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章第三节

 轮扁堂 2020-04-03

第三节

故事正解

辨材须待七年期

白居易的诗,《放言五首》其三,全诗: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当年周公辅佐成王的时候,在有流言说他怀有篡位的阴谋时,也会感到恐惧。而当年王莽辅佐西汉平帝,尚未篡汉时又表现得谦恭敦厚,礼贤下士。如果周公和王莽都在大家没弄清楚真相的时候就去世了,那么他们真正的为人处世的品格就没人能够知道了。这是用周公、王莽故事,说明真伪邪正,日久方验。不能仅仅经过短时间对人行为的考察,就对他的品德做出评判。而应长期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问题:

(1)白居易的诗歌对孔子论语中的那句话进行了阐释?

(2)周公的结局怎么样?造成这个结局的原因?

(3)王莽的结局怎么样?造成这个结局的原因?

如何正确判断一个人的善与不善呢?

1、孔子教导子贡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好是坏呢?

原文: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①?”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②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语译: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注释:①何如:怎么样?②善者:善良的人;好人。

解读:孔子有自己的是非善恶标准,绝不人云亦云,随大流。在孔子看来,满乡的人都说一个人好,我也不一定认为那是好事;全乡的人都说某个人不好,我也不一定认为那就是坏事。是好事或者是坏事,一要看这个人是不是具有仁德之心,二要看评价他的人有没有是非善恶的标准。

2、孔子眼中“好仁者”和“恶不仁者”是怎样的?

原文: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①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②其身。”

语译:孔子说:“我还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把仁德看成最为重要的事情,是其它任何事情都不能超过的;厌恶不仁的人,他在以仁德行事处世的时候,就不会使不仁的行为在自己的身上出现。”

注释:①尚:高出,超出。②乎:在。

解读: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2、  对同一个人怀着又爱又恨的感受是怎样的?

原文: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①也。‘诚②不以富,亦只以异’。

语译: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着,厌恶他,就巴望他死掉。既希望他活着,又巴望他死掉,这样(好恶无常)便是昏惑。(《诗经》上说‘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

注释:①惑:迷惑,昏惑;不分是非。②诚:即使。

解读: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祗以异不顾念往日的恩爱姻缘,另求新欢,就算不是因为她的富贵,也已是见异思迁。是写的男女婚姻中的常见现像,一个人如果道德上的境界低下,德薄望浅。在生活中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不能完备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附赠多闻

1、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语译: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2、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语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