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左传》之子驷的担当

 薄会申 2020-04-02

鲁襄公八年(公元前565年),郑国遇到了危机。

郑国夹在晋、楚两个大国之间,选择和晋国签约成了同盟国。这年夏天郑国侵略蔡国,到了冬天,蔡国的大哥楚国决定帮小弟出头,讨伐郑国。郑国风声鹤唳:虽然可以向晋国求援,但是晋国远在西北,远水一时解不了近渴;如果现在与楚国讲和结盟,又怕将来晋国报复。国难临头,何去何从?

朝堂上以子驷为首的亲楚派和以子展为首的亲晋派各抒己见。

子驷坚持和楚国结盟,说:“立即和楚国讲和,先缓解一下眼前局势。如果将来晋国兴师问罪,我们再顺从晋国。小国纳贡输财依从强国来保护边境安定,不是也可行吗?”子展有他的道理:“没有诚信的国家必然会灭亡,我们不能背弃和晋国的盟约。楚国就算是与我们讲和也是为了占领我们。再者楚军远道而来,粮草匮乏,很快就会退兵。我们应该坚守等待晋国援军。”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最后子驷一锤定音,说:“顺从楚国,责任我来承担。”于是郑国就与楚国达成和平约定,化解了眼前的危机。

郑国选择与楚国讲和,从事后发展来看,不是一个好的选择,甚至是比较差的选择:郑国被晋国讨伐,陷入内乱;以后几十年晋国发展的越来越强大,郑国又重新沦为晋国的附庸。

然而就当时形势来说,兵临城下军情如火,这时候需要的不是执政者三思而后行的筹谋,而是当机立断的决策。郑国朝堂上应该不乏更为优秀的建议主张,但却因为对事件的未来走向难以掌控,因此没有人敢于主动承担决策失误的责任,而沦为吵吵嚷嚷。出主意的多,拿主意的少,如此不过是坐以待毙,任由家国沦丧。危难之中子驷表现出了超越子展的智慧,他知道这个关键时候需要有人挺身而出,主动承担决策的责任,所以他站了出来,迅速地统一了思想,平息了争执。

春秋无义战,诸侯国之间的同盟关系都是基于各自眼前利益,本来就没有长远规划,子驷的行为也未必就能够给国家带来利益,但当时的情形,显然不是瞻前顾后的时候。后人闲暇之余,当然可以去拷问子驷当时做出决策的背后动机,或者评价他决策的得失,但是对于他在危难之中表现出来的担当精神,仍然要表示敬意。

【春秋传鲁襄公八年】子驷曰:“请从楚,騑也受其咎。”乃及楚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