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秋宜艾灸温补,找准穴位才能灸到痛除

 虎晟 2020-04-04

民间有谚语,“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艾火之力,直接作用于经络和穴位,刺激相应脏腑,有疏通经络、驱寒疗疾、强身健体之功效,也是时下各大养生馆、中医院推崇的养生法宝。而秋冬季人体阳气最弱,此时艾灸不仅能防旧疾复发,还是进补的妙方之一。

艾灸属温补,虚寒才对症。
“《本草纲目》云‘艾叶能灸百病'。几乎所有临床常见病、慢性病,都可以用艾灸的方法来治疗。”在全国名中医、重医附二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医师王辉武教授看来,艾灸的运用的确很广泛。
可这些疾病,在西医理论看来,机理各异,艾灸为什么都能起效?王辉武教授解释道,艾叶性味辛温,加之艾灸是用点燃后的灸条烧灼、熏熨皮肤,属于热疗法,故艾灸有驱散寒湿、温经通络、行气活血之效,还可防止人体阳气耗散。不管西医是什么病,只要经过中医辨证,认为病因是寒湿入侵、气血不畅、阳气虚脱引起的,通常都可进行艾灸。
但是,经西医诊断患同一种病的患者,也不是谁都适合艾灸。“要先辨证。比如有些高血压患者表现为眩晕头痛、面红目赤、暴躁易怒,属于肝阳上亢。如果还用艾灸温补,就像火上浇油。”王辉武教授说。
入门:哪里不舒服灸哪里
艾灸不仅可治病,更宜用于保健。王辉武教授表示,平常给自己灸一灸,有助于提升正气,加强防病抗病的能力。自我灸疗,首要问题是:若不懂疾病的辨证,也不识穴位,该灸哪里?坊间流传一种“简单粗暴”的做法:哪里不舒服就灸哪里。这能行吗?
王教授分析道:“这有一定道理,尤其适用下腰酸背痛、颈肩痛等痛症,可以通经活络、驱除疲劳。”从针灸理论的“阿是穴”中,可找到依据。“阿是穴”,是唐代大医孙思邈在临床中发现的。这类穴位没有固定部位,“往往随病而起,病愈即失”。当该部位受到按压时,人们会感特别的酸麻胀痛,“啊…… 是这里”,“阿是穴”由此得名。
进阶:认准穴位去艾灸
可很多疾病没有明显的压痛点。即便是痛症,有时只是“哪里痛就灸哪里”也不奏效,怎么办?王教授对此教大家不妨学学认穴位。
1
日常保健
施灸穴位:足三里穴、关元穴、神阙穴、督脉上的大椎穴、百会穴、腰阳关穴。功效:强身健体,沟通任督二脉,调和阴阳。
快速穴位法

神阙穴:肚脐即为此穴。

腰阳关穴:人体髋骨两侧最上方的部位,叫髂嵴。两髂嵴在背部连线的中点下方的凹陷处,即为本穴。
2
感冒
施灸穴位:大椎穴、风门穴、合谷穴、列缺穴。
适用人群:风寒感冒者。患者表现为全身酸痛、流清涕、痰稀色白、畏寒、没有发热。功效:疏散风寒,祛邪外出。
快速穴位法
大椎穴:低头,在颈部和背部的交界处,有一突起最明显的骨头,此为第七颈椎。该突起骨头下方的凹陷处,即为此穴。

风门穴:以大椎穴为起点,往下数第2个胸椎棘突,再以其下方的凹陷处为中心,左右各取2厘米左右之处,即为此穴。

合谷穴:把拇指的指间横纹扣在另一手的虎口上,拇指下压之处,即为此穴。

列缺穴:两手虎口相交,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食指尖所指之处,即为此穴。
3
失眠
施灸穴位:肾俞穴、关元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
适用人群:气血不足、阳虚有寒的失眠者。患者表现为畏寒、舌苔白、腰膝酸软、易感冒。功效:补肾补气血。在睡觉前艾灸,助眠效果最佳。
快速穴位法

肾俞穴:取一长线,经肚脐在腰腹部环绕一周,长线与脊柱中线交汇处,为第二腰椎棘突,再以其下方的凹陷处为中心,左右各取2指之处,即为此穴。

关元穴:四指并拢置于腹部,食指上边缘紧靠肚脐,小指下边缘与腹中线交汇处,即为此穴。

三阴交穴:同指并拢置于脚踝,小指下边缘紧靠内踝尖,食指上边缘与小腿胫骨内后缘交汇处,即为此穴。

足三里穴:膝盖下方有两个凹陷处,内侧为内膝眼,外侧为外膝眼。四指并拢,食指上边缘紧靠外膝眼,小指下边缘与小腿胫骨前脊交汇处,即为此穴。找穴时,左脚用右手,右脚用左手。
艾灸小贴士
艾灸有禁忌人群吗?
以下四类人,不宜自我艾灸:
1.热证病人。如病人正处于高热、抽搐、炎症发作期的。
2.阴虚有热者。病人多表现为口干口苦、舌红苔黄、潮热盗汗等。
3.糖尿病病人。病人多存在感觉障碍,对外界温度不敏感,容易被艾条烧伤,且烧伤后伤口极难愈合。建议到医院由中医师施灸。
4.孕期女性。尤其在孕早期时,不宜在腹部施灸,否则容易流产。建议到医院由中医师施灸。
艾灸要灸多久?
控制在20~30分钟,时间过长,容易“晕灸”。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