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很豪迈的一首诗,最后14字堪称绝唱,场面壮观千年无人能及!

 qiangk4kzk8us4 2020-04-03

唐朝是诗的巅峰期,《全唐诗》一共收录了5万多首诗歌,而有些没有被记录下来,散落江湖之间被历史忘记的诗篇就更多了。

在这些传下来的诗篇中,大部分是平庸无奇之作,或者简单的描述场景,抒发情怀,或者是诗人唱和,奉命填词,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更多的则是因为才华所限,见到了壮阔的景象,感受到幽深的意境,却没有足够的语言功底将这些记录下来,最终流于平庸。

然而诗坛上那几颗著名的星星,因为各自拥有的独特亮点,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下更加熠熠生辉,以至于被千年以后的我们传唱着,崇敬着。

那些千古名篇,其实也无外乎情感真挚,语言有特色。这几个字说起来简单,想要真正实现,可能要文人付出一生的时间。慢慢打磨自己的文学风格,慢慢地经历世间一切,懂得世间一切,悟出些什么。

或者永远也悟不出什么,只是像孩子一样最简单的活着,用天赐的赤子之心感受并记录世间的一切。这样写下来的诗,往往能触动读者内心最深处的柔软,因为这赤子之心所表达的,正是他曾经拥有却丢失的东西,是红尘中最珍贵的东西。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也看出来了,本文的主角是李白。

李白从未丢掉自己的赤子之心,谪仙人的浪漫单纯从来没有沾染到红尘的浊气。面对大自然的壮阔瑰丽,他的心中有着最强烈的共鸣,所以能够写出最意外,也最触动人心的句子。

李白十几岁辞亲远游,就此开始了自己浪迹天涯的人生旅程。初出巴蜀的第一站是江东,乘船去江东的路上经过如今安徽境内的天门山,心有所感,写下这首《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

唐代: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本来是博望山和梁山隔江对峙的场面,在李白眼中却是一座巨大的山被一往无前的长江劈开。阊阖之门大开于人间,仰赖的是长江无限奔涌的力量。碧绿的江水蜿蜒东流,至此才澎湃回旋。

第二句是本诗的精髓所在,李白站在了更高远的角度上来观察这个场景,也在观察自己。本来是一望无际的江面,被两岸高高矗立且对峙的青山显得逼仄。就在此一高一平之外,还有着更壮阔的景象。

暮日西沉,带起雄浑的晚霞和边云,日影洒落在碧江之上,壮阔波澜,不一而足。就在此景之中,李白出场了,一叶孤帆行走在大自然的奇观之中,恰巧舟中人也并非红尘中人,而是千载谪仙人。

仙气与雄浑相碰撞,迸发出最强烈的力量,一直震撼到千年后的读者们。

李白最出名的诗大都是古体诗,然而这首七绝也很被后人称道,原因就在于李白除了自己的个人感受之外,终于想起了要照顾格律诗的需要。

七绝一共28个字,诗人所有的所见所感就要在这28个字之间回转反复并且展现完全,这就要求用字的凝练和含蓄,而不能像古体诗的恣意挥洒。

尤其是这首诗里的四个动词,用的极为精髓,分别是四个单句的最后一个字,开、回、出和来。开字形容长江以惊天之力冲破天门山的雄壮;回字形容江水在湍急处的回旋冲激;出字形容山形陡峭;来字形容这一叶孤帆乘风破浪的豪气万丈。仅仅是四个字就做到了所谓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偏偏还丝毫没有雕琢的意味,只是李白心中最真实的想法。

这首诗的精髓还在于一个望字,诗的题目就是《望天门山》。望点明了诗人写作这首诗的角度,也统领了全诗描写景物的出发点,在这个视角里,雄浑的山水落日与诗人的一叶扁舟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凝成了大自然里最美的景,也成为了李白心中的万丈豪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