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文人血性看王朝兴衰|明初方孝孺灭族无悔,明末钱谦益殉国水凉

 零壹贰012 2020-04-03

导语:

明初方孝孺,明末钱谦益,均是明朝举世皆知的名士大儒,也均为当时的朝廷所倚重。其二人,不但在当时,包括对后世,都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当然,这影响是截然相反的两种影响。本文便以此二人为代表,尝试分析文人血性的变化,对时局以及朝代命运所造成的影响。

方孝孺:虽被诛十族,而志不可移

方孝孺故里

方孝孺(1357年-1402年),浙江宁海人。明初大臣、文学家。

1382年,25岁的方孝孺被人举荐入朝,朱元璋喜其人品举止端庄,对太子朱标说:此人可谓国士,可终生仰仗使用。

要说朱元璋识人眼光的确独到,从此时,他便开始对方孝孺进行关注并暗加保护,但终朱元璋一生,并没有对他重用,他要把这个宝贝留给子孙。

朱元璋死后,惠帝(建文帝)即位,才召方孝孺入京并委以重任,国家重大政事,皇帝都要征询他的意见,之后才会颁行天下。

不久,燕王朱棣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与建文争夺皇位。方孝孺依然是建文集团的核心人物,只是对抗朱棣的很多策略,多为后人诟病。

乾隆说他:识见迂阔,未足辅助少主;然迹其尊主锄强之心,实堪共谅。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攻破南京,方孝孺拒不投降,被捕下狱。

据《明史·方孝孺传》记载:

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 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

由文人血性看王朝兴衰|明初方孝孺灭族无悔,明末钱谦益殉国水凉

影视剧照

朱棣想利用方孝孺的声望,笼络读书人,于是召见方孝孺,先是以周公辅政自居,言下之意自己并非为篡位而兴兵。方孝孺当然知道其狼子野心,直接问他你要辅政的皇帝在哪里?朱棣百般狡辩,却难以自圆其说。遂暴露本性,强命方孝孺为其草拟即位诏书,方孝孺则说:“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朱棣恼羞成怒,以“灭九族”相胁,但方孝孺毫不示弱,说“十族何妨?”

朱棣还真的就灭了方家十族,死者共计873人!

朱棣命人对方孝孺施以酷刑,“钩舌敲齿”,血迹渗入脚下石块,但方孝孺始终不屈,终被施以凌迟,杀害于江苏南京聚宝门外,时年四十六岁。

至今,南京明故宫公园内有“血迹石”遗迹,石面中间部分有许多不成形状的淡红斑块,参差错落,雨后看血迹石,血色鲜红欲滴,嗅之犹有血腥味!

由文人血性看王朝兴衰|明初方孝孺灭族无悔,明末钱谦益殉国水凉

南京明故宫公园内“血迹石”遗迹

当时姚广孝(朱棣首席谋士)曾劝朱棣给读书人留个种子,奈何帝王一念之间,血流成河。姚广孝说:“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胡适对方孝孺有很高的评价,他说:“方孝孺是明初一个了不起的人。外人常说中国很少殉道的人,或说为了信仰杀身殉道的人很少,但仔细想想,这是不确的。我们的圣人孔夫子在2500年前,就提倡‘有杀身以成仁,毋求生以害仁’,这是我们的传统。在中国历史上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而殉道的不少。方孝孺就是为主张、为信仰,为他的思想而杀身成仁的一个人。”

胡适还分析了方孝孺被杀对后世的影响:“当时姚广孝曾劝明成祖给读书人留个种子,明成祖不听,终于把他灭九族,灭十族。甚至留有方孝孺片纸只字也是有罪的,这是明成祖要毁灭方孝孺的政治思想。②所以以后明朝200年,再没有政治思想家。我国政治思想在14世纪以前,决不逊于欧洲,但近500年来何以不振,这是由于方孝孺被杀的惨剧所造成的。”

乾隆则说:“其尊主锄强之心,实堪共谅。及大势已去,犹且募旅图存、抗词抵斥;虽殒身湛族,百折不回,洵为无惭名教者。”

后人评价方孝孺,一是质疑其治国才能,特别是“靖难”之战的策略;其次是认为其愚忠,其个人死君亦可,但陪死的800多人又有何辜?想来如果不是过于迂腐,或有转圜之机,总不致多几百无辜冤魂,也未可知。

但其才能与愚忠,不是今天我们讨论的重点。此文只论其文人血性与风骨,就这一点来说,我们对其除了敬佩,夫复何言?

姚广孝这“读书种子”四个字,竟成了对其的千年美誉,有明一代包括后世的读书人,有多少便是以方孝孺这颗“读书种子”为榜样,欺霜傲雪,面对恶势力,终不屈服。

这种精神,一直影响到明朝中后期。

直到明朝中后期的“大礼议”事件,这些深受方孝孺影响的读书种子们,为了“名教”尊严,为了维护“正义,对抗皇帝淫威,十几人被直接廷杖打死,先后几百人获罪被逐出朝廷,但他们始终不愿屈服,表现可谓可圈可点,可歌可泣。

有明一代,又多有权臣擅权,宦官专政,读书种子们动辄被廷杖,别流放,甚至被杀头,但依然前赴后继,为正义而坚持己见,不惜杀身成仁。虽有愚忠的意味,但也不失为一个民族的血性,这种精神,直到现在,依然是要加以褒扬的。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这样的硬骨头,又如何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但到明末,不知是王朝气数将尽导致文人气节丧失,还是文人气节丧失导致王朝气数将尽,或者又是互为因果,从魏忠贤阉党专政后,整个朝廷便“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帝”了,文人们对恶势力的阿谀奉承,无以复加,前朝风骨可谓荡然无存。

试看魏忠贤的帮凶: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你以为这只是一些市井无赖之徒吗?不!几乎全部都是朝廷重臣和官员。

整个文官集团自甘堕落到这种地步,夫复何言?

即使此时的东林党,和阉党为了党争,为了权力,也是相互攻讦,不择手段。

再看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后,朝廷重臣竟不闻一人死节,倒是一群群的争相恐后赶到已是李自成的宫廷里,恭贺新朝,以期官位。

此后,便是此文的另一个主角,朝廷重臣、东林党领袖钱谦益登台表演的时候了。

钱谦益:欲以身殉国,奈何水太凉

由文人血性看王朝兴衰|明初方孝孺灭族无悔,明末钱谦益殉国水凉

钱谦益—电影《柳如是》剧照

钱谦益(1582年—1664年),江苏张家港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探花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

明亡后,钱谦益投奔南明弘光政权,官拜礼部尚书。到了清兵挥师南下,进兵南京时,钱谦益审时度势,已知事不可为。

清军兵临城下,其夫人柳如是劝钱谦益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也是豪情万丈,悲壮万分,表示同意。只是试着蹚入水中,突然转身折回,说:“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无语,“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硬给钱谦益托住了。

殉节闹剧之后,钱谦益率诸大臣在滂沱大雨中,开城向清军统帅多铎投降。

清军占领江南,多铎下令明朝遗民全部剃头,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南明民众对此群情激愤,都在观望钱谦益态度,钱谦益想必也纠结了很久,有一天他忽然说:“头皮痒得厉害”,随后便起身出门而去。家人以为他出去寻医问药,但不久回来,竟发现他已经剪了头发,留了辫子了。一时成为笑谈。

在电影《柳如是》里,曾经多么敬仰丈夫的柳如是,在其降清之后,对其似乎寒心之极,剧中柳如是那一脸的落寞孤愤,至今难忘。

青楼歌姬出身的弱女子柳如是,与名教出身的东林领袖钱谦益,这一刻,身份反差造成了强烈的戏剧效果,由于这种反差,二人的品格高下悬殊益发显得让人无限感慨!

由文人血性看王朝兴衰|明初方孝孺灭族无悔,明末钱谦益殉国水凉

《柳如是》剧照

之后,钱谦益官至清廷礼部侍郎,同朱棣想利用方孝孺一样,清廷也希望通过重用钱谦益,利用方孝孺的声望,笼络天下读书人。

但与方孝孺一生清白不同的是,钱谦益虽一生也以“清流”自居,却终身争名夺利,党争不休,又背着“谄事阉党、贪污腐化、构陷同僚、降清失节”等诸多污名。而在其降清之后,又联络反清势力,意图恢复大明。

后世的纪晓岚评价他:“首鼠两端,居心反复。”

在清顺康时期,出于拉拢士人阶层人心之需,清廷对其还算礼遇有加,但到了乾隆年间,乾隆便再也容他不下,以降清变节为由,对其彻底否定,打翻在地,还踏上一只脚,不仅彻底否定了其人品,也否定了其学问,还把他列入了《贰臣传》,并位列榜首。

诗霸乾隆作诗评价他:“平生谈节义,两姓事君王,进退都无据,文章那有光。真堪覆酒瓮,屡见咏香囊,末路逃禅去,原是孟八郎。”

现代历史学家吴晗说他:“人品实在差得很,年轻时是个浪子,中年是热中的政客,晚年是投清的汉奸,居乡时是土豪劣绅,在朝是贪官污吏。一生翻翻覆覆没有立场,没有民族气节,除了想作官以外,从没有想到别的。”

除了有些学问,钱谦益可以说是一无是处,无处可夸了。

结语:

从明初方孝孺血撒丹墀终无悔,到明末钱谦益意图殉国惧水凉,通过这两位名士大儒的轶事,以及贯穿整个王朝文人气节的变化,透过历史的迷雾我们可以看到,王朝的文人血色越来越浅,到最后竟至如水般浅薄无色,终于随着一个王朝烟消云散。这中间的演变,或许可以引起我们的些许思考:作为一个文人,终其一生,到底该如何度过?与世沉浮,狗苟蝇营?还是欺霜傲雪,名垂青史?

借用鲍勃·迪伦的一句歌词:答案在风中飘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