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博物館——「中國古代青銅館」(下)

 二氧化硅2012 2020-04-04


絡紋扁壺

戰國早期(公元前475年~前4世紀中葉)


燕王職壺

戰國晚期(公元前4世紀中葉~前221年)



春成侯盉

戰國晚期(公元前4世紀中葉~前221年)


錯金銀鳥獸形盉

戰國早期(公元前475年~前4世紀中葉)



飲酒器


蟠龍紋盉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前475年)


宴樂畫像杯

戰國早期(公元前475年~前4世紀中葉)



肉食器


攸武使君甗

戰國晚期(公元前4世紀中葉~前221年)

交龍紋鼎

春秋晚期(公元前4世紀上半葉~前476年)


雲紋鼎

戰國晚期(公元前4世紀中葉~前221年)


交龍紋鼎

戰國早期(公元前475年~前4世紀中葉)


交龍紋鼎:春秋晚期。為典型的晉地器物,足部偏矮,蓋頂設有三個環形裝置,在器物放置時形成三個支點。 鼎上的花紋為蟠曲的交龍紋,體軀扁闊,橫向或竪向交纏。



犧尊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前476年)

1928年山西渾源縣李峪村出土



禾簋

戰國早期(公元前475年~前4世紀中葉)



卲王簋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前476年)



變形龍紋盆

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紀上半葉~前6世紀上半葉)


變形龍紋盆:春秋中期。侈口折肩,圈形蓋頂,裝飾精細的變形龍紋。西周較晚時期出現的新型食器,盛行於春秋時期。



交龍紋盆

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紀上半葉~前6世紀上半葉)



史屍簋

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紀上半葉~前6世紀上半葉)



龍紋壺

戰國早期(公元前475年~4世紀中葉)

里昂-若蘭克先生捐贈



蓮瓣蓋龍紋壺

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紀上半葉~前6世紀上半葉)



晉侯穌鐘

西周厲王(公元前9世紀中葉)

1992年山西曲沃縣北趙村8號墓出士



吳王夫差盉銘文



伯遊父醽

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紀上半葉~前6世紀上半葉)



鑲嵌幾何紋方壺

戰國晚期(公元前4世紀中葉~前221年)



透雕交龍紋鋪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前476年)



幾何紋敦

戰國早期(公元前475年~前4世紀中葉)



飯食器


鑲嵌幾何紋敦

戰國晚期(公元前4世紀中葉~前221年)


鑲嵌雲紋敦

戰國晚期(公元前4世紀中葉~前221年)



鑲嵌幾何紋豆

戰國早期(公元前475年~前4世紀中葉)



羹食器


豆是中國先秦時期的食器和禮器。大汶口遺址已有陶豆出土,流行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時用於盛放黍、稷等穀物,後用於盛放醃菜、肉醬等調味品。


透雕蟠龍紋豆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前476年)


鑲嵌狩獵紋豆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前476年)

1923年山西渾源縣李峪村出土


鑲嵌狩獵畫像豆:春秋晚期,高20.7釐米,口徑17.5釐米,底徑11.1釐米,重1.8千克。盛食器,蓋、器扣合似球形,下承短柄圈足。器、蓋各飾狩獵畫像兩組,用紅銅鑲嵌,各種禽獸飛躍奔走,獵人勇武行獵的場景。



透雕蟠龍鼓座

春秋晚期(公元前4世紀上半葉~前476年)



建鼓作為古代樂器之一,既可用作宴樂禮儀場合的樂鼓,也可用作戰場上的戰鼓。完整的建鼓是由木腔皮鼓、鼓座、鼓柱組成。



龍紋鎛

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紀上半葉~前6世紀上半葉)



變形交龍紋匜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前476年)



者尚盤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前476年)



樂器


懺兒鐘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前476年)


者減鐘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前476年)

176年江西臨江出土



透雕雲紋戈

戰國早期(公元前475年~前4世紀中葉)


曲胡戈

戰國晚期(公元前4世紀中葉~前221年)


蔡公子加戈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前476年)



吳王光劍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前476年)



兵器


菱形紋矛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前476年)


矛(木護夾)

戰國晚期(公元前4世紀中葉~前221年)

獸面紋矛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前476年)


者減鐘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前476年)

1761年江西臨江出土


蟠龍紋鐘

戰國早期(公元前476年~前4世紀中葉)



吳王夫差鑑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前476年)

傳河南輝縣出士



郘(戶戈黑)鐘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前476年)

1870年山西榮河縣后土祠附近出土


更新期青銅器紋飾

龍紋 獸面紋 動物紋 幾何紋 畫像紋



邊遠地區的青銅藝術


東周、秦漢時期,邊遠地區各族的青銅文化長足發展。南方的越族,西方的巴、蜀族,西南夷諸族以及北方的匈奴族均有成熟的青銅鑄造業。所鑄青銅器深受中原青銅藝術的影響。在追慕商周古風的同時,強烈體現出本邦族的風格和特色。邊遠地區與中原地區相互影響、交融,共同創造了中國古代燦爛的青銅文明。



獸面紋龍流盃

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紀上半葉~前6世紀上半葉)



越族青銅器


春秋戰國時期,越族廣泛分布在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在今江、浙、湘、贛和皖南一帶相繼出土了許多越族青銅器。器類、器形和紋飾多仿自中原,亦有濃厚地方風格的器物,兵器的鑄造技術極為高超,大鐃也頗具特色。


三鳩鬲

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紀上半葉)


變形龍紋鼎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前476年)


火龍紋鼎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前476年)



火龍紋鼎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前476年)


鑲嵌棘刺紋尊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前476年)



獸面紋卣

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紀上半葉)


變形龍紋盂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前476年)



龍耳尊

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紀上半葉)



獸面紋龍流盃

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紀上半葉~前6世紀上半葉)



北方諸族青銅器


匈奴和山戎是商周以來活動於北方地區的兩個主要的部族,創造出了各具特色的青銅文化,匈奴族長期遊牧於草原地區,具有草原民族特點的各式兵器和動物形飾件是其主要的青銅製品。山戎族的青銅遺存則以裝飾有虎形柄的曲刃劍為主。


弦紋缶

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1-5.羊形飾 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6.鹿形飾 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7-11.動物飾牌 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12.鎏金動物飾牌 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13.虎形飾 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14.鎏金雙羊飾牌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15-16.動物飾牌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17-18.雙鹿紋飾牌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19.三鹿紋飾牌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20-23.鹿形飾 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24.駱駝頭車飾 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①刺蝟馬首刀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

②立熊鈕刀 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紀上半葉)

③幾何紋環首刀 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紀上半葉)

④-⑦刀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①馬頭劍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11世紀)
②覃首劍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紀)
③-⑤劍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前476年)
⑥透雕獸首柄劍  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①虎鈕柳葉形劍 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紀上半葉)

②虎柄劍 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紀上半葉)

③雙虎柄劍 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紀上半葉)



八牛貯貝器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1956年雲南晉寧縣石寨山出土



變形獸面紋鉦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變形獸面紋鉦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五牛枕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1972年雲南江川縣李家山出土



越王州句劍

戰國早期(公元前475年~前4世紀中葉)


越王者旨於睗劍

戰國早期(公元前475年~前4世紀中葉)



越王者旨於睗矛

戰國早期(公元前475年~前4世紀中葉)

孫鼎先生捐贈

雲雷紋矛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前476年)


巴族青銅器


巴族生活於今四川盆地東部,西周以後建立巴國,戰國時期的巴族青銅器多有發現,青銅器以兵器、工具為主,器物上有猛虎、鷙鳥、手心形等紋飾符號,以虎紋最為常見,與蜀文化的關係極為密切。


虎紋鐘

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①獸面紋戈 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顧愷時先生 成言嘉女士捐贈

②虎紋戈 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③郗竝採戈 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④獸面紋斧 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⑤獸面紋臿 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⑥-⑧手心紋劍 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⑦變形龍紋劍 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⑨犀牛手心紋矛 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⑩虎紋矛 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滇族青銅器


滇是戰國、秦、漢時期西南地區的主要部族之一,有著發達的青銅文化,青銅器類型繁多,以盛放貝幣的貯貝器、動物紋飾件,各式工具、農具和兵器最具特色,善以圓雕的人物和動物作為裝飾,鎏金、鑲嵌和線刻工藝達到很高的水平。


女跽坐俑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1956年雲南晉寧縣石賽山出土


蛇首叉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1956年雲南晉寧縣石寨山出土


豹鈕矛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1956年雲南晉寧縣石賽山出土



雙獺捕魚戈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1956年雲南晉寧縣石山出土

①虎背牛飾件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1956年雲南晉寧縣石寨山出土

②鎏金鬥獸飾件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1956年雲南晉寧縣石寨山出士

③牛首飾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1956年雲南晉寧縣石寨山出土

④透雕猴邊鑲嵌腰帶飾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1956年雲南晉寧縣石塞山出土

⑤鑲嵌綠松石腰帶飾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五牛枕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1972年雲南江川縣李家山出土


西南少數民族銅鼓


銅鼓是用於祭祀、戰陣、集會和隨葬的樂器、並為日常娛樂和貯藏財貨之用,有多種類型、主要行用於西南和今兩廣地區,造型設計合理,鑄造工藝精湛,太陽紋、雲雷紋等紋樣簡樸粗獷,立體蛙的裝飾反映了人們的習尚和願望。



蛙飾鼓

南北朝(公元420年~589年)



蛙飾鼓 鳥紋鼓



鳥獸紋鼓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中國青銅器的冶鑄技術


中國青銅手工業的採礦、冶煉和鑄造技術達到很高水平。青銅是金屬冶鑄史上最早的合金,銅、錫、鉛的成分配比臻於完善。石範、陶範、金屬範等範疇方法先後出現,以陶質塊範法的發展最為充分淘範的選料配料、塑模翻範、花紋刻制均極為考究,渾鑄、分鑄、鑄接、疊鑄技術漸趨熟練。復會金屬合鑄顯示出已能巧妙地運用合金配鑲嵌鎏金等裝飾技術使器表精麗多彩,毋需分範的失蠟法是青銅鑄造的一大進步。西漢透光鏡的特殊效果,折射出青銅工藝余輝。



銅礦石的開採和冶煉


發達的銅錫礦石開採和冶煉是鑄造青銅器的基礎。商周古銅礦冶遺址已發現多處,當時已能有效地解決探礦、掘進、礦井結構、支護、開採、運送、提升、排水、通風、照明、選礦、粉碎等一系列複雜的技術問題。冶銅爐從早期的坩堝爐、坑爐發展到結構較完善的竪爐,加之人力鼓風的運用獲得的銅錠純度很高。



銅礦石

(智利 CODELCO銅業公司贈送)


①輝銅礦、赤銅礦、黑銅礦及硅孔雀石伴生礦石

②黃銅礦、黝銅礦及黃鐵礦伴生礦石

③氯銅礦石

④硅孔雀石

⑤黃鋼礦石

⑥斑銅礦石


礦井坑木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銅礦石

(智利 CODELCO銅業公司贈送)


①輝銅礦、赤銅礦、黑銅礦及硅孔雀石伴生礦石
②黃銅礦、黝銅礦及黃鐵礦伴生礦石
③氯銅礦石
④硅孔雀石
⑤黃銅礦石
⑥斑銅礦石



①煉渣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②鍊銅爐爐壁殘塊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③銅錠 西周(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

④銅錠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透光」鏡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靳犟先生捐贈



「透光」鏡


「透光」鏡是一種特殊的青銅鏡,正面微凸,不僅能照人,當陽光或平行光束照射在鏡面時,鏡面的反射投影像會影現出與鏡背相同的紋飾和銘紋。這是由於在銅鏡的鑄造冷卻與鏡面研磨加工過程中所產生的鑄造應力和彈性應變,使鏡面產生了肉眼不易察覺的與鏡背紋飾相對應的不同程度的凸起。鏡面較凸部位對反射光的發散度較大而成像較暗,凸起較小部位成像較亮,產生了對應於鏡背圖案的明暗「透光」效應。



陶範鑄造技術


①劍 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②劍首同心圓陶範製作模型

③微細透雕龍紋戈 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紀上半葉)


③微隙透雕龍紋戈X射線透視照片


墊片


曲折雷紋鼎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曲折雷紋鼎X射線透視照片(鼎體中散布有許多墊片)



陶範鑄造、疊鑄和金屬範鑄技術


中國商周青銅器以陶範鑄造為主,陶範所用原料為泥土、砂,植物纖維、植物焚燒體等,陶範配料經特定工藝處理後具有良好性能。早期

鑄件即已運用等壁厚及薄壁件設計。制範技術有紋飾和銘文的刻制與翻印、內範支釘及墊片應用、復合模範與印模塊範拼合、刮板制範與規範化制範等多項工藝,渾鑄、分鑄鑄接鑄焊等為陶範鑄造技術的主要手段,又配之以精湛的青銅熔煉術,舉世聞名的商周青銅器才得以出現。疊鑄和金屬範技術,應用於製造社會需求量大的工具、車馬器等青銅器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金屬範鑄造


①-②串鑄銅範及鑄件 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疊鑄


①-②車器疊鑄制範銅模及複製出的陶範 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③-④棘齒輪疊鑄陶範剖面 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⑤待澆注的疊鑄陶範 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陶範鑄造技術


①劍 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②劍首同心圓陶範製作模型

③微細透雕龍紋戈 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紀上半葉)



①劍首放大照片



渾鑄、復合陶範

獸面紋顏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


車馬器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前476年)


鑄焊


弦紋鏈壺 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分鑄


①提梁卣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紀)

②鼎耳剖面(內含泥範) 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③銅鏈 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



父庚觶鑄造過程示意模型


烘焙泥模致硬,在泥模上分塊翻制外範


雕塑待鑄造觶的泥模


制範原料

①原生土 ②砂 ③植物纖維 ④植物焚燒體

⑤熟料 ⑥陶範混合料



侯馬春秋晉國鑄造遺址出土陶範和原生土化學成分和測試性能


澆注青銅,冷卻後修整成形


烘範待澆注


礪石 商代(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


內範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前476年)

山西省侯馬市晉都城鑄銅遺址出土



組合外範與泥芯,外面糊草拌泥固定


制銘文泥模,烘乾後翻制銘文陶範,嵌入器身泥芯


陶母模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前476年)

山西省侯馬市晉都城鑄銅遺址出土


陶範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前476年)

山西省侯馬市晉都城鑄銅遺址出土



在外範型腔面上貼一層與待鑄造解壁厚一致的泥片,組合外範後分別製作器身泥芯和帶澆口、冒口的器足範剿除泥片後,外範與泥芯之間形成待鑄觶的空腔


在外範上刻制精細紋飾


陶範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

河南省安陽市苗圃北地股墟鑄銅遺址出土


陶範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

河南省安陽市殷墟鑄銅遺址出土



熏爐爐體 脫範、清理 澆注銅液


失蠟鑄造銅鏡


①石質鏡模 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②銅鏡蠟模(複製品)

③鏤空交龍紋背夾鏡 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14年)

④透雕鳥獸葡萄鏡殘件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焚失法鑄造、失蠟鑄造


商代晚期,一些青銅器的附件已用可焚燒的材料制模,外糊範料,烘焙時模料焚燒成灰,空出的範腔即可注人銅液而得附件。這種焚失法製造陶範可能是以後用失蠟法製造陶範的一種過渡技術。失蠟鑄造是用蠟料制模,外糊範料,烘焙時蠟料熔失而得到無分範面的整體陶範,可獲得具有三維空間扭曲造型、立體透雕效果的複雜鑄件,是青銅鑄造技術的重大進展。現存最早失蠟鑄件屬於春秋時期。



繩紋提梁焚失法鑄造過程示意模型



繩紋提梁焚失法鑄造過程示意模型



蟠龍透雕銅熏爐爐體失蠟鑄造過程示意模型



青銅器的合金成分及性能、復合金屬技術


青銅主要由銅、錫、鉛熔合組成。錫、鉛的含量不同,青銅合金便具有各異的性能。工匠們對合金的成分配比與強度、硬度、韌性、色澤、聲響等性能的關係,從實踐中逐漸得到了系統的認識。公元前五世紀《考工記》中已有青銅合金配料比和掌握熔煉火候的記載,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關於合金及其熔煉的文獻。復合金屬技術是用兩種成分金屬通過二次鑄造方法鑄成一件器物,以充分發揮金屬的性能。春秋戰國時期發明的復合青銅劍,高硬度的劍刃和韌性好的劍脊分別以高錫青銅和低錫青銅鑄成,使劍達到剛柔相濟的效果。春秋時期人工冶鐵的應用,使商中晚期出現的鍛打隕鐵及青銅合鑄於一體的銅鐵復合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


①獸面紋斝 商代中期(公元前15世紀中葉~前13世紀)

②勾連雷紋尊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

③獸面紋鼎 西周(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

④-⑤戈 東周(公元前771年~前221年)

⑥劍 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⑦銅鏡 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⑧銅鏡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⑨銅鏡。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考工記·六齊》配料比及相應機械物理性能

青銅復合劍


①劍 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②越王劍 戰國早期(公元前475年~前4世紀中葉)



青銅復合劍化學成分和機械性能


銅鐵復合兵器


①-②人工冶鐵刃青銅戈 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紀上半葉)


①人工冶鐵刃青銅戈X射線透視照片


③劍剖面 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銅兵器表面菱形紋飾製作技術


東周時期王公貴族所佩少數青銅兵器表面的菱形紋飾,是將特製的錫基合金膏劑按設計圖案塗敷在兵器表面,塗層中的成分因加熱擴散使紋飾部表面呈白色,無塗層的表面仍呈青銅黃色,形成黃白相間的華麗菱形圖案。經過千百年的腐蝕作用,劍體和菱形紋飾因耐蝕性的差異,演變成了現今的黑-灰黃相間等色澤。



表面處理及裝飾技術


青銅隨含錫量的增多,顏色由紅色、黃色逐漸增白。春秋戰國時已用此性能對青銅器進行表面處理銅兵器表面的菱形、亮斑等非機械鑲嵌紋飾極具裝飾性。至遲發明於西漢的「磨鏡藥(玄錫)粉劑,曾廣泛用於銅鏡的表面富錫增白和防蝕處理。在夏代晚期已出現綠松石鑲嵌工藝,隨著青銅技術的進步,又發明瞭鑲紅銅、錯金銀,包金銀、鎏金、貼金、虎皮斑、填漆等表面裝飾技術。


亮斑兵器


①-②戈 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虎皮斑


巴式劍 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菱形紋飾兵器


①矛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前476年)

②扁莖劍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前476年)

③菱形紋飾劍(複製品)



銅鏡表面白亮處理技術


西漢《淮南子》所載「粉以玄錫,摩以白旃」的磨鏡法,是用含錫的「磨鏡藥」(玄錫)粉劑,置於鏡面,靠氈團反復研磨鏡面,因錫的滲入而使鏡面白亮可鑒,甚至千年不鏽。


明·杜堇《設色人物磨鏡圖》


銅鏡表面白亮處理技術


①-②銅鏡(經表面白亮處理)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③磨鏡藥(玄錫)(複製品)

④氈團(複製品)


銅鏡表面白亮處理前後對比(複製品)


⑤處理前(淺黃) ⑥處理後(銀白)



屌氏壺紋飾放大照片


印模塊範


屌氏壺 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鑲嵌寶石、彩繪及錯金銀


①鑲嵌綠松石獸面紋三角形飾 商代(公元前16世紀~前11世紀)

②彩繪雲紋壺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③-④鑲嵌寶石錯金柱飾 戰國晚期(公元前4世紀中葉~前221年)

⑤錯金銀虎形帶鈎 戰國晚期(公元前4世紀中葉~前221年)



⑨帶鈎背部紋飾


⑥錯銀帶鈎 戰國晚期(公元前4世紀中葉~前221年)

⑦鑲嵌綠松石錯金帶鈎 戰國晚期(公元前4世記中葉~前221年)

⑧鑲嵌綠松石錯金帶鈎 戰國晚期(公元前4世紀中葉~前221年)

⑨錯金銀龍風紋帶鈎 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鑲紅銅


鑲紅銅蟠螭紋壺 戰國晚期(公元前4世紀中葉~前221年)



胡寶星青銅館


胡寶星,香港著名學者、律師、企業家和社會活動家,現任香港金銀業貿易場法律顧問,香港順德聯誼總會永遠名譽會長及法律顧問,順德市榮譽市民。


1994年,首次攜眷回鄉,桑梓情深的胡博士即捐資125萬港元,對其先父在1979年捐建的杏壇右灘胡兆熾學校進行重修擴建,並劈山建造了一個200米的標準田徑運動場。1999年又捐資300多萬港元擴建杏壇職業中學。令人稱道的是在上海博物館慶典之際,順德市領導應邀出席該慶典活動,才得知胡博士捐贈300萬美元巨資支持上海博物館設立胡寶星青銅館。



浮搓於海

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藏

太平洋藝術珍品展


2013年,上海博物館與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聯合舉辦了「剛果河——非洲中部雕刻藝術展」,與美國克拉克藝術館聯合舉辦了「從巴比松到印象派:克拉克藝術館藏法國繪畫精品展」,與土耳其文化部門聯合舉辦了「安納托利亞文明:從新石器時代到奧斯曼帝國」展覽。



資料來源:上海博物館 互聯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