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建成被谋反,李渊承诺立李世民为太子,为何又反悔 | 文史宴

 茂林之家 2020-04-02

初唐历史上,武德七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年份。这一年,太子与秦王的斗争不断加码,逐渐进入白热化阶段。同时,这一年还爆发了“杨文干事件”。庆州都督杨文干造反,差点让太子李建成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从事后的结果来看,这次事件对秦王李世民同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重要性不亚于当初的“刘文静事件”。

初盛唐专题:

太原起兵是李世民一手策划,李渊只是个打酱油的吗?

李渊的帝王之路:从太原到长安需要多久?

此人完爆房玄龄杜如晦,若不被杀李世民谋主非他莫属

李建成的才能与李世民相比,究竟孰优孰劣?

史书并未否认李世民杀兄弟,李世民到底篡改了什么

皇帝、宰相、安禄山,大唐堕落的锅该谁背

1、尴尬的王牌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五月,秦王李世民在武牢关一战中击败前来援救洛阳的夏王窦建德,随后又逼降王世充,一举平定大河南北,奠定了李唐一统天下的基础。

两个月后,回到长安的李世民,一身金色铠甲,按辔徐行,看上去威风凛凛,英气逼人。紧跟在他身后的是,齐王李元吉和曹国公李勣等二十五位大将,以及一万井然有序的铁骑。

这是李世民精心安排的一场政治武功秀,意在告诉所有人:除了天生的长幼顺序不可改变,他秦王李世民才是帝国最优秀能干的皇子,比现在的太子李建成更适合做大唐的继承人。

李渊亲自率领太子李建成与满朝文武,迎接着这支胜利之师的凯旋。作为皇帝,他为大唐能有这样一支英勇善战的军队感到高兴。作为父亲,他为自己拥有一位天纵英才的儿子而感到骄傲。

只是,在这些感情背后,还隐藏了另一种情绪——不安。

秦王功勋卓著,大唐半壁江山皆是他打下来的,官爵均已至极,这次该怎么封赏他呢?另外,秦王威望如日中天,实力雄厚,以后真的会安心当一个藩王吗?

如何安置秦王,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上以秦王世民功大,前代官皆不足以称之,特置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上。

在挖空心思想了几个月后,李渊特意创造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官号——天策上将,并将其隆重地授予秦王李世民。

这个官职,不仅地位崇高,还有独立的府衙——天策府。同时,皇帝李渊还允许天策上将李世民可以自置属官。

天策上将,古往今来独一份,朝廷上仅次于皇帝和太子的第三号人物,看上去很美。其实,这个官职不过是李渊用来限制李世民的一种手段。

在封赏结束后,李渊决定,一定要把秦王限制在长安,不能再让他外出征战立军功了。

李渊是这么想的,亦是这么做的。

就在李世民回长安的当月,原窦建德部将刘黑闼袭据漳南县,起兵造反,随后又得到另一个反王徐圆朗的响应。山东大地再次烽烟四起。李渊接到奏报后,并没有第一时间遣李世民出征,就是为了达到雪藏这张独一无二的军事王牌的目的。

直到十二月,前线官军屡屡败北,淮安王李神通和曹国公李世勣等人被打得丢盔弃甲、狼狈逃窜,刘黑闼尽复窦建德旧地,局势恶化。李渊迫不得已,才重新解冻这张王牌,派李世民出征收拾残局。同时,他还派齐王李元吉担任副帅,就是为了防止秦王一人独大。

次年三月,随着李世民在洺水之战中大败叛军,刘黑闼仅带着数百随从狼狈逃亡突厥,李渊几乎是迫不及待将这张军事王牌召回长安。

对于父亲李渊的心思,李世民一清二楚。所以,在前线形势有所好转后,他十分识趣地将善后事宜交给弟弟李元吉,自己回长安了。

李渊表示秦王劳苦功高,为了犒赏他,特意修了一座弘义宫给他居住。然而,世事有时候就是这么有趣。此时的李渊绝不会想到,他亲自命人为儿子修建的宫殿,竟会成为自己后半生的收容所。

这一年的十月,李渊又给秦王加了一个光灿灿的头衔——左、右十二卫大将军。这个官职看起来依旧十分高大上,其实与“天策上将”一样,都是李渊限制秦王的手段——利用高官显爵加以笼络套牢,将这张王牌雪藏。

 2、太子谋反了?

李渊以为,只要限制秦王,不让他继续立下战功,就可以保证太子地位稳固,不至于出现兄弟相争,甚至手足相残的局面。

然而,他想错了。事态的发展完全超出了李渊的预计,甚至与他的初衷背道而驰。

原本频繁的外部战争转移了内部的视线,兼之秦王长年征战不在朝廷,就算有夺嫡之心,李世民也没有条件去实施自己的计划。可随着秦王长住京城,一山不容二虎,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间的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

太子与齐王联手,共同对付秦王,两派相互攻讦,不过一两年的时间,双方的斗争就迅速进入白热化阶段。甚至,太子私募两千长林兵,齐王也暗中招募了一千府兵,秦王亦有自己的私兵八百勇士,就差兵戎相见了。

几个儿子明争暗斗,闹得不可开交,搞得李渊也很是烦心。

武德七年六月,因为长安的夏天酷热难耐,李渊决定去前不久刚完工的仁智宫避暑。由于担心自己离开后,三个儿子在一起会闹出事来,所以李渊干脆让秦王和齐王随从圣驾出行,只留太子居守京城。

让李渊意想不到的是,自己前脚刚离开,一场风暴正暗中袭来。

杨文干尝宿卫东宫,建成与之亲厚,私使募壮士送长安。上将幸仁智宫,命建成居守,世民、元吉皆从。建成使元吉就图世民,曰:'安危之计,决在今岁!'又使郎将尔朱焕、校尉桥公山以甲遗文幹。二人至豳州,上变,告太子使文幹举兵,使表里相应;又有宁州人杜凤举亦诣宫言状。

太子居然联合外臣起兵谋反?李渊顿时又惊又怒,为了不打草惊蛇,便找了其他理由召李建成前来面圣。

但是,李建成一向深结后宫嫔妃,死党李元吉就跟在皇帝身边,这样的大事怎么可能完全收不到消息。

事情已然败露,局势凶险,前途莫测,李建成也在犹豫。

太子舍人徐师谟劝李建成干脆趁着皇帝不在长安,举兵造反,与杨文干里应外合。这是一个十分愚蠢的主意。如果李建成真的这么做了,跟自己挖个坑把自己埋了没什么两样。

所幸,太子身边还是有明白人的。詹事主簿赵弘智劝他贬损车服,屏退随从,亲自上仁智宫向皇帝谢罪,以求宽恕。

几经权衡之下,李建成采纳了这个主意,随后去了仁智宫。一见到皇帝,李建成立刻下跪叩头,甚至“奋身自掷,几至于绝”。

但李渊却没有就此消气,当天夜里命殿中监陈福严密看守李建成,并让人只送麦饭给太子充饥。

处置好太子后,李渊又派司农卿宇文颖驰召杨文干入见,结果就等来了杨文干直接起兵造反的消息。

作为东宫的亲信,杨文干的所作所为,彻底坐实了太子“谋反”的罪名。人证物证皆在,太子这下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李渊又伤心又失望,于是叫来秦王,让他出征讨伐叛臣,并作出承诺,得胜回朝之时便改立他为太子。

3、一切都没变

杨文干一介竖子,成不了什么气候,收拾他简直易如反掌。想到再过不久自己就要梦想成真,正位东宫,李世民踌躇满志地上路了。

正如李世民事先的预料,根本就没有多少人愿意追随杨文干造反。当听说朝廷大军已到宁州后,叛军立刻溃散,甚至杨文干麾下的人还将其杀死,把他的脑袋送到了秦王的大营。

这场叛乱,前后持续时间不到一个月,就这样草草落下了帷幕。

回京路上的李世民,比以往任何一次更加意气风发。

然而,当李世民回到长安才发现,太子依然是太子,秦王依然是秦王。一切都还是原来的样子。

是的,李渊反悔了,不打算履行之前的承诺了。

世民既行,元吉与妃嫔更迭为建成请,封德彝复为之营解于外,上意遂变,复遣建成还京师居守。

李世民离开后,李建成动用了自己一切能利用的资源,让齐王李元吉、后宫宠妃、宰相封德彝等人轮番上阵求情,最终成功获救。

这件事看上去是李渊年迈昏聩,意志不坚定,经不住众人的软磨硬泡,最终出尔反尔,实则不然。

李渊之所以这么做,恰恰是因为他想明白了。

太子指使杨文干举兵造反,与自己里应外合,看起来确凿无疑,可实在是太不合情理了。

首先,李建成并非无能之辈,如果他真的打算造反,一定会准备周全,绝不可能安排得这样马虎草率。

其次,如果太子真的蓄谋已久,那么在面对皇帝的召见时,断不会只身前往仁智宫,这样无异于束手就擒。

再者,在太子和秦王的斗争中,皇帝李渊一直是站在太子这一边,帮着他打压秦王。也就是说,皇帝是太子的靠山。太子若是谋反,就等于要打倒自己的政治靠山。

最后,此时的李渊对朝廷的掌控依旧是强有力的,在政治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而论起在军中的威望,整个大唐无人能出李世民之右。李建成不可能不清楚这一点。如果他真的造反,皇帝只需下一道诏令,再派秦王出征伐叛,他绝没有胜算。

所以,只要太子还没傻,绝不可能自寻死路,干这么愚蠢的事。

想清楚了这些,李渊很快就明白,太子是被人陷害的。

太子派人给杨文干送铠甲,既是为了笼络部下,也是为了增强自己的私人势力,充其量就是一次违规操作事件,而跟谋反丝毫沾不上边。

换言之,太子违规操作,被有心之人抓住了小辫子。而那人利用这个把柄,精心策划了所谓的太子“谋反案”。

那么,究竟是谁精心策划了这次的案件呢?

4、谁才是幕后黑手?

按照正常逻辑推测,太子倒了,秦王最有可能入主东宫,成为最大的赢家。如此看来,秦王的嫌疑着实不小。

私运盔甲是违法行为,太子能将这样隐秘而重要的任务交付给尔朱焕和桥公山,说明这两人必然是东宫的心腹。但这两人出了京城后,并没有按照太子的指示去做,而是直奔仁智宫,向皇帝报告太子与外臣勾结谋反,很显然,他们被人收买了。而普天之下,又有几个人拥有这样大的本事,居然能收买太子身边的人?除了皇帝,也只有秦王了。

既然太子没有理由谋反,那么指使杨文干举兵造反一事自然是子虚乌有。而杨文干最终却主动坐实了罪名,堵死了自己的后路,也差点将太子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岂非咄咄怪事!

颖至庆州,以情告之,文干遂举兵反。

宇文颖如果将仁智宫的情形如实告诉他,于情于理,杨文干都犯不着冒着生命危险去造反。从杨文干的反应来看,宇文颖很可能捏造了某种事实,才导致他铤而走险。

这个宇文颖,素来与齐王李元吉交好,明面上与太子一方关系密切,所以才能获得杨文干的信任。然而,对于这场本可以避免的叛乱,他却充当了“催化剂”的作用。由此看来,与尔朱焕和桥公山一样,宇文颖也是一颗被人精心安排、用来对付太子的棋子。

尽管没有确凿的证据,但是这桩疑案的种种矛头都指向了秦王。李渊心里肯定怀疑过,这件事多半跟秦王脱不了关系。没有证据不重要,只要皇帝起了疑心,加上他一直以来对秦王的忌惮,足以让他赦免太子了。

手心手背都是肉,无论处置哪个儿子,李渊都狠不下心来。于是,他决定各打五十大板,责怪太子和秦王兄弟不和,并以此为由流放了东宫僚属王珪和韦挺与天策兵曹杜淹。

有趣的是,《资治通鉴》在这件事的下面特意留下了这么一段记载:

初,洛阳既平,杜淹久不得调,欲求事建成。房玄龄以淹多狡数,恐其教导建成,益为世民不利,乃言于世民,引入天策府。

杜淹是杜如晦的叔父,但素来与杜如晦兄弟不和,此人虽然出身名门,颇有才干,但品行不堪,受到时人的鄙夷。王世充投降后,他原本想投靠太子李建成,房玄龄担心对秦王不利,于是劝李世民主动将其揽入天策府。

而据《旧唐书·杜淹传》可知,杜淹被贬之时,李世民赐给他三百两黄金。表面上,这是秦王以杜淹无辜受牵连而作出的补偿,其实恰恰暗示了杜淹跟这次的案件有关,甚至很可能就是他为秦王出谋献策构陷太子。

以上种种迹象表明,杨文干事件背后存在着一只幕后黑手,而秦王正是那只看不见的黑手。

5、结语

李渊想把一碗水端平,努力弥合两个儿子之间的裂痕。可是,他这种做法,却让太子和秦王双方都不满意。

对于太子来说,既然皇帝赦免了他,那么就是相信他跟此事无关,必须要处置黑后主使者秦王,还他一个公道。

而秦王的想法则截然相反,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是自己策划了这件事,皇帝就不应该流放他的属官,并且要履行之前的承诺,改立他为太子。

皇帝利用自己的权力强行按下了此事,却依旧于事无补,正如《新唐书·隐太子传》中所记载的那样:

然怨猜日结。

其实,如果李渊能够当机立断,改立秦王,说不定能避免日后那场兄弟阋墙的人伦惨剧。只可惜,人生没有后悔药,李渊的心软,让三个儿子最终走向了玄武门的宿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