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不去的清明,回不去的故乡

 茶境 2020-04-03
万物生长此时,
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岁时百问》

1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是与众不同的。

它与新春、端午、中秋一同,是家人团圆的四大节日。就祭祖而言,除、清、盂、九四节也是中华传统节日里的“祭祖四大节”

在象征气候交替之外,清明还杂糅着历史、饮食、祭祀、乡愁等各类文化的交融。


所以无论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还是“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抑或“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作为气节,大地春和景明,春风拂过冬日的萧瑟,也是踏青游玩的时节。

作为节日,与家人团圆,向故去亲人寄托哀思的时刻。

清明,早已成为一个情结,烙在我们心底深处。

2

记得儿时,清明意味着扫墓
 
家人会提前一周备好香火和纸钱,只为清明当天起早回老家祭祖。鲜花和贡品是必须的,偶尔还会带着颜料,填补起墓碑上那些被风雨侵蚀的模糊字迹。
 
那天,新坟旧冢之间,不仅有烟雾缕缕,还会伴着不时的爆竹声。


与春天一起变得明媚的,还有这些散落在山头的墓碑。

那是一年里难得热闹的时候,人们以自己的方式,与另外一个世界的亲人拉起一根绳,不至于让他们走得太远。
 
对于孩子来说,除了追根溯源以外,清明,还是离死亡最近的时刻。
 
在忌讳谈论死亡的文化里,清明,却是一个直面死亡的日子。


老人总爱在清明追忆起过往的岁月,逝去的故人,孩子也随着这份记忆,重新拼凑起从前自己没能参与的时光。
 
还有那些在墓前的诉说,也是与故人连结的方式。人们在墓前讲述新生活的变化,把祝福融进元宝与纸钱化成的火光里。
 
清明,是一种仪式。

3

至于食物,各地就有各自的风味。
 
因为与寒食节合二为一的关系,北方一些地方还保持着冷食的习惯。除了鸡蛋而外,还会吃冷饽饽或冷高粱米饭。

花馍,也是清明时节的重要面食小吃之一。


据说北方还有一些地区,仍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俗。
 
说到南方,江南的青团就不得不提。


青艾汁、浆麦草与糯米粉的混合,再加上豆沙或其他馅料的融入。绿色与春意相匹配,一片青色自然象征着万物的苏醒。
 
潮汕的朴籽粿也与其有几分相似,同样作为清明节的点心,朴籽粿也是一片绿意。
 
朴籽叶混合着粘米粉,一股无法拒绝的清香扑鼻,牵动记忆中故土的味觉与气息。


食物可以和踏青相关,也可以和扫墓相关。
 
食物不仅象征着“新”,也以它本真的形式象征着对故人的告慰。

过去的扫墓往往伴随着山头家人盘腿而坐的饭菜,一种延续,自然在这种仪式里蔓延开来。

4

对于活在楼宇之间的城市人来说,乡野与习俗已经逐渐从我们的生活里淡化。
 
清明可能意味着一次出游,一次旅行,一次难得的宅家之日,但可能很难再回到过去充满乡音、乡味的日子。
 
电影《四个春天》里,就记述着导演年逾古稀的父母,简单而质朴的小镇生活图景。


劳作、观鸟、歌唱、丧葬、山野畅游、食物烹饪制作、家人归来与离别,这些影像都在反复提醒我们生活曾经真切的景象。
 
这座小镇属于父母,他们活在自然的韵律里,制作香肠熏肉,采蕨菜,上山扫墓,围绕着农田与乡野展开自己的生活。
 
而孩子们,却早早离家,在城市里漂泊。唯有过年新春之际,才回家与他们相伴。


这是如今城市化演变下,我们生活的常态。就像清明,如今也从我们生活的程序里逐渐被模糊。这当然是一种无可避免的变化。
 
但如若能揣着清明这一节日的精髓——迎接新时节,不忘悼故人,大抵无论身处于何处,也算是扫除蒙尘,不虚度这个节日了罢。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C1区”,经作者授权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