平。1923年,华特·迪士尼带着一些绘画材料,揣着40美元和一部完整的动画真人电影到好莱坞发展。在这里,他和哥哥成立了迪士尼兄弟制片厂,正式开启了他在好莱坞长达43年的事业生涯,直到1966年突然离世。

在建立公司的前五年里,公司并没有取得很大动静,直到1928年2月华特到纽约去讨论续签《幸运兔子奥斯华》合同。这次纽约之行,华特原本要提高价格,却反被对方要挟,降低了价格。在回好莱坞的火车上,沮丧的华特突发灵感,创作出了一个以老鼠为原型的卡通形象“米奇”。此后,以米老鼠为基础连续制作了《飞机迷》《飞奔的高卓人》等影片,反响空前。1930年开始,迪士尼开始与一个名叫乔治·博格费尔特的纽约商人做米奇和米妮形象的衍生品,并授权拜博·兰公司发行米奇的出版物。


但是这种小打小闹的动画短片终究没有给迪士尼公司带来大跳跃。华特意识到,动画短片固然能为公司赚取一定的利润,但只有“大片战略”才能真正让公司繁荣。


1934年的某天晚上,华特正式跟动画师提出要制作一部制作精良,而且是长篇的白雪公主故事。在此之前,迪士尼从来没有制作过动画长篇的经历,动画师们对此面面相觑。之后,迪士尼公司整整花了三年的时间才制作完成了这部电影。这个高投入、高成本的制作为迪士尼获得了惊人的回报。在圣诞节假期上映的《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在当年竟然获得了超过1.84亿美元的国内票房。如果折算成现在的收入,相当于9亿多美元。截止2018年12月上旬,北美最高票房排第一的《星球大战7》也不过9.36亿美金,可见这部80年前的电影在当时取得的巨大成绩。


到现在,迪士尼的大片战略仍然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以2016年为例,迪士尼旗下影业出品的十余部影片在这一年在全球斩获了76亿美元票房,远远高于其他公司。


到现在,迪士尼的大片战略仍然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以2016年为例,迪士尼旗下影业出品的十余部影片在这一年在全球斩获了76亿美元票房,远远高于其他公司。好莱坞正常运转的大电影公司一年通常会推出20部以上电影。但迪士尼的大片战略认为,迪士尼每年只出十余部2亿美元或以上成本的大制作,每部电影都要吸引到全球最广泛的观众。这一思想,正是华特在80多年前确定的。(来源:综合砺石商业智库、第一财经周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