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师说,今年的春天到了

 为什么73 2020-04-04


中医书友会第2383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未曾有缘跟王老见上一面,但是从他弟子们的只言片语中,我总是能够感受到老先生的深邃与宁静。经络医学是王老的发明吗?不是。王老说这都是经典里面写的明明白白的东西,他只是挖掘出来,不想这些好东西被人遗忘...又是一年清明,我们祭起心香怀念您——敬爱的王居易老师。(编辑/飞猿)

清明感怀——一个思想者的春天

作者/王红民

“我住的晴波园一年中的春天到了。”这是老师您在三年前,也就是2017年的4月3日发给我的信息。因为就在那之前,我在晴波园里随手拍了几张“燕红柳绿”的早春景色,着实让您高兴了好几天。

那一年的一幕幕总是在我眼前浮现,转眼却已3年。

老师,相信您也和我们一起经历了己亥年与庚子年之交的这个严峻的冬天。虽然今年的春天来得好艰难,但总算是来了。

冬去春来,广大民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环保意识都经历了一次痛到骨髓的洗礼。在付出巨大代价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认识中医的价值。此时此刻,您看到那鹅黄的迎春、洁白的玉兰和嫣红的碧桃吗?还有三月春风吹拂下抽出嫩绿的柳芽。我猜您一定会微笑着说:“一年中的春天终于到了!”

老师您是崇尚自然的。在大海中悠闲的漂凫,在午后与学生们漫步于阳光下,在山花烂漫的早春、满山红叶的深秋去登山远眺,在夕阳西下的傍晚凝望西天的晚霞……这些都是您最喜爱的时光,那享受的神情写满在您幸福的脸上。

记得您让我挑几张图片给您做微信头像。我问您喜欢什么风格,您说喜欢绿色、喜欢阳光、喜欢流水,喜欢大自然一派生机盎然、和谐共生的样子。最后在几张图片中,您选中了这张。

(王老微信头像选用的图片)

郁郁葱葱的绿色透着一片生机,潺潺小溪增添了活泼的韵律,林间透射进来的晨曦给了画面一抹温暖,看着令人好想亲近其中。您说:“就是这张了,如果树干再粗一点,显示出岁月的苍劲就更好了。”

我感觉,您对自然的亲近感中有很多成分。有几分吸引、几分敬畏,更重要的是还有几分遐想,能够激发您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就像您发给我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所说:“人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是,他却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的确,在自然界看不见的的威力面前,人类是多么脆弱。但是在自然面前,我们却还拥有一样最坚强的武器,就是能够与宇宙抗衡的思想。

“这根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今天仔细再读您推荐的这些文字,更觉得是在隔空教导我们:永远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独立自由地思考,惟其如此,人类才拥有一直前行的力量。

您开心的时候会说自己是一个“梦想家”或者“幻想家”!直到自己生命结束的前夕,您也没有停止过思考。思考自然、思考社会、思考哲学、思考人生,当然思考最多、最深刻的,依旧是您毕生追求的经络医学。

您会时刻督促我们深入钻研《黄帝内经》中的医学思想,您说古人留下的智慧,我们的认识还太片面,太浅薄。您告诫我们要正确看待中西医之争:

“不能低估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只相信三百年现代科学能够包揽一切,从而俯视传统中医理论,更不能用来判断中医的学术价值。”

“但是中医要发展也必须要吸纳当代文明科技的成果,不断发展完善我们的理论体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谢谢您,老师,教会我们谦卑的态度和思考的能力。不光是我,我们大家都在感念您的恩情。现在社会上已经多了很多“经络迷”们,他们通过经络医学重新找回了对中医、对针灸的自信,他们也在发自内心地感激您,怀念您。

一个晴波园的春天,日后会化成中医传统文化的满园春色。我们相信,有一天也将会成为您那样的人,一个在学术道路上独立思考的人,一个有着明确方向努力实践的人。因为您一直在前行,在无边的苍穹瀚海中为我们引领着方向!

追忆我的恩师——王居易先生

作者/张侨文

王老师离开我们已经快三年了。这三年来,我感觉自己对经络医学的认识有所提高,在理论和临床上都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但是,认识越深,思考越多,也会产生更多的困惑。很遗憾,我再也无法跟他讨论新的体会,解决困惑了。

上个月又梦见老师。我们在国外讲课,但讲课的地方有一点像国内的批发商场。讲课之前,王老师想找一个中医诊所,等课结束以后考虑在那边给人看病。我们在大商场里走,从东到西,走了很长时间,整个商场都是空的,一个人都没有……

醒了以后,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会做这么一场梦?但是我始终没找到答案。还记得老师住院的时候第一次跟我提到,他担心将来经络医学会被丢失,会被遗忘。当时我很自信的跟他说:“老师放心,经络医学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想学。” 

虽然我心里也会有这种担心。但作为老师的弟子,我们认可经络医学的价值,我们会竭尽全力让老师研究了一辈子的东西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现在,我还能从讲座里,找回老师当年启发我学习中医的那种精神,那是我对经络医学痴迷的起点。

2012年,也是春天。一个50多岁的意大利中医大夫来跟王老师学习。他当时在北中医读博士,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善于思考也爱读中医经典,所以老师很高兴有这样的学生。第一节课,他给我们讲:

“针灸治疗学,大家习惯上都用内科治疗学的辨证方法。我原来也遵循这个方法来治疗。可是我在临床慢慢发现,在针灸治疗中,不好用内科治疗学的理论。因为针灸用的是针灸(经络)和腧穴而不是中药或方剂,内科辨证理论跟我在临床取穴对不上。很多年我感觉很困难。

慢慢的我往回找,就发现:虽然我们从整体理论上跟内科一样,也是根据《内经》《伤寒论》等等,但在辨证的过程,认识疾病的方法,以及选经配穴等方面跟内科不一样。针灸应该有自己的东西。虽然内科和针灸,都使用《内经》所提到的脏腑、气血、四诊、八纲理论,方法和思路是一致的,但针灸更多的依赖于经络。所以在理论上把针灸分为经络学、腧穴学,而治疗上却跟内科完全一样的话,就会给针灸的发展带来很多问题。

于是,在临床上针灸慢慢演变成有什么病用什么穴位,或者是什么穴治什么病。有很多书就这样,比如我们都知道的《针灸资生经》《针灸聚英》等。尤其是近代最为突出,针灸学几乎变成一个对症的治疗学。头痛用什么穴位、胃痛用什么穴位、呕吐用什么穴位、发烧用什么穴位……完全对症,所谓特效穴、经验穴、甚至秘传穴位比比皆是。

失去了中医所强调的辨证论治,针灸变成一个死板的对症疗法。现在很多人,认为针灸很简单,不行我就查书。头痛我就查书,用风池、太阳、合谷就可以了。针灸学完全失去了作为一门重要学术理论的地位,变成了一种疗法。这么下去,就把具有丰富的而严格的学术理论变成一个经验的、神秘的、狭隘的经验疗法。

针灸学失去了对理论的探讨和提高,这也是我这么多年感到痛苦和追求突破的一个方向。我认为针灸有自己很深刻的特色。因为针灸在古代传统医学里占的比重不比内科少。但内科后来发展的比较快。在唐宋针灸还是比较好,因为很多大夫,如孙思邈就把针灸和中药一起来用。后来慢慢就落下去。所以我们得重新寻找针灸的理论特色,这个理论倒不是我们自己想出来,是古代已经存在,是我们把它重新抓起来,重新从传统经典理论寻找针灸学的理论根基。”

听了这些话,相信你也能感受到王老师热爱中医的精神,和他对中医深刻的思考。而我好像又重新充满了能量,能再启动我,让我更加踏实、勇敢地去研究经络医学,并让更多人了解它、爱上它、传承好它。

回想许多年前,陪着老师走回家,我们聊到了将来办经络医学班的事。当时我跟老师说:“如果培训一千个学生,其中有十个学得好,就值得。”老师说:“如果有一个,我就满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