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明、清代的思想家到底有多牛?

 gs老张 2020-04-02
2020年了,人们依然没有解决“焦虑”这个最大的flag:
日复一日的工作,究竟有没有意义?
为什么人活着,要做这么多违心的事情呢?
我们的生活节奏为什么越来越快,不受控制?
为了舒缓焦虑,人们想出了很多办法,撸猫撸狗、付费自习室、逃离北上广等等,但还是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
其实,这一切的焦虑,都是源于对现实的不满足。
或者说,在现实和我们的理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当我们自己思考不出结果时,也许我们可以看看,一千年以来最厉害的那群人是怎么做的,看他们如何解决自己的焦虑、如何填上现实与梦想之间的深坑。
而这些,从思想史的角度去观察,尤为直观。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不止是诗人杜甫自己的愿望,同时也是天下士人的理想。
当现实存在问题,人心往下走的时候,有志向、有抱负的人就会想着凭借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一切。他们选择的方式往往是去辅佐帝王、推行新政,譬如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的变法、王阳明的南赣乡约......
在很多人眼里,这些都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但说到底,它们都是思想的体现。
其中,有些人成功了,也有一些人失败了,然而,作为历史中的光辉一页,他们给到我们的启发,都是无穷无尽的。
图:王安石变法
南赣乡约为例,明朝时,江西南安、赣州二府局势混乱,民众悍而难治:
溪谷凶民,聚党为党,视效虐劫,肆无忌惮......大小有司,束手无策,皆谓终不可理。
面对如此烫手的山芋,当时人几乎都束手无策,只有王阳明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只停留在镇压这一步,而是制定了一个叫做“南赣乡约”的道德公约:
自今凡尔同约之民,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恶相告戒,息讼罢争,讲信修睦;务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
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尔等慎思吾言,毋忽。
——南赣乡约中的部分训词
除了言语告诫之外,乡约中还有彰善、纠恶、调解纠纷等内容,总共十六条,几乎把人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重要问题都照顾到了。
乡约推行之后,效果超出了很多人的意料,以往连巡抚出马都搞不定的悍匪、山民,逐渐转而向善,乡里一旦有懒惰、油滑、只好钻空子的人出现,他的父兄第一时间就会出面惩戒他,其余乡里人也会为他而感到羞耻。
长此以往,南赣就成了“人心大约淳正”、“守礼畏法”的一块宝地。南赣士民也因此深深感激王阳明,直到王阳明去世之后,南赣属下各县还为他立祠缅怀。
那为什么当时别人都做不到,只有王阳明能搞定呢?
这就和他的思想分不开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正是这样的思想,促使王阳明着手从根本出发去解决问题,那就是通过乡约的方式,引导人心向善。
另一个就是“致良知”和“格物致知”,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才有了行之有效的落实方法,使得乡约不会变成一纸空言。
像这样的事还有许多,范仲淹带头的庆历新学风,欧阳修主持的古文运动,都是在各自的思想指导下,改善时代、改善社会的努力。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些思想涉及的层面都太大了,小到一乡,大到一国,都不是我们现代人能直接照搬照用的。
殊不知,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他们如何在困境之下提炼出自己的思想,并突破这些困境的。只有理解到这一步,我们才能真正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获得启迪,从而反过来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