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国学大师到万人唾弃,北大学子轰下台的于丹,背后有何隐情?

 fxiaog 2020-04-04

引言:

封建社会中,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论语》作为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也成为一部经典之作。《论语》当中有很多语句对后人依旧有教育意义,例如在《论语·述而》中曾写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告诫人们一定要做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与此同时,于丹是当代社会一位专门研究《论语》的国学大师,她在电视机中讲述的《论语》曾经受万人追捧,但如今却被北大学子轰下台。从国学大师到万人唾弃,于丹的背后究竟经历过什么,又有何隐情呢?

从国学大师到万人唾弃,北大学子轰下台的于丹,背后有何隐情?

于丹

所谓的国学大师,是指不仅在文学上有造诣,人品和道德也十分卓越,这类的人被称之为“大师”。

从国学大师到万人唾弃,北大学子轰下台的于丹,背后有何隐情?

钱钟书

我们常说的国学大师有钱钟书、章太炎等人。人们之所以追捧国学大师,源于在19世纪末中西文化受到碰撞时,很多人崇洋媚外,放弃传统文化,但依旧有一些保护国学的人们,他们据理力争,重视本土文化,并且追力求保护国学,这类大师们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中立下汗马功劳,是人们追捧的对象。


从国学大师到万人唾弃,背后有何隐情?

现代社会中,也有很多人忽略了国学,于丹则是在《百家讲坛》中凭借着对于国学的深刻认知而走红,被称为“国学大师”。于丹从小生活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当中,从小就深就深读《论语》,在父亲的教导之下,于丹更对《论语》有独到的见解,此后她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继续研究国学。

从国学大师到万人唾弃,北大学子轰下台的于丹,背后有何隐情?

于丹

毕业之后,于丹在北京师范大学担任副教授、系主任等职位,可谓是前途一片光明。直到2006年,于丹开始将传统的中华文明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并且来到《百家讲坛》中,为大家解读《论语》和《庄子》。在其他影节目当中,于丹还大谈对于《论语》的感悟和传统文化的理解,从此以后于丹便被人们追捧为“国学大师”。

2007年,于丹更是成为“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排名第二的人物,这些都代表着于丹受欢迎程度。在2012年,于丹的发展之路却遇到瓶颈,于丹在北大讲话的时候更是被学子给赶下台。曾经的国学大师为何受到这样的待遇呢?原来是因为于丹自身的虚荣心以及她的心态不断发生变化。

从国学大师到万人唾弃,北大学子轰下台的于丹,背后有何隐情?

于丹

首先,在成名之后于丹并没有继续专心研读《论语》等传统文化,而是着重追名逐利。有学者曾经直指:于丹是一个被经济被市场耽误了的知识分子。从中可以发现,于丹早已就忘记自己学习传统文化的初衷,反而在市场经济中迷失了自己。更有在听完她讲课的学生反馈,听完于丹的讲话之后,感觉满满的鸡汤味,对生活没有任何实际帮助。可见此时的于丹已不再潜心研究传统文化,而是注重在这个舞台上表现自我。

从国学大师到万人唾弃,北大学子轰下台的于丹,背后有何隐情?

于丹

其次,还有人认为于丹也爱慕虚荣,在2012年那次北京大学演讲过程中,北大曾经邀请很多年迈的老艺术家观看昆曲演出。当演出结束后,身穿短裙、高跟鞋的于丹上台讲话,这种打扮让人觉得与教授不相符。此后于丹还表示她在代表大家讲话,这种打扮不像是一个艺术家,更没有资格代表艺术家,于丹就这样被人赶下台。

君子不为名利,浮躁社会中依旧坚守初心

曾经于丹确实因为对《论语》的独到见解给我们带来很多知识,她也曾是知识分子和一代代学子们崇拜的对象。但当成名之后,于丹就忘记自己读书的初心,也忘记自己学者的身份,反而更像在娱乐圈中的明星。于丹的这些变化,无疑让她以没有资格与文学相提并论,更没有资格站在北大这种神圣的舞台上讲话。

从国学大师到万人唾弃,北大学子轰下台的于丹,背后有何隐情?

于丹

在浮躁的社会中,一个人很容易因为举动和言论出名,但真正有品格正有理想的人,却懂得如何不在浮躁社会中迷失自己。《论语》曾经写道: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会跟有仁德之心的人做邻居,小人则会到一些有利可图的地方发展。

对于一个国学大师来说,一定要守住自己内心高洁的品格,不与外界同流合污,做个正人君子。在名利世界中一旦迷失自己,也就不配再称之为“大师”。在《论语》中有很多对于君子的描述,不知为何于丹却没有从中吸取教训?

参考资料:

《论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