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山民间的满族遗风,90%的唐山人都不知道

 星愿MQ 2020-04-04

唐山地区留有的满族遗风几乎无所不在,仅就房屋建筑、饮食习惯、服饰式样、生活习惯和民间活动等方面便可见一斑。

房屋建筑

李大钊故居

1976年大地震以前,唐山农村的房屋建筑与其他省区有明显区别。房屋以草房和瓦房为主,建筑方位坐北朝南,三间或五间一座,中间的房屋南向开门,称堂屋,作为厨房。一般是西屋住长辈,东屋住晚辈。住屋南向开窗,分上下两档,上档可开启,下档固定。炕上多放一张长方形炕桌,吃饭、待客,都在炕桌两侧盘腿而坐。以火炕取暖,其烟囱不砌在山墙内,而是建在房山前约一米的地方。与屋内火炕相连接的部位有橱柜大小,俗称“烟筒柜子”。烟筒一般有一米多高,用砖、坯砌成,便于排烟通畅,也利于防火。

当年的民间住房不像现在这样一家一户的“北京平”,而是以家族为核心的一种“串糖葫芦”式的民居。其结构形式是每个院落为三进或四进,堂屋的前后门相对,可以穿堂而过,从前街到后街。较有实力的家庭,院落设计十分讲究,在庭院的南门内设立影壁,北部的最后一层房屋后面有垂花门(俗称二门),垂花门外是场院、库房,然后是雕有“神荼”“郁垒”等大幅门贴的大车门。这些房屋的建筑形式和生活习惯都承袭了满族遗风,遗憾的是,唐山大地震之后,这种民居几乎消失了,现存的乐亭李大钊故居便大体体现了这种建筑风格。

饮食习惯

豆包

本地百姓喜欢吃的食品,如牛舌饼、豆糕、油炸糕、凉糕、“驴打滚”、切糕、豆馅包等原本都是满族食品。特别是一些粘食,不容易消化,民间称“抗饿”,是与满族的游牧生活相适应,后来为冀东人民所接受。每年到农历腊月初八吃“腊八粥”,逢年过节吃火锅、酸菜汆白肉、猪肉炖粉条,都是满族的食俗。

服饰式样

长袍

在服饰上,唐山民间老辈人喜欢穿的服饰,好多都是从满族服饰演变而来的。譬如长袍、马褂、坎肩、棉套裤、瓜皮帽、凉帽、毡帽、风帽、幼儿虎头帽、兜肚、双脊脸靸鞋、千层底布鞋等。本来,汉族的衣服在古代是上为衣,下为裳,除了官吏没有穿长袍的。满族与汉族不同,为适应他们的骑猎生活,都是“衣皆连裳”的“骑袍”。在1940年代以前这种满族服饰,基本上是唐山百姓的日常服装。时至今天,除了坎肩、幼儿虎头帽、双脊脸靸鞋、千层底布鞋、凉帽外,大多都成了历史的遗迹或拍电影的道具了。

民间活动

冀东大秧歌

在民间活动方面,本地流行的秧歌受到满族大秧歌的影响。在满族聚居的白山黑水间流行的地秧歌传入本地后,被称之为“鞑子秧歌”。“鞑子秧歌”的领队者叫“鞑子官”,手持“花棍”摇晃着引导秧歌队伍边走边演;还有个俗称“外鞑子”的角色,满语叫“克里吐”,造型怪异,抹黑脸,头戴毡帽,反穿老羊皮袄,斜挎串铃,手挥长鞭打场,维持秩序。他们的秧歌是由一出出戏剧故事组合而成的。唐山地带的秧歌也有“鞑子官”和“克里吐”的角色,与满族秧歌十分相似,也按戏剧故事组合演出,如《王小二赶脚》《拾玉镯》《打渔杀家》等。表演中,演员把舞蹈动作、手势、道具、哑剧等表现手法融于一身,塑造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尤其是“老公式”的表演最突出,其“抖肩”很有游牧民族舞蹈的韵味。这说明唐山的秧歌是汲取了满族秧歌的表演特色,与关内其他各省的汉族秧歌有所不同。

民间游戏

撞拐

冀东民间的一些游戏方式也受到满族的影响,譬如儿童们玩的“老鹰叼小鸡”“撞拐”等,原本都是满族儿童的游戏项目,后被冀东人接受。

来源:唐山劳动日报

如果你喜欢历史,想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及档案知识,请关注唐山档案,我们同你一起打开尘封的档案,探寻历史背后的故事。

唐山市档案馆

唐山市档案馆为市委直属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行使全市档案事业指导管理、档案收集、保管、利用等职能。市档案馆坐落于南湖文化广场,占地29.45亩,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馆藏档案41万余卷(件),是唐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示范点。

唐山市档案馆于2019年第七次被评为“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于2017年连续第八次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荣获省级“档案工作先进单位”、唐山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突出贡献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地址

唐山市路南区丹凤路6-1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