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每个学期有家长观察日。我的孩子是在拥有蒙氏教育理念的幼儿园上学。蒙氏学校,通常有大量的教具和教学材料。孩子们每天会有一段时间进行蒙氏学习,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拿教具,学习,再把教具放回原处。 观察日那天,家长安静地进入教室,坐到老师事先准备好的小凳子上。而孩子们呢,则安静地工作着。每个小朋友拿自己的材料,做好后,又整齐地放回原地,有条不紊。这一幕让我非常震惊和感慨,为什么在学校里能有条有序的孩子,到家里就变得一团乱呢? 家里是什么场景呢?满屋子的玩具,随地摆放;搭好的火车轨道跨越客厅,妨碍走路,却不准拆掉。每次等到星期天我一边教训他,为什么不收拾,又充满怨气地把玩具都收拾起来。 为什么同样的孩子在家里和学校里竟然是天壤之别呢?看了日本作家高取志津香的《忍住!别插手!整理好身边的物品》,才发现问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自己身上。 没有人天生会收拾,如果父母只是催促孩子快去收拾,其实孩子可能完全不知道应该怎样收拾。那父母应该如何正确地引导孩子学会整理物品呢? 一、父母恰当的说话能力在实际场景中,父母需要将模糊的话语转换成具体的指示。比如,不要对孩子说“赶紧收拾一下”,而是说“把书包放到架子上吧”等这样具体的指示。 在特定的时间点,引导孩子思考并参与。比如,快到吃饭的时候,可以跟孩子说“快要吃饭啦,可以帮忙摆放碗筷吗?” 二、循序渐进培养整理习惯在学习分类之前,父母要明白自己的任务是什么。要怎样做,才能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弄清楚父母和孩子需要完成的事情后,就开始训练吧! 1.宣传单上的分类游戏,按照类别进行分类。 和孩子一起把宣传单上的各种类别的商品剪切下来,再进行分类。 2.鲸鱼PK金枪鱼,利用图示法进行比较。 3.区分太阳和月亮,通过表格进行比较。 通过阅读太阳和月亮的资料,将它们的特点罗列下来,再进行比较。 4.垃圾其实是资源,按照规则分类。 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关于垃圾分类的知识,然后将家里的所有垃圾箱和垃圾袋准备好,引导孩子学会区分垃圾。 5.整理抽屉,找到使用的分类方法。 准备好各种箱子和罐子,把抽屉里的东西都倒出来,让孩子思考如何分类。再将不同类别的东西放到准备好的容器里。 6.找到适合自己的分类方法。 找出所有需要分类的物品,让孩子自己思考如何分类。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意见。 当孩子分类好后,可以询问孩子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7.包内探秘,提高空间意识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一起为旅行做准备,培养孩子的空间感。 8.跳蚤市场初体验,教导孩子要爱惜东西 对于还能用的干净物品,可以和孩子一起带到跳蚤市场去。和孩子一起决定要出售的东西,商讨待售物品的价格等等。 9.归档,整理各类文件资料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去购买文件夹和需要的相关用品。把需要整理的所有文件,整理分类归档好。当孩子慢慢养成习惯后,可以独立完成整理。 10.诵读联络簿,做到不丢三落四 在孩子低年级的时候,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查看需要做的事情,让孩子整理后,父母检查。如果孩子完成得很好,可以奖励小红花,以示鼓励。 11.给自己充电,父母的作业。 培养孩子是一项非常需要耐心的事情,遇到不顺心的时候,可以倾听下自己的内心,给自己一些鼓励。 12.奖励印章,整理完成后,给孩子盖印章。 父母和孩子协商好,每当孩子收拾好物品,给孩子盖章,并且发自内心的给孩子夸奖。 13.模拟实战,提高干劲。 父母和孩子测量房间的尺寸,制作房间平面图,再制作家具模型,一起商量看怎么摆放更合理。 14.预备,开始!享受整理的乐趣。 让整理的过程变有趣,整理完后,可以安排孩子吃点心等。 15.大扫除,享受整理的乐趣。 可以把大扫除当做一项家庭活动,一家人一起开心地完成。 三、在孩子能独立完成前,父母要从旁照看在作者的JAM网站上介绍了“成为整理小达人的作战“三步曲””。
父母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根据孩子的个性和成长曲线来理解孩子。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做比较。而且要注意运用恰当的语言。 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我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着手将他的玩具分类。首先拿出各种小标签,问孩子想要把玩具怎么分类;然后按照孩子的建议,将每一个抽屉的面上贴上标签。再同时把散落各地的玩具都放到对应的类别里。很快整个客厅就整洁起来。孩子也很开心,参与感很强。看来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教不会的父母。只要父母有耐心,尊重孩子的意见,和孩子一起参与,孩子可以很好地学会分类整理。 整理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平时看似非常小的习惯,比如吃饭后能够把椅子放回原位,自己换下的脏衣服能够放到固定的洗衣筐里,将自己的玩具分类放到不同的玩具框里等等。正是这些微小的习惯,让孩子慢慢成长为独立的人。当孩子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时,面对大量的资料,如果能够有条有理地分类好,不仅能让环境变得整洁,心情舒畅,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请从现在开始,改变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帮助孩子学会整理,与孩子一起成长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