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诗人不识数儿

 薄会申 2020-04-02

唐朝人的生活应该是很惬意的。舒适闲散的生存状态,必然会造成生活态度的大大咧咧,所以唐朝人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少了一丝严谨,比如说数学。从流传下来的唐诗分析,唐朝诗人中,普遍现象就是数学都不怎么好,也就是说都不怎么识数儿。

比如李白,他能分清的数字,就很有限。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一、二、三,他分得清,但是后边的数字他就分不清了。有人说李白不是有一句诗提到了“五花马”吗?但“五花马”是专属名词,知道“五花马”不能代表李白就认识五。同样的,李白告诉杜甫他排行十二,这也不代表李白能数到十二,而是如果他记不住自己叫十二郎,回到家里老李会揍他。

不识数儿怎么办?于是李白开始忽悠: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中宵出饮三百杯,明朝归揖二千石。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动不动就是百、千、万,你可以说这是豪放,也可以说这是信口开河。类似的还有“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等等,而“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就更加不像话了。

李白最后一首绝句《早发白帝城》,将他不识数儿的特点做了终极展示: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二之后,直接就跳到了千和万。这能说李白数学好吗?

杜甫的数学比李白略强。

最开始我也以为杜甫的数学和李白一样糟糕:“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拿这些诗和李白相比,两人数学水平不相上下,确实看不出杜甫哪里高明,尤其是《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不和李白一样不识数吗?

但是读了下面几首诗,我改变了对杜甫的看法: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这些诗里提到的数字明显的比李白精确了很多,“半入江风半入云”,杜甫甚至还能分清“零点五”这样的小数。而且杜甫还有一个值得表扬的地方,自己数不清的,不隐瞒,照直说:

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单凭这一点,杜甫就比李白厚道。

业务水平不让李杜的另一位大咖是王维。王维用到数字的诗比较少,很难从他的诗里判断他的数学水平: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可能是王维参禅达到了一定的境界,能够做到深藏不露,但我宁愿相信眼见为实:王维认识的数儿不会比李杜更多。

再看看其他人的诗,不是个位数就是动辄百千万,少有精准的数字:

旅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

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王勃)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高适)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刘禹锡)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李商隐)

造成这种现象,我总觉得陈子昂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感慨了一番: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就认识一个数:零。数不清就是数不清,却说我一个也看不到。后来的诗人从这首诗里发现:学不识数儿,比学识数儿容易。对于这个发现大家欣喜若狂,于是心照不宣地一致同意把这首《登幽州台》推为绝响。从此诗人们谁也不愿意再花心思去学习数学,反正只要认清一二三,就强过陈子昂。

但是凡事总有例外。

难道唐朝还有识数儿的诗人?有。骆宾王就是一个另类。

这是一个励志故事。

骆宾王小时候脑袋不灵光,七岁了还不会数数儿。一天到了池塘边,看到水面有三只鹅。从古到今大人们都爱给小孩儿出些自己会做的难题,这样显得自己聪明。骆宾王家的大人也不例外,说孩子你数数几只鹅呀,骆宾王数不出来,还好他的文学天赋很高,就一边指着鹅,一边咿咿呀呀地作了一首《咏鹅》诗: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首诗不是天才的表现,而是不识数儿的证据。如果当时骆宾王数清楚了,就会说“一家三只鹅,曲项向天歌”。但是骆宾王知耻而后勇,从此恶补数学,后来终于写了一首《帝京篇》,给自己挣足了面子。且看在这一首诗里他用到了多少数字: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

五纬连影集星躔,八水分流横地轴。

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

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平旦开。

小堂绮帐三千户,大道青楼十二重。

延年女弟双凤入,罗敷使君千骑归。

春朝桂尊尊百味,秋夜兰灯灯九微。

当时一旦擅豪华,自言千载长骄奢。

且论三万六千是,宁知四十九年非。

相顾百龄皆有待,居然万化咸应改。

三冬自矜诚足用,十年不调几邅回。

《帝京篇》里的数字不但多,而且还有零有整、有虚有实,非常精确。围观诗人一看,真牛,于是送给了骆宾王一个“算博士”的美誉。

唐朝诗人真的没见过什么,就骆宾王认识的这些数儿,搁到现在,随便一个小学生都能秒杀他。

2017年11月30日星期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