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钓鱼配饵的6个毛病,有2个饵料就不好用,中3个有鱼也钓不到

 松柏林光139 2020-04-03

饵料搭配简单说就是饵料配方,这一直是许多钓鱼新手最大的困扰。有困扰和未知,自然就会去寻求捷径甚至上当受骗,这反而是各领域常见的现象,甚至是商家的切入点。这也导致了许多钓鱼人寻找饵料配方,甚至不惜购买高价配方和小药~最终钱没少花,但效果还不如用最简单的蚯蚓或皮筋颗粒效果好。这归类都是“捷径心理”,主要是“神饵”“通杀配方”的概念在心理作祟;进而更加忽略和发展为用饵用药不以鱼情水情为基础。殊不知,生活中早就给了我们实例,高价药再好,不对症就是废物;一道大菜,不对胃口也是枉然。所以今天咱们就聊一聊常见的饵料搭配误区,是什么导致一些钓鱼人不会配饵、钓不好鱼?难道钓不到鱼就因为水里没鱼?——钓鱼人谁会傻到去个没鱼的水域下竿呢?


    一、 期待“通杀神饵”------找“大力丸”

    有些钓友对某款饵料或配方盲目崇拜。不分时间地点,鱼情水情也抛在脑后,就认为某款饵料或某个配方就是好用,通杀!这是钓鱼新手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比如,听信某广告在春季钓鱼用某三款饵料搭配,钓的不错,从此就开始特别信赖此饵料。不管什么季节、鱼情,到哪钓鱼都是这一款配方,不上鱼就说没鱼。
    追求“神饵”不仅是钓鱼新手的专利,这也出现在许多竞技钓手甚至黑坑钓友上。比如,听信一些竞技比赛大师、各大饵料厂家的宣传,在某饵料中加入适量“原塘颗粒”就可以变成一款很好的饵,甚至商家饵料就给你起名叫“原塘颗粒”,这些本质其实都是刻意的神话饵料甚至只为误导钓友。忽悠的黑坑钓友也狂追原塘颗粒。。。殊不知即使竞技比赛真的原塘颗粒也是有使用范围和鱼情的。这同样体现了搭配鱼饵要建立在鱼情水情上,并非因为一两次钓得好了就认为它是神饵。这同样包括各种媒体演绎的“饵料配方”。一味地听信这些,钓不好,真不是水里没鱼。

    二、 牢记“配饵公式”------听“公式相声”

    不仅钓鱼,社会上也常见一些需要融会贯通或综合性很强、甚至必须基本功和经验的活动,都开始有了“公式”。选股公式、养生公式、相声公式。。。钓鱼领域自然不能例外,配饵公式也早就利用新人的这类心理“应运而生”了。很多钓鱼人对此深信不疑,被这个公式禁锢,认为搭配钓鱼饵料是可以模式化的。因为公式的性质就是“通用”,从而被误导成配饵不看鱼情水情,反而必须按照“公式”来。甚至对饵料曲解、误解,而后生搬硬套进“公式”。达奇老牛在钓界公开交流了十多年,因为“配饵公式”影响从而无法对饵料有个基本认识的朋友见得太多了。。。初期的认识都歪了,后面还会如何?这方面的提醒,之前也早就发过专文,还在痴迷“配饵公式”的人,可以去看看。因此钓不到鱼,真不是水里没有鱼啊~

    三、 总犯“疑心病”------看“外国的月亮就是圆”

    每次钓鱼时,遇见上鱼比较好的人,第一反应就是人家用的饵比自己好,鱼就是爱吃他的饵,甚至他饵料的味道好...要是能知道配方就好了……前天刚有有一钓友问我,内容大致如下:看旁边钓友都不抽散炮,就用皮筋颗粒上鱼就很好——我狂抽2升底炮,再换用某宣传很厉害的大红色皮筋颗粒甚至老坛玉米都不行,根本钓不过人家。后来实在坐不住,好说歹说管人家要了2个颗粒,没舍得用,拿回来研究半天也没有发现什么特殊的,想咨询一下“有没有无色无味还能诱鱼的东西”?。。。这说出来都有点像笑话了,但钓鱼中这种疑心病的“患者”真不少,就认为别人的饵就是比自己的好,最简单的两种皮筋颗粒的明显区别都看不到,更别说鱼情、水情、钓法这些方面了。其实呢,上鱼好的钓友无非是针对不适应、惊恐鱼使用了本味的皮筋颗粒,甚至在利用两边散炮给自己“诱鱼”。。。再比如野钓,不看人家驻钓了多久,做了多少窝料,只看见人家上了大鱼,就追捧人家钓饵用的什么玉米。。。您钓不到大鱼,难道真是缺这几粒玉米?甚至是因为水里没鱼吗?

    四、 乱整“大杂烩”-----像“道士炼丹”

    经常逛渔具店的钓友都见过,渔具店配饵时喜欢用大号的盆子,饵料10种起步,配一次饵料百八十元甚至一个配方几百元、上千元。有的钓友在自己搭配饵料时,也是喜欢把饵料弄的十分复杂,一款鱼饵至少用十几种饵料搭配,什么都加点,少一样心里都不踏实,饵料如同 “大杂烩”。这类钓友一个是受了误导,把合理的搭配饵料当成了什么都加点才有效;一个是误把渔具店的“营销策略”当成了“饵料配方”的一部分。特别是钓得好的时候,全都归功于饵料。“成分全”反而变成了吹嘘的资本,其实本质却常见是被“营销”了。对饵料单品的认知仍然是配饵的基础,饵料配方不一定必须用得少,但一定怕无章法的胡乱加。这就像中药方子甚至鱼香肉丝,看似复杂,但绝不是可以见什么用什么的,对不?如此配饵鱼获少,更不是因为水里没鱼吧?

    五、 只用“腥香拉饵”-------喝“不含奶和茶的奶茶”

    商品饵料,特别是带有“鲫”字的鱼饵,常见的六个字“腥、香、可搓、可拉”。但作为钓鱼人、作为消费者,我们需要明白,这里的“香”是呈味香精,这里的“腥”也并非是动物蛋白,而是腥味剂,莫把腥味剂的“腥”理解为动物蛋白。而且,拉饵虽然可以快捷的上饵,但钓鱼只用拉饵常见反而是不行的。此种类型的腥香拉饵在早春、深冬、水瘦、不闹小杂鱼等季节效果可能比较好,一旦升温后小杂鱼开口,则变成了闹小鱼的元凶,这种高刺激饵料还可能导致大个体的鱼不进窝。因此选饵料不仅仅要看名字,更重要是的了解成分和组成。虾片不是虾肉做的,虾肉能上大鱼甚至滑鱼,但虾味饵料反而常见不行。化学饵料不上大鱼也不是因为水里没鱼。

    六、 狂追“神奇小药”----吃“别人治病的药”

    要说最容易走进的误区,还要属小药、药酒这一类东西。每个钓鱼人都希望爆护的主角是自己,追捧“神药”的蒿草越长越高,夸大的宣传推波助澜,从而走向漆黑的深渊。其中,最常见的误区有三个方面:一是,即便鱼情水情千变万化,但仍然严格按照“配方”模式化的“建议用量”添加小药;二是,使用小药、药酒不以饵料为基础,认为小药是独立的、万能的,靠“味道”就能把鱼吸引过来吃饵。三是,追捧“通杀”、“高价”小药,认为价格高甚至大师同款的就是效果好。其实,小药用生活领域比拟,那就像调料。做什么菜用什么调料,什么口味用什么调料这才是真谛。而不是调料本身就能叫人“大快朵颐”,更不会有了固定的调料配方就谁都爱吃,甚至忽略食材和火候等更重要的部分。人人都懂的调料,自然也不会标注“建议用量”。。。胡乱用药不上鱼,那是水里没鱼吗?有鱼也不吃,您信不?

综上

搭配钓鱼饵料不是简单的套用公式,也没有通杀的配方、神饵、神药。大力丸、长生不老丹也早就消失了。钓鱼也不是初中物理仅在理想环境或真空下的公式化活动,更不是抽象的数字。反而钓鱼是一项需要太多前提和应变的活动,就像针对不同的体质和不同的病,而医生只用个公式给你抓药,您感觉能行吗?而且,钓鱼活动中饵料和添加剂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天时、地利、钓技、钓法、窝子、、、常见都是远比饵料和添加剂重要得多的,甚至是钓好鱼必要的基础和前提。失去必要的基础和前提,水里鱼再多,也是钓不好的。希望一些钓鱼新人在搭配鱼饵的过程中,少走弯路,鱼越钓越好,越钓越多。“饵”在对路,“用”在酌情,“美”在遗憾,“贵”在应变,“得”在思考,“败”在教条,“毁”在追捧,“竞”在公平——这是达奇老牛10年前说过的话,希望依旧能给大家借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