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畦:《寄倪元镇六首》

 zqbxi 2020-04-03
至人无复事存亡,睡足身犹在华阳。
何似江乡老迂客,终朝散发对炉香。
       本首诗的意思是:达到无我境界的至人,不再去考虑、处理生死存亡的事儿,睡眠足够了,身体好像处在华阳宫那样超凡脱俗。这比江南水乡的迂腐的老书呆子,整天披散着头发对着香炉里的香又怎样呢?作者对倪所要表达的是:你所追求的“至人”与“迂客”是差不多的。
       这首诗作者是元代霞浦籍诗人王畦写给他的老朋友倪元镇的六首组诗的第一首。而诗《寄倪元镇六首》载于清·顾嗣立的《元詩选》。而作者王畦,字季耕、耕云,元代福建省福宁州赤岸村(今福建省霞浦县松港街道赤岸村)人,是元代时期南人唯一以政绩名闻天下而位登省宪者的王都中之二子。至正(1341—1368)间,与其兄王畛流寓江苏吴中,与陈叔方、郑明德並以文行著于时。
       而诗人的老朋友倪元镇,即倪瓒(1301—1374),初名倪珽,字泰宇,别字元镇,又字玄瑛,别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净名居士、朱阳馆主、沧浪漫士、曲全叟、海岳居士等,又曾署名东海倪瓒、懒瓒,变姓名曰奚玄郎,题名诗画时常用云林,江苏无锡梅里诋陀村人。元末明初画家,诗人。一生未仕,浸习于诗文诗画之中,为“元四家”之一。他擅画山水和墨竹,师法董源,受赵孟影响。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变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旷逸,笔简意远,惜墨如金。以侧锋干笔作皴,名为“折带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数笔,逸气横生。书法从隶书入,有晋人风度,亦擅诗文。洪武七年卒,时年七十四岁。
钩帘早起看花飞,过雨修篁蔽竹扉。
近日身如野鸥狎,得魚逐浪竟忘归。
       这是诗人写给友人倪元镇六首组诗的第二首。诗的大意为:早晨起来的时候,用钩子钩起卷帘,看到窗外的鲜花随风起舞、飘飞,被雨淋过的修竹遮掩着用竹子编造的门。我想:你最近一定倾心于隐逸的山水田园生活,看着鸥鸟在飞舞嬉戏,看着鱼儿在追逐浪潮,竟然忘了回家。诗人通过晨起时所看到窗外景物描写,真不愧是触景生情,从中表达了对老朋友倪元镇的思念之情。
茅屋柴门少市人,时看麋鹿走踆踆。
风前忽见飞花堕,想是山中又一春。
       这是作者写给老朋友倪元镇六首组诗的第三首。诗意是:住在茅屋柴门这样简陋的居所里,就很少有为名利而奔走的市井流俗之人的到来,只好时而看看麋鹿行走的样子。一阵风吹来之前,忽然看见落花飘飞着坠落下来,我想起:这是山中的又一个春天了。
诗人向老朋友倪元镇倾诉自己生活的孤寂;同时表达了相互间经年不见(想是山中又一春)的思念之情。
洞庭月色夜苍茫,欲驾扁舟独擅场。
为问林间倪外史,古今尘世几兴亡。
        这是作者写给老朋友倪元镇六首组诗的第四首。诗意是:夜晚,月光下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我要凭借自己高超出众的技艺驾起小船,在这湖里泛游。我想试问隐居的倪外史,古往今来人世间有过多少次的兴盛与衰亡?
      作者向隐居中的倪元镇提出一个问题:“古今尘世几兴亡”,希望他思考这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不是一般的问题,而是要涉及诸多深层次的问题。要求朋友去思考一个广泛涉及哲学、历史、社会等伤脑筋的问题,说明其关系非同寻常。

种术耕云不厌勤,林间著我作闲人。
渔矶沙渚江洲上,极目天涯总是春。
      这是作者写给老朋友倪元镇六首组诗的第五首。诗意是:我(王畦:号学耕、耕云)是喜欢辛勤劳动的,并不厌恶劳动的勤苦,可是我隐居的地方把我安置为闲人。我来到江边的可供垂钓的岩石上,来到小沙洲上,来到江心岛上,用尽目力远望那极远的地方,那里永远是四季如春呀。
作者通过写看到隐居地以外的世界“总是春”,是那样的生意盎然,希望自己的朋友的视野也能看远点。
久矣维摩误色空,愧无长翮遡晨风。
空岩长笑一回首,又在扶桑东复东。
        这是作者写给老朋友倪元镇六首组诗的第六首。诗意是:西方传来的《维摩诘经》理论太古老了,所谓“一切事物皆由因缘所生,虚幻不实”的“色空”说法也是不正确的;我惭愧的是自己没有一双长长的翅膀可以逆着晨风向前飞翔,去追求这些说法的根源。我在岩洞里独自转过身回过头大笑一阵,这里还是在东方的扶桑大树的东方,还远点的地方。
       这首诗作者的主要目是向老朋友袒露自己的观点与西来的佛教的《维摩诘经》理论和“色空”的见解,有东西之隔,甚至背道而驰,是远“在扶桑东复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