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拉斐尔前派神童-米莱斯

 塑跑 2020-04-02

米莱斯(John Everett Millais,1829-1896)

米雷在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受教育,作品題材涉獵廣泛,尤以描繪浪漫歷史場景和孩童為主題的作品居多,還為維多利亞王朝許多顯貴畫過肖像。題材來自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的《奧菲莉亞》是最受歡迎的代表作之一,米雷用細膩精緻的筆調刻畫了感人的場面,充滿淒涼哀婉的情調。

米雷是拉斐爾前派的畫家中藝術才能最為出眾的一位,十歲左右就展現繪畫天才,1840年就進入皇家美術學院學習。1848 年和羅塞蒂、漢特一起創立了拉斐爾前派兄弟會。1852 年以《奧菲利亞》一舉成名, 成為人人稱讚的名家。米雷的繪畫注重寫生,並常常在創作題材上注意道德觀念的宣傳。除了宣傳一種宗教道德觀念以外,還充滿著感傷的情緒,這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表現得十分明顯。他的技法十分精緻、華麗,在當時很受歡迎,他後來成為了皇家美術學院院士和院長。米雷藝高德馨,在美滿的婚姻生活裡,得到了八個孩子。

基督在父母家

1849 - 50,英國-倫敦泰德畫廊

米莱斯第一幅重要的宗教作品《基督在父母家》是描绘小耶稣在木匠铺的情景。其中小耶稣站在画面中心,他的手被钉子割破了,于是约瑟为他检查伤口,而玛利亚则俯身安慰自己的孩子。此时,有位少年端来一碗水为耶稣清洗伤口,据说此人就是施洗者圣约翰。

這幅画中體現了拉斐尔前派的精神.但因對聖母世俗化的描述.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1850年拉斐尔前派兄弟会举行第二次画展,米莱斯在皇家美术学院展出了这幅《基督在父母家》后,受到最为猛烈的攻击。连狄更斯这样的大作家都出来指责米莱斯:“你就甘心从自己的脑子里排除拉斐尔以后的一切理性、一切虔诚的渴望、一切崇高的理想、一切仁慈、严肃、高贵、神圣、文雅或美的综合概念,代之以充其量是厌恶,排斥和抵制的感情!”

这幅画为什么会引起抨击呢?就是因为米莱斯将神圣家族画成一个普通的木匠家庭。人们指责他运用这么低级简陋的语言来表现神圣家族这样的主题,简直是讨厌透顶!把圣家族与极普通的木匠铺子的一切真实细节联系起来:“不可想像的失业的痛苦,污垢,甚至疾病,全部那样详细地画出来,简直令人烦透了。”

狄更斯哀叹玛丽亚的脸看上去好似一个卑劣透顶的法国餐馆里的歌舞女招待,或英国下等酒吧的侍女。这些指责正是体现了画家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这幅画中所有人物都是依据现实中真人画的。拉斐尔前派兄弟会有个原则,那就是“当你发现了一个能够充分体现出画家要表现主题思想的模特儿时,就真实地把模特儿丝毫不差地画下来”。米莱斯花了很多时间去搜集描绘画中人物形象,据说约瑟就是根据一位真木匠画出来的,而木匠的头是依自己父亲形象画的,挤在门外的绵羊是从屠夫那里借来的,所以羊毛画得逼真,为求真实,画面环境是依自己的父母家画的。

玛丽安娜

1851,英國-倫敦泰德畫廊

这幅画中既忧愁又优雅、既美好又神圣、既神圣又充满肉欲的奇妙氛围令我着迷。画中这个女人究竟是谁呢?作品的背景是一个小房间,让人联想到教堂。穿着蓝色衣服的姑娘像是正在刺绣,工作久了身体有些疲惫,于是站起来伸展了一下腰。从她脸上,可以看出无趣的工作带给她的深深疲倦。虽然她有些倦感,轻轻伸着懒腰的姿势却是无比轻盈优雅,松松地绑着的金色头发和纤细的腰身也非常迷人。但比起劳动工人,她更像是生活富裕的上流阶层的人。

她的房间再怎么看也不像是劳动工人的房间,桌子前面的窗上装饰着彩色的玻璃,青色和金色交错的壁纸、色彩缤纷的刺绣布料更是华丽到了极致。维多利亚时代的工人是不可能在如此高档的环境中工作的。

该作品取自莎士比亚的《量罪记》和阿尔弗雷德·丁尼生的诗《玛丽安娜》,但是丁尼生的这首诗要比这幅画忧郁多了。她说道:“我的生活多凄惨,这人不来了。”她说道:“我感到厌倦、厌倦,我巴不得死了倒好。”与这首诗相比,米莱斯的画作更明亮优美,画中的姑娘不管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在哀叹被抛弃的命运的女子。

但是,玛丽安娜身上蓝色的蕾丝礼服引起了我的注意。一般来说,蓝色是圣母马利亚的象征。这么看的话,刺绣的玛丽安娜为何偏偏坐在让人联想到教堂的彩色玻璃前呢?这位美丽的姑娘正因繁重的工作而累得疲倦不堪,由她联想到圣母马利亚,是否太跳跃呢?但有一条决定性的线索,那就是玛丽安娜一边伸懒腰一边望向的彩色玻璃上印有圣母马利亚被告知即将怀孕的《受胎告知》的画面。

奧菲莉亞

1851 - 52,英國-倫敦泰德畫廊

《奥菲丽娅》取材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丹麦王的弟弟克劳狄斯为谋取王位与王后通奸,用毒药毒死国王,国王的阴魂向儿子哈姆雷特诉说自己被害真相。帮助谋害国王的御前大臣有一子一女,女儿奥菲丽娅很受哈姆雷特喜爱,却受到御前大臣万般阻拦,并继续作恶,后被哈姆雷特发现刺死,女儿闻讯后病了,整天唱着古怪的歌到处游荡,尔后不幸落水淹死。

米莱斯选择了奥菲丽娅编的花圈,刚要挂上树枝而跃落水中的情节。莎士比亚的原文是这样描写的:“她的衣服四散展开,使她暂时像人鱼一样漂浮在水上,她嘴里还断断续续地唱着古老的歌谣,好像一点不感觉到处境险恶,又好像她本来就是生长在水中一般。”米莱斯选择了悲剧中唯一的一段平静、超脱的情节。画家在此表现了人间最美丽的景色。那些布满在水边的小花,仿佛使人闻到她散发出芳香的气息,溪水在静静地应着奥菲丽娅歌唱;她终于摆脱了这罪恶深重的尘世,漂向无忧的净境。

在此画上,构图就是一条水平线,一般来说,水平线给人的感觉是平静的,为了打破这种单调,作者在左角放了一丛垂直的水草,并且把左手处理成垂直的向上。形成了对比,这就是构图中对比与统一的原则。有人说构图的重心永远在画面的中心,这可能是中国画的说法,在西洋油画中构图的原理是:对比与统一(或者叫多样与统一)以及画面的均衡。

画面上没有悲剧气氛,为了描绘自然环境,画家多次实地写生。为了画出奥菲丽娅在水中的效果,他曾置一大玻璃池让模特儿西达尔躺在水中。画家以极工细精湛写实技巧和神奇的画境创造,震惊了当时的英国画坛和观众。

盲女

1854 - 56,英國-伯明罕美術館

英国作家和美术评论家罗斯金以权威的口气把这幅《盲女》评为最光明灿烂的视觉精品:这是一片美丽、广阔而起伏的公共牧场一角,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正坐在路边上进行片刻休息,这个天真纯朴的乞食姑娘看样子有19或20岁。这不是一个理想化了的高贵女郎,也不是一个堕落的风尘女子,她的相貌极其普通但很健康。她并不是因为劳累才坐下来休息,而是因为刚才的一阵风雨所迫。

此刻,太阳重新露出云端,阵雨清除了沉闷,青草的清香令人爽然,远处依然在下着雷雨,一弯明亮耀眼的双重彩虹在飞离远去的雷云上显现,柔嫩湿润的青草在微风吹动下闪着灿烂的阳光,姑娘身边的杂草好像拜占庭珐琅一样光辉,姑娘仰起的脸上发出红润的光,她似乎透过湿润的睫毛看到了光明。她是那样的平静,以至于一只斑斓的彩蝶竟然落在她的头巾上,和她一同在阳光下取暖。她的膝上安放着她的乐器六角手风琴,为她引路的小妹妹斜躺在她的怀里,把看到的一切向她细细描述,让她分享到了视觉里的光明,从她闭着的眼睛里似乎也感悟到世界的光明。

滑鐵盧之戰的前夜

1860,英國-馬其賽特李維夫人美術畫廊

画中身穿黑衣的军官在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前夜与情人告别。他是一名布伦瑞克的骷髅骠骑兵团骑兵,他所在的部队将与英军一起同拿破仑的军队作战。年轻女子居室的墙上挂着拿破仑的画像,她深知这位欧洲霸主的力量,因此她紧握住门把手,试图阻止很可能永别的爱人走出房门。事实上,虽然法国军队在滑铁卢战败,但这个士兵所在的布伦瑞克骑兵部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約翰·亨利·紐曼肖像(紅衣主教)

1881,英國-倫敦國立肖像畫廊

約翰·亨利·紐曼(1801-1890)英國基督教聖公會內部牛津運動領袖,後改奉天主教。在一個溫和的新教聖公會家庭中長大,1817年6月他進入牛津大學三一學院,1820年取得學士學位,並在兩年後成為牛津大學奧列爾學院的特別研究員,這種待遇在當時的大學裡是很不尋常的。

紐曼在1824年被授予英國國教會的聖職,4年後他成為牛津大學教會聖瑪麗教區的牧師,任職至1843年。1845年他正式加入天主教會,後升任神父和紅衣主教。2019年2月16日被冊封為聖人。

仁慈: 聖巴薩羅繆之日. 1572

1886,英國-倫敦泰德畫廊

圣巴托洛缪大屠杀是法国天主教暴徒对国内新教徒胡格诺派的恐怖暴行,开始于1572年8月24日,并持续了几个月。由于胡格诺派的不妥协的强硬态度,使该事件成为法国宗教战争的转折点。

1572年8月24日凌晨,巴黎数万名天主教民伙同警察士兵对城内的胡格诺教徒进行血腥的大屠杀,他们根据事先画在胡格诺教徒居所门前的白十字记号闯进屋去,把多数还浓睡未醒的人进行杀戮,然后将尸体抛进塞纳河中。 包括科利尼上将在内的高官贵族都被处死,连查理九世的妹夫亨利及孔德亲王都被迫改宗天主教。继巴黎大屠杀之后,许多其他法国城镇也发生了屠杀胡格诺教徒的事件。由此又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宗教战争, 直到1598 年南特赦令颁布后才告停息。这是巴黎史上最血腥的一夜。

【天主教】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派别(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之一。传说基督教是公元一世纪,由耶稣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创立的。公元313年,罗马帝国西部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发布“米兰敕令”后,基督教才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宗教。

【胡格诺派】基督教新教加尔文教派在法国的称谓。将教育作为与天主教争夺教派势力、扩张宗教影响的重要工具。在法国创立大批初级学校,32 所学院和 8 所大学,教育信徒子弟,训练本教派的传教士。以本国语教学,设圣史、祈祷、教义问答、读、写、算和诗歌等课程。成为法国 16 世纪末至 17 世纪中期推行初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之一。

【查理九世】(1550-1574),法兰西瓦卢瓦王朝第十二位国王(1560年—1574年在位)。1560年兄长弗朗索瓦二世英年早逝后,当时是奥尔良公爵的查理九世于1561年在兰斯加冕为法国国王。他完全受自己野心勃勃的母亲凯瑟琳·德·梅第奇控制。

【科利尼】(1519年—1572年)法国海军上将和政治家。他是法国宗教战争时期胡格诺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法国国王查理九世在位时期,加斯帕尔·德·科利尼是宫廷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对查理九世有巨大的个人影响,他对查理九世十分友好并承诺帮助他真正掌权。查理九世在圣巴托洛缪大屠杀中下令杀光巴黎的胡格诺教徒,包括他视为父亲的科利尼在内,1572年8月24日凌晨,在吉斯公爵率领下,吉斯家族的手下们闯入科里尼的驻所,对其百般殴打,最后将其扔出窗外并割去头颅。

吹吧.吹吧.冬季的風

1892,紐西蘭-奧克蘭市立美術館

米莱斯这幅作品与其说是绘画,毋宁说是在极力向人们诉说着自己的心灵。

【其他作品】


米莱斯在作画时总是聚精会神,周围的一切人和事对他而言便如同消失了一样,不管发生什么都无法扰乱他作画的心思。在提及自己的工作时,他这样说道:“耕田的农夫恐怕也没有我全神贯注投入工作时那么辛苦。天分并非人人都有,但勤奋却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事。年轻人一定要谨记勤奋工作,要想收获成功,就必须要付出超人的努力。若终日无所事事,就算是天才也会将自己的天分白白浪费掉,最后一无所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