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经济和“民族国家”层面看,为何欧洲在19世纪迅速掌握世界霸权

 楚士祥丁 2020-04-04

文|墨萱荐书

本文观点

我们知道,在近代以前,欧洲曾长期落后于亚洲。但进入近代之后,欧洲实现了快速发展,在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跃居全球领先地位,随之建立了世界性霸权。为什么欧洲会在近代突然崛起呢?

我认为,欧洲能够在近代掌握世界霸权,有两个关键推力:产业革命的发生、民族国家的建构。

产业革命带来了必然的全球化,而民族国家的生存竞争引发了帝国主义。两个因素的合力下,以欧洲霸权为核心的世界秩序在19世纪形成。

一、霸权的性质:指导性与主导性

霸权来源于英文中Hegemony这个词,它指某个国家凭借突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优势,在全世界或个别地区控制其他国家、主导国际事务的能力。比如,当初的大英帝国、今天的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亚的日本,都属于霸权的范畴。

19世纪时,来自欧洲的物资、信息或者人群充斥在世界各地,欧洲驶出的船舶肆意驰骋于四大洋,充分展现了“欧洲的霸权”。

从经济和“民族国家”层面看,为何欧洲在19世纪迅速掌握世界霸权

我认为,“近代欧洲的霸权”包含两样东西——“指导性”地位与“主导性”地位。什么是“指导性”地位呢?这是指欧洲率先走向了现代社会,并制定了规则。比如现在的贸易规范、外交礼节、生活方式,都源自西方的规则。欧洲以外的地区是后来者,是学生,处于“被指导”的位置。“近代欧洲的霸权”还强调欧洲的主导性地位。为强化自己的利益,欧洲凭借科技、经济、军事等领先优势,在世界范围内疯狂掠夺资源、瓜分土地、倾销商品等,建立了像大英帝国、法兰西帝国这样的殖民帝国。这也是我们最熟悉的那个“霸权”的概念。

简单说,霸权的“指导性”强调“先进性”,“主导性”强调“支配地位”和“侵略性”。“指导性”是“主导性”的前提和基础。请你记住“指导性”和“主导性”这两个概念,下面两个部分,我们将先后涉及到。本书作者认为欧洲霸权的形成主要依赖两个因素——产业革命和民族国家。产业革命使欧洲取得了指导性地位,而民族国家的发展使欧洲在近代占据了主导性地位。请你注意,产业革命和民族国家这两个要素在近代欧洲是共同成长的,欧洲的指导性地位和主导性地位也是随之逐渐形成的。

二、产业革命使欧洲在世界获得“指导性”地位,为欧洲霸权奠定基础

我认为,欧洲霸权形成的第一个关键原因是率先发生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导致经济生产方式发生变化,卷入了更大规模的资本、原料、劳动力。最终,一个以欧洲为核心的全球经济秩序不可避免地形成了,欧洲获得了世界的指导性地位。

(一)什么是产业革命

你可能不太熟悉“产业革命”这个词,但是你肯定知道“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最早开始于18世纪的英国,后来扩展到欧美各国。工业革命最核心的内容是,机器大工业生产逐步取代家庭手工业。换句话说,“工业革命”的核心就是工业化。作者特别说明,“产业革命”的表述要比“工业革命”更准确。

从经济和“民族国家”层面看,为何欧洲在19世纪迅速掌握世界霸权

从翻译来说,“industry”这个词指的是综合利用资金、劳动力生产商品的相关活动,对应的就是“产业”的含义。它既包括以原料开采为核心低级产业,也就是“第一产业”,也包括以加工原料为核心的中级产业,即“第二产业”,还有生产链条最末端的各种服务型工作,也就是“高级产业”或者“第三产业”。以加工原料为核心的“工业”只是产业中的一类。

从历史来说,18世纪后期开始的产业革命,不仅影响了工业生产,还影响了各个行业。比如农业生产,比如配合工业生产进行的采矿业、交通行业,以及随后的城市化需求下配套的服务业。更重要的是,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industry”这个词本身就包含“勤奋、勤劳”的意思,这反映了产业革命发生后,给人们带来方方面面的变化。

我们可能常常以为,15、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地理大发现后,西方就超过东方了。这其实是很晚的事情。欧洲殖民者从美洲获得的白银,大多都流入东方的明清中国和印度。一直到18世纪中后期产业革命爆发,世界的经济中心才逐渐从亚洲转移向欧洲。

(二)产业革命会发生在18世纪欧洲的原因

本书作者福井宪彦认为,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15世纪地理大发现说起。地理大发现除了为世界贸易提供了许多的贵金属,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影响,那就是促进了欧洲劳动力的增长,而充足的劳动力是欧洲爆发产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中世纪的欧洲经济被历史学家称为“糊口经济”。也就是说,欧洲民众长期以来都在为填饱肚子而操劳。粮食问题一直都是限制欧洲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然而,地理大发现给欧洲带来直接利好。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等美洲作物被引入欧洲。以马铃薯为例,由于它可以在寒冷的地带种植,并能在高温烹饪中保持维生素不会大量流失,欧洲的餐桌便迎来一次“马铃薯革命”。17世纪,爱尔兰正式开始栽培土豆,18世纪土豆种植扩展到了欧洲各国。在今天,马铃薯仍然是德国等地最主要的日常食材之一。

从经济和“民族国家”层面看,为何欧洲在19世纪迅速掌握世界霸权

在这里顺便澄清一个事情。中学历史告诉我们,清朝中期中国人口迅速增长是引入美洲作物的结果。但根据美国经济史学家珀金斯等人的大量研究,美洲作物在明清民众的饮食结构中的占比始终没有超过百分之十,影响很有限。当时中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其实是种植面积的扩大。美洲作物真正发挥影响的地区是刚刚提到的欧洲。

除了美洲作物以外,从17世纪开始,农业技术的改良、家畜品种的优选,以及英国较早确立的土地自由利用制度,都促进了欧洲粮食产量的提高、饮食结构的丰富。此外,困扰欧洲数百年的鼠疫在17世纪末销声匿迹了。以上因素都促进了欧洲人口的增长。

(三)钟表业使英国率先发生了产业革命

传统的解释有很多,英国畜牧业和毛纺织业的发展,引发了英国纺织业的产业革命;英国有限王权给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英国不利于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倒逼英国为了生存只能进行技术创新。除此上述原因以外,我补充一种新的解释。

我们都知道,产业革命最大的特点是机器生产代替了人的生产。

从经济和“民族国家”层面看,为何欧洲在19世纪迅速掌握世界霸权

我认为,英国“钟表产业为技术上的产业革命做了准备”。我们知道,钟表业是一种非常精细的机械制造行业,要想做到分秒不差,机械动能就必须要稳定、持续地传递,这对工匠的技术水准要求很高。为了保证配件生产的精准,不同的工匠可能只负责打磨某种特定的配件。明确的生产分工、对于机械装置的精益求精,直接影响了产业革命时期对合理分工、技术迭代的追求。从18世纪开始,英国、法国、瑞士等国开始在钟表产业上展开竞争。而英国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是因为它率先完成了资本积累。机械制造的发展迭代,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设备更新、厂房建设、工匠培养都需要大量的钱,干机械制造业不可能马上赢利。如果没有相当多的资本积累,资本就不可能长期固定在机械制造业上。哪个国家有财力干这件事情呢?只有英国。英国此前先后击败了荷兰和法国,在18世纪建立起一个连接欧、亚、非、美的全球贸易网络。英国通过贸易网络获得了巨额利润,完成了资本积累,所以率先点燃了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在英国发生,你肯定会想到一件事件——瓦特改良蒸汽机,大部分人都会把这件事情看作是产业革命开始的标志。但我认为“革命”二字放在瓦特身上并不准确。他所做的只是一些技术改良,距离工业化的真正兴起还很远。此后的半个世纪,工业化进程还很慢。家庭手工业从业人数反而还超过了工场工作的人数。以产业革命期间打头阵的棉纺织业为例,纺织业实现机械化后可以生产出大量廉价的棉纱,这件事情的直接结果是家庭手工业能够轻易地获得织布用的原料。所以,织布没有立刻转移到工场生产,棉纺织业从纺纱机械化到织布机械化存在一定的时间差。

(三)产业革命与欧洲的全球霸权的关系

19世纪中叶,英国的产业革命终于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在英国社会经济方面引发了“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纺织品、机械、火车、煤炭等出口上力压其他国家。同时,工业生产的变革也推动了城市化,交通革命、通讯革命也随之发生。到这时,英国实现了明显的领先,最早占据了指导性地位。

看到英国的发展,欧洲其他国家也纷纷开始工业化转型。19世纪初,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开始了以棉纺织业为中心的工业化。炼钢业和机械制造业在19世纪中叶的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开始发展。不过,法国平原广阔、人口众多,是个传统的农业国家,转型起来比较迟缓,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非常缓慢。

从经济和“民族国家”层面看,为何欧洲在19世纪迅速掌握世界霸权

这时,法国的邻国德国还处在四分五裂当中。德意志各个邦国看到英法的发展很着急。1834年,以普鲁士为中心,十八个德意志北部的邦国组成了“德意志关税同盟”。后来,西南各邦国也相继加入进来,一个德意志范围内的统一市场逐渐形成。市场的统一为三十多年后德国政治统一打下了基础。德国起步虽然晚,但充分发挥了产业革命的后发优势。普鲁士宰相俾斯麦推出增产兴业、富国强兵等政策。通过国家力量有计划地推进工业化建设,比如对国内煤炭、钢铁资源的有效调度,对国外技术、资本的大力引进。同时推动国内建立储蓄银行和实业银行,保证了资金流动。这些计划性措施被其他后发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效仿,俄国、北欧各国、意大利甚至日本的产业革命都受到德国影响。

当产业革命陆续在欧洲各国展开,欧洲整体在经济、科技、军事方面的先进性就凸显出来,也就是说纷纷占据了世界发展的指导性位置,这也是欧洲发挥主导性作用,并获得霸权的基础。我们知道,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设备、工人培训、各种配套服务所需要的资金总量变得非常庞大。为了调配尽可能多的资本、原料,寻求更多的市场,欧洲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扩张。比如欧洲掀起瓜分非洲的狂潮,向东亚地区正式施加打开国门进行贸易的压力,强迫建立经济关系等。19世纪中后期的中英鸦片战争、中法战争、英国正式吞并印度等事件都是这场行动的组成部分。

从经济和“民族国家”层面看,为何欧洲在19世纪迅速掌握世界霸权

可以看到,占据指导性地位的欧洲,已经在释放自身的主导性力量。我们前面说过,霸权的“主导性”意味着支配地位和侵略扩张。在我看来,如果欧洲只是取得了指导性地位,霸权并不能建立。19世纪欧洲霸权的最终形成,涉及到另外一个因素——民族国家的构建。

三、民族国家的建构,使欧洲占据世界“主导权”,获得近代世界霸权

在我看来,“民族国家”(nation-state)是以国民为基础的国家,它的核心是国民。这种说法是相对于中世纪欧洲而言的。欧洲中世纪的统治原则是人与人之间的主从关系。某个领地的统治者,会与实力、权威上比自己更为强大的统治者结成一种主从契约关系。以国王为顶点的多重主从关系网络构成中世纪欧洲国家的统治秩序。这种秩序有个问题,一旦主从关系产生裂缝,国王的有效支配范围就会发生变化。所以,中世纪欧洲的国家版图变化很频繁。一次贵族叛乱、一次婚姻关系就会改变国家版图。

从经济和“民族国家”层面看,为何欧洲在19世纪迅速掌握世界霸权

为了强化权力,能力出众的国王一方面拉拢平民群体,另一方面积极任用有才学的人,确立标准的官方语言,制定行为规范,把国民塑造为一个特定的共同体。当面对外来侵略的时候,民众就会发现,国家拥有一位强大的国王,就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在这个合力下,民族国家逐渐孕育诞生。当然,这是个非常漫长的工作,需要国王代代接力。

请你注意,当国王可以有力控制国家的时候,国家的核心就不再是层层契约关系,而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国王作为领土的直接首领被确认下来,生活在领土上的人民就是他的臣民,接受自己统治。国家的版图也就不会因为国王和贵族的私人关系,有太大的变动,这与经济社会安定发展的要求相一致。

16世纪后半期,法国政治思想家让·博丹在理论上对此进行了论证。简单讲,国家是最好的统治体制,而市民共同体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主体作用。要想保障国家和社会秩序,能力强大的国王必须要立于一切之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国王可以肆意而为。因为国家的存续是第一位的,国王是这一事业的直接负责人,他必须要为王国存续这个目标尽职尽责。在这种认识下,欧洲大陆在18世纪中后期进入“开明君主专制”时期。

所谓“开明君主专制”,就是在保留国王或皇帝的权威的同时,加强中央集权,推动经济的近代化。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商人群体扩大,多数国家开始出现自上而下推动的近代化改革。俄国的叶卡捷琳娜二世、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法国的路易十六和拿破仑一世都是“开明君主”的代表人物。我们在上一部分提到的,法国的工业化、普鲁士与德国的现代化都是国王推动的。

不过,仅仅发展国内经济还不够,为了国家的存续和繁荣,各个新兴的民族国家还要积极参与国家间的竞争,争取在欧洲和世界内获得主导性地位,努力为本国开拓更有前途的命运。

从经济和“民族国家”层面看,为何欧洲在19世纪迅速掌握世界霸权

这在欧洲内部表现为激进的民族主义。我们都知道德国和法国是死对头。19世纪初,普鲁士王国面对拿破仑军队深感危机。哲学家费希特发表了《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号召德意志土地上的民众抵御外敌,建立德意志共同体。此后,高贵的德意志精神被大肆宣扬。另一方面,在1870年德法战争之际,法国也把野蛮、残暴的德国的漫画形象与文明体现者的法国形象进行对比。像这样互相憎恶的敌对情绪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激进的民族主义会在本国经济、社会产生问题的时候,将民众不满转移向外族。国家统治集团通过在外部树立替罪羊,免除了自身的责任。比如,19世纪后期欧洲发生了经济危机。在德国,波兰裔居民遭到了社会歧视;在法国南部地区,来自意大利的劳务工人遭到了袭击。在俄国等国,犹太人等少数族群被迫害。欧洲各国之间尚且如此,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欧洲以外的地区,更能看到欧洲霸权淋漓尽致的展示。

欧洲各国的民族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展现为“帝国主义”。一系列附属于欧洲霸权的殖民地建立起来:19世纪后期,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法国在东南亚建立了法属印度支那联邦。20世纪初,列强将非洲瓜分完毕。欧洲各国除了在全世界攫取利益以外,还通过各种途径展示优越性,比如白人身份高贵,有色人种天然落后;西方文明具有开放性、生命力,是普世的,非西方文明都是保守的、将死的。

从经济和“民族国家”层面看,为何欧洲在19世纪迅速掌握世界霸权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在世界范围内的主导性地位已经基本确立,世界各地被强行拉入欧洲主导的全球格局中,在欧洲霸权的支配下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欧洲的霸权逐渐达到巅峰。这种欧洲民族国家之间的生存竞争,以及在殖民地的帝国主义行为,最终引发了世界大战。

两次世界大战使欧洲遭受重创,欧洲的霸权也宣告终结。满目疮痍的欧洲开始重新认识“民族国家”的问题。原来,民族国家不是完全有益的东西。要怎么避免欧洲各国之间再次出现可怕的生存竞争呢?欧洲想到的办法是,让渡一部分民族国家的权力,建立一个共同体。欧共体,以及后来的欧盟,正是这种解决方案的实践。

墨萱小结

简单总结一下,霸权的实现意味着指导性地位与主导性地位的双重占据。

在我看来,产业革命的发生和民族国家的崛起是推动欧洲霸权形成的两个关键因素。产业革命使欧洲各国在经济生产、科技军事方面获得指导性地位。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形成。而民族国家面临的生存压力,带来了欧洲内部的争斗,对外的殖民掠夺,在获得世界主导性地位、最终掌握霸权的同时,也带来了世界性的灾难。对此,欧洲的解决方案是将部分民族国家的权力让渡出去,这正是欧盟建立的初衷之一。

从经济和“民族国家”层面看,为何欧洲在19世纪迅速掌握世界霸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