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官渡鏖战篇四:祸起萧墙,再详解袁绍集团的建立及内斗败亡(一)

 金色年华554 2020-04-04

成语“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用于比喻那些世家豪族虽然已经衰败,但因根基深厚,不至于马上破败,就如同百足(马陆)虽死,身体却还能支撑一段时间。

最初出自三国曹冏所著的《六代论》,原文中写道:“故语曰:‘百足之虫,至死不僵’,扶之者众也。”意在告诫当时的大将军曹爽,可惜未遭采纳。

后来这个成语被曹雪芹多次用在《红楼梦》中,尤其是在抄检大观园一节中,借探春之口说出,更是发人深省:“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可是

古人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呢!”

而汉末袁氏,四世三公,正是这大家族之中的大家族,又如何只因一场官渡之战被曹操所灭呢?也必须是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的。

官渡鏖战篇四:祸起萧墙,再详解袁绍集团的建立及内斗败亡(一)

袁绍崛起

首先我们要从其核心人物袁绍说起,他虽然出身于汝南望族,但只是司空袁逢与婢女所生的庶子,地位低微,后过继给早卒无子的伯父袁成。所以袁绍和袁术名义上是堂兄弟关系,实际则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只不过袁绍是卑微的庶出,袁术是尊贵的嫡子。

所幸的是,袁绍长的英俊威武,因此很受袁逢和袁隗两位袁家掌权人的喜欢,不到二十岁便成为了濮阳县长(汉代万户以上为县令,万户以下为县长),且颇有政声。

可是在汉代,终究还是亲疏有别,嫡庶有分。袁术在家族的重点支持下,“举孝廉,累迁至河南尹、虎贲中郎将。”已经进入了大汉权利的高层,两者地位来说不可同日而语。

袁绍也许早就明白这是当时天下所有大家族的规则,纵然再有才华,再被长辈喜欢,家族真正关心培养的永远都只会是嫡子。所以在历史上我们也会发现,从始至终支持曹操成功的核心力量是曹氏和夏侯氏两家亲族,而袁术也得到袁氏大本营汝南及周边关联势力的支持。

可唯有袁绍,我们从未在历史记载中看到他的身边有袁氏亲族的支持,甚至和嫡系的袁术互为仇雠。也许正是年轻时的际遇,造就了袁绍矜愎自高,外宽内忌的性格极端,也是他后面固执的想要“令诸儿各据一州”的原因。

官渡鏖战篇四:祸起萧墙,再详解袁绍集团的建立及内斗败亡(一)

既然没有家族的支持,袁绍便另辟蹊径,开始了自己的奋斗。《后汉书·袁绍传》:

绍少为郎,除濮阳长,遭母忧去官。三年礼竟,追感幼孤,又行父服。

“又行父服”指的是袁绍名义上的父亲袁成,他在袁绍刚刚出生的时候便去世了,因为还没有子嗣,袁逢就将这个“孽子”(《袁山松书》曰:“绍,司空逢之孽子,出后伯父成。”)过继给兄长继承香火。

如果说为母丁忧去官是汉代官场的正常操作,但是袁成已经去世多年,且和袁绍应该是没有感情的。那么为父行服只能说是袁绍为了改变自己命运,自导自演的一场营销好戏。

此时的袁绍不过二十岁左右,正是青春年少,游戏人间的好年纪,却将最重要的六年光阴付与了坟茔草庐。这种纯孝行为,再加上汝南袁氏出身,尤其又是在以孝道为国策的汉朝,顺利帮助袁绍登上了大汉头条,从此开始渐露声名。

但这只是袁绍为远大目标迈出的第一份。在六年期满服阕后,袁绍选择来到了当时大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因为之前的六年养望,以及出身,再加上“姿貌威容”,袁绍一入洛阳,果然受到了士人们的热情接待。

不过,袁绍也不是什么士人都结交的,所交朋友必须要满足一个条件,就是有名!《英雄记》载:

绍不妄通宾客,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又好游侠,与张孟卓、何伯求、吴子卿、许子远皆为奔走之友。

张孟卓即张邈,何伯求即何颙(yóng),吴子卿可能为吴巨,许子远为许攸,无一不是当时名士中的翘楚,更重要的是他们人脉广阔,无论朝野都有巨大的影响力。其实这里就已经体现出了袁绍野心,交友重名,正是利用名士抬高自己的身价,塑造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高士形象。

果然只要成为了热点,不管是普通人还是名人,都会主动跑过来蹭你。袁绍成名后,洛阳士人不分贵贱,每天争赴袁门络绎不绝。

官渡鏖战篇四:祸起萧墙,再详解袁绍集团的建立及内斗败亡(一)

当然,人红是非多,袁绍也不例外,作为出名的代价,袁绍自然也遭到了不少人的妒恨。加上当时士人与宦官之间斗争激烈,于是袁绍等人逐渐形成了一个反宦官的同盟。这使得那些宦官们都非常讨厌袁绍,《后汉书·袁绍传》:

中常侍赵忠言于省内曰:“袁本初坐作声价,好养死士,不知此儿终欲何作。”

终欲何作?赵忠就只差说出造反两字了,这还了得!于是太傅袁隗,便将袁绍招来面前,忠言责备,令其收敛一点,但袁绍终究还是不改。

袁槐自然是出于家族安危的考虑,到了袁氏的程度便不会轻易涉足派系斗争,更怕被人扣上图谋不轨的帽子。但袁绍已经决定走出自己的道路,如果收敛,他终究还是一个庶子,大家族利益下的棋子。

所以宦官们的仇视,对袁绍来说,恐怕正是他所需要的,是帮助他接近权力中心的重要政治资本。

果然,大将军何进为了增强自己的势力,征辟袁绍为侍御史、虎贲中郎将,中平五年初置西园八校尉,又以袁绍为中军校尉。

从此,袁绍完成了他崛起的第一步,终于可以和袁氏嫡子们站在一样的高度。

官渡鏖战篇四:祸起萧墙,再详解袁绍集团的建立及内斗败亡(一)

人生转折

宦官和外戚的争斗是东汉永恒不变的话题,何进和十常侍之间亦然,尤其是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失去制约的双方更是水火不容,都欲除对方而后快。

袁绍便把握住这次机会,常与何进密谋,《后汉书》载袁绍劝何进召董卓等众军相助,以“胁太后诛诸宦官”,因此被转为握有重权的司隶校尉。但是此事被宦官探知,中常侍段珪等矫太后命,召何进入宫杀之。袁绍等人又发兵杀尽宦官,加上一些因为没有长胡子被误杀者,数日间,洛阳城内竟死两千余人。

但更大的灾难即将来临,不久之后董卓应召入京了,并凭借西凉铁骑把持朝政。为建立权威,董卓欲仿效霍光,行废立之事,废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

要达成这个目的,董卓自然要得到朝臣们的支持,当时袁槐为太傅,袁氏在朝臣中有很大的影响力。于是董卓表袁术为后将军,袁术不愿依附,逃回了南阳。董卓又找袁绍商量,结果袁绍不做回应,转身也逃到了冀州。(此为《三国志》记载,《后汉书》、《献帝春秋》中为袁绍大骂董卓。)

袁绍为什么要逃到冀州呢?

首先,袁术已经逃回了南阳,如果袁绍也逃回老家,必然会受到袁术的嫡子身份压迫。从这里其实可以看到袁绍和袁氏已经分道扬镳。

其次,此时的冀州牧韩馥虽是董卓任命,但他是袁氏故吏,比较安全。

最后,冀州富庶,人口众多,而韩馥性格软弱,袁绍可以培植自己的势力。

官渡鏖战篇四:祸起萧墙,再详解袁绍集团的建立及内斗败亡(一)

虽然袁绍逃亡冀州,但他早先在洛阳建立的人脉及声望却起了作用。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议郎何颙等都是名士,也得到董卓的信任,他们便偷偷为袁绍所好话。不仅使董卓宽恕了袁绍,还拜其为勃海太守,封邟乡侯。

渤海郡为冀州第一大郡,汉顺帝时记载有人口过百万,实力甚至超过一些排名靠后的州。董卓此举正中下怀,于是袁绍自号车骑将军,以渤海起兵,建立反董联盟。并得到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胄、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河内太守王匡、山阳太守袁遗、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等人的相应,袁绍被推为盟主。

董卓大怒,诛杀袁隗等留在洛阳的袁氏族人。此事影响深远,即奠定了袁绍北方霸主额地位,但又是左右官渡之战胜负,甚至是袁氏败亡的重要原因。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官渡鏖战篇四:祸起萧墙,再详解袁绍集团的建立及内斗败亡(一)

若说袁隗等人的死,最有利的是谁?不是董卓,却正是袁绍和袁术!

袁氏当时在洛阳共有二十余人,皆是族中精英,除了太傅袁隗外,还有袁逢嫡长子,袁术之兄,时任太仆的袁基。他们一死,首先对于袁术来说,再无竞争者,直接成为了袁氏之主。

而在世人的眼中,正是袁绍起兵反董,袁氏才遭此大祸,对于重孝的汉朝人来说,损失不可不谓重。于是对袁氏的同情,对国家的忠,在为国报恩的思想下,逐渐转变成了对袁绍的忠。

《后汉书·袁绍传》:

是时豪杰既多附绍,且感其家祸,人思为报,州郡蜂起,莫不以袁氏为名。

这使得袁绍的势力快速壮大,吸引了无数的人才加入,如早期荀彧、郭嘉等人的投奔,必然有这种为国报恩的思想在。

官渡鏖战篇四:祸起萧墙,再详解袁绍集团的建立及内斗败亡(一)

此事成为了袁绍一生最大的转折点,袁绍虽然借此顺利成为北方霸主。但也为其势力埋下了许多的不稳定因素,首先袁绍集团内缺少以血缘为纽带的核心团队,因此加剧了不同派系之间的斗争。其次这些因为感情因素而投奔的人才,也会逐渐因理性和现实而离心离德,甚至离去。其所带来的优势,最终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失。

另外袁隗等人的死所带来的好处,最大收益人却不是袁氏的嫡子袁术,而是他一直瞧不起的婢女之子,也逐渐加剧了这对兄弟之间的矛盾。

那之后,袁氏之间是如何决裂的,袁绍如何建立自己的团队,其中又产生了哪些问题,又是如何影响到了官渡之战的胜负的呢?

欢迎大家关注今日头条“潘不安讲究史”,听在下继续细细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