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横翠楼”其事其景其盛,是李松欣老人今年在直隶尚书房讲述保定历史文化时,非常郑重而动情地提到的。 李老曾任保定市原城建局副局长,退休后一直孜孜以求,致力于保定历史文化的研究、挖掘和弘扬,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保定活地图”。他对保定的一街一景、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怀有深厚的感情,都能详细讲述它们的过往和今生。 在李老的带领下,一些热心保定文化的老人们正在为纪念国务院命名保定为历史文化名城30周年创作《西塘观稻图》,那种执着保定历史文化的点滴行动、细节挖掘和拳拳之心,让我们在场的每个人都十分感动、倍感振奋。 李老讲:“昔日保定横翠楼绝不亚于大慈阁,甚至可以和岳阳楼比肩!有刘因的辞赋为证,只是太可惜了,建国后在1951年,因修建裕华路被拆掉了!” 对于横翠楼的“消失”,李老的痛惜和遗憾之情溢于言表,不仅是李老本人,还有在座的、与李老一起来的几位富有文化情怀的七旬老人,当时他们亲手绘制、已经三易其画的《西塘观稻图》也可以为证。这些老人中有高校退休老师,有机关退休干部,有原城市锅炉工,有农村聋哑画家,他们主要是因文化结缘,因爱好相聚,默默地为挖掘和弘扬保定历史文化倾尽着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由此,我先是自愧对保定历史的无知,其次更引发了我对横翠楼的好奇与向往。赶紧上网查阅,翻书详究。据清同治朝《清苑县志》卷二楼亭记载:“即今鼓楼,原名横翠楼,在县治东北,元万户侯张柔建,今改名丛胜楼。”又按光绪朝《保定府志》卷四十二古迹记载:“在府治东,元万户张柔建,楼制雄纵,横跨街市,山川景物一览在目,后为谯楼,改曰丛胜楼。” “若乃太行之英,郎山之灵。开袖幌,辟岩扃,收雾障,列云屏。供诗情于晚眺,供图画于新晴。于时吾与子詠春风于舞雩,濯洁缨于沧浪。来登斯楼,终日徜徉。歌紫芝之曲,酌明月之觞。渺天地于一粒,随造化而翱翔。期万代于咫尺,顺四时而行藏。下视万物,杳焉如千里毫芒。然后嚣嚣然,洋洋然,庶乎可以与天下俱忘者矣!” 这是元代大儒、理学家刘因《横翠楼赋》中,对横翠楼大气磅礴、一气呵成、惟妙惟肖、感同身受的盛赞。从中依稀可见王勃描绘滕王阁、范仲淹赞叹岳阳楼的气势和风采。 “胜迹孤悬古泰州,楼名横翠意非浮。晴连海日楼添翠,雨逼朝烟翠拥楼。郡国铜壶犹滴滴,将军丝管已悠悠。香风直起来何处,知自莲花池上头。” 这是清代才子郭棻描写横翠朝晖的诗作。古人登横翠楼而望云烟袅袅,而听丝竹悠悠,而闻荷香阵阵,这是何等的雅兴和惬意!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凝固的乐章”,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在他主编的《失去的建筑》一书中记载:“横翠楼又称丛胜楼、鼓楼,是一座屹立于保定古城中心、建于元代初年,可鸟瞰全城的楼阁……此楼既是全城中心制高点之一,又是在南北要道上保定的标志性建筑。”全书共收录全国消失的建筑200多处,其中收录河北省古建筑十余处,“保定横翠楼”位列第四,足见其历史地位和分量。 王一之先生在《昔日故园——记忆五十年前的保定》一书中对横翠楼也有描述,30年代鼓楼西是全市政治、经济、商业、文化信息的发布中心,各种公布公告贴在这里。鼓楼下部有南北向的门洞相通,往南为南大街,南大街路西第一家店铺是“一品香茶食店”,所以它的门面,既有向东的一面,又有向北的一面。该文的回忆与日本占领保定期间的拍摄照片相吻合。 可以想见,昔日高大的横翠楼(鼓楼)与东面的钟楼并列,与南面的城楼遥相对峙,是多么的壮观!在春天的清晨,朝阳东起,重楼浸染,祥云笼罩,霞光耀目,一派迷人景象!约三五好友,登楼吟赋,放声抒怀,“日下壁而乘彩,月上轩而飞光,开簾拄笏,把酒而觞者,翠屏之晚对也。朝晖夕阳,烟容雨态,如万物之供四时而无穷也。”“觞于斯,詠于此,会宾客于斯”,人与天地齐观,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万物共融! 这就是文人骚客眼中的横翠楼,我们现在已经无法仰观和感受它的风采,只能在一些文字中依稀读到它,只能在一些照片中抚摸它昔日的容颜。在书本上它离我们这样近,在想象中又离我们那样远。现在考证横翠楼当时为什么非要被拆除,好像已没有必要,但这却是一个未了的心结,不解开就永远感到一种文化的迷茫和失落。 建筑是城市活的灵魂,它展示一个城市的个性和品味。冯骥才先生说:“任何一座城市,它独有的历史都是它的性格史和精神史。文字的历史只能启动想象,建筑的历史才是摸得着的物证。建筑本身是各个城市独具的思维方式、生存方式、审美方式以及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最生动的体现。”还有文化学者说,有什么样的文化境界,就创造什么样的城市景观。一个时代的高贵或耻辱,都将同时嵌刻在城市的躯体上,成为永恒的荣耀或伤痛。 横翠楼始建于元代,虽几易其名,还经历了重建,但真实而雄伟的在保定城矗立了近700年。过去的保定人生于斯长于斯,天天能够看到它、感受到它,并引以为豪、吟咏抒怀、视如己出——横翠楼真正见证了古城保定的性格史和精神史! 《诗经·黍离》有言:“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让我们都来珍视和保护饱含精神气质和文化韵味的古老建筑吧,多一些城市建筑永恒的荣耀,少一些城市建筑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