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廣富林文化遺址公園(上)

 二氧化硅2012 2020-04-04

廣富林,原稱皇甫林、廣福林,位於松江城西北6公里,辰山塘東岸。廣富林地區地處上海市松江大學城,古代屬於華亭谷範疇,孕育了燦爛的廣富林古文化,是上古時期東吳東部文化、政治、經濟和交通中心。


21世紀初,松江廣富林遺址原始文化考古的新發現轟動了考古界。一是基本探明瞭該遺址原始社會時期古文化主要有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廣富林文化等類型。其中,廣富林文化的發現增補了上海古文化文明的組成系列,為環太湖地區增添了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二是發現了從黃河流域來此居住的移民,這是考古中發現的上海地區首支移民,這對於主體為移民的上海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三是初步發現這裡在周代已有城鎮聚落,這為研究上海城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材料。四是發現了別具特點的乾欄式建築和地面式建築兩種類型的原始社會房址。據專家預測,對九峰原始文化的考古發掘,至今只能算是冰山一角,隨著考古的深入,這裡可能會發現更為豐富的文化寶藏,該遺址的地下可能隱藏著一部中國史前文明史。


廣富林文化的發現使上海的考古文化形成了「四加一」結構,在此之前,上海考古已經發現距今7000年的馬家浜文化、距今約5000年的崧澤文化、距今約4500年的良渚文化和距今約3800年的馬橋文化。在良渚文化與馬橋文化之間的廣富林文化的出現,為環太湖地區增添了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一類的文化遺址。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松江校區


沿著龍源路朝南走100多米,遠遠就望見了廣富林遺址竪在路邊的20根華表柱子,以及樓閣寺塔、遠處的松江大學城的景色。

這左右各十根紅色的立在路邊廣富林人工湖前的華表,與天安門前的吼柱龍盤華表,外在形式不同,而是採用卯榫結構拱鬥形的模式。凸出強調了我國古代建築木工工匠的高超的建築藝術特色。


陳子龍紀念館


陳子龍(1608—1647),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市松江區)人,崇禎十年中進士,初任紹興推官,因功擢兵科給事中。明亡後,陳子龍繼續堅持抗清,後被捕。押往南京的途中,投身古浦塘,被激流捲走,英勇就義,年僅40歲。陳子龍是明代文壇重要的作家,也是明末詩詞文多領域的領袖人物,具有多方面的文學成就,詩、詞、散文、駢文都卓然自成一家。陳子龍生平著作甚豐,所編卷帙浩瀚。



廣富林路申源橋



富林橋



廣富林 上海歷史文化之根


「十年上海看浦東,百年上海看浦西,千年上海看松江。」 松江是上海的歷史文化發祥地。作為「上海之根」,松江歷史文化以其深厚底蘊而獨顯魅力。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松江的原住民在今天的廣富林一帶繁衍生息,漁獵耕作。至4000年前,來自黃河流域的王油坊先民遷居到廣富林,與當地原住民一起創造了南北文明相互交融的「廣富林文化」,上海的根系由此繁密起來。


廣富林遺址在松江新城區的方松街道,北面離佘山約4公里,具體位置在廣富林路以北、銀河路以南、沈涇塘以東、油敦港以西,廣富林村及北部一帶。廣富林遺址遺存中具有三種不同的古文化現象,廣富林文化、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1977年12月,廣富林古文化遺址被公佈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地點。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富林文化遺址富林門



富林印記


松江地區的史志上,最早的一本《雲間志》編成於南宋紹熙年間(1190~1194),沒有提到廣富林這個地名,只提到集賢鄉。到了元代,史料上出現了廣富林的名稱,見於元·楊維楨《乾山志》(乾山!即天馬山)。明代正德年間顧清編的《松江府志》在《卷之九·鄉保》記載華亭縣下轄的集賢鄉管轄38-40三個保;在《卷之九·鎮市》中,記載「廣富林市,在38保」,說明正德時,廣富林已是「市」。到了清代,廣富林已成鎮。《(嘉慶)松江府志·卷二·疆域志·鎮市》記載「廣富林,在38保,一名皇甫林」。進入民國,廣富林屬青浦縣陳廣辰區即陳坊橋鎮、廣富林鎮和辰山鎮。現屬松江區廣富林街道。



華東政法大學松江校區


坐公交松江24路在華東政法大學站下車,政法大學對面就是廣富林遺址公園朱雀門。



松江旅遊導覽示意圖



廣富林文化遺址——朱雀門



廣富林路3260弄


朱雀門為廣富林文化遺址的正南門,依據中國古代「四象」學說中「朱雀」代表南方而得名,同時向北與北端的骨針廣場形成中軸。朱雀門及二側建築的設計呈門樓殘垣風貌,主要是展現廣富林古鎮的歷史滄桑,代表著曾被冠為「雲間北道第一鎮」的歷史輝煌。



廣富林文化遺址導覽圖


大约在七千年前,长江中的泥沙在太湖东面的三角海口,不断沉积,形成星罗棋布的沙洲、泖湖、河口。在海水的推擠下,形成由近海泥沙和貝殼殘骸堆積構成的岡身。岡身以西是鑲嵌在三個泖湖中的天目山余脈,天馬山、佘山等十二座山丘,古人統稱九峰,岡身以東則依然是大海,這也是古代松江最早的海岸線。


考古發現,上海新石器時期的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廣富林文化和馬橋文化,都分布在岡身以西古代松江境內的九峰周邊。六千年前,福泉山、崧澤和廣富林一帶,已有先民活動。


大約四千年前,或是氣候變化造成災害,或是因部族動蕩,一批來自黃河流域的部族,一路向東跋涉,輾轉來到了佘山南面,一塊三面臨水的高爽之地——廣富林,停留下來,與原住民融合,繁衍生息。


大量出土文物顯示,廣富林文化具有鮮明的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融合的文化特徵。以黃河流域王油坊類型為主的龍山文化因素,對它產生了深刻影響,浙南閩北地區的新石器文化,也烙有明顯痕跡。在廣富林地區以東湯廟村遺址,發現的五千年前的古石犁,是全國迄今出土最久的兩件古犁之一,證明瞭這裡已由耜耕進入了先進的犁耕生產。另一件重要器物——甗,它實際上是一套蒸鍋,兼具灶和鍋的雙重功能。可以推斷,先民們的飲食結構已經徹底改變,這裡發現的乾欄式建築,說明當時的先民已擁有抗避水患的造屋技術。


廣富林遺址在周漢時期分布更大,一百八十三口周代水井和筒瓦等大型宮殿建材,精美的青銅禮器和玉琮,以及占卜祭祀場所,顯示出吳國上層貴族已在廣富林分封和定居,並存在官署性質建築,特別是規模很大的湖邊生活垃圾堆放地,證明當時已呈現出大型聚落和城邑特徵。而在小崑山以西發現的秦始皇時期所築馳道,也能佐證廣富林地區在東吳東部的重要地位。考古證明,廣富林文化從新石器時期到宋元明清的脈絡從未中斷,由此推斷,松江文明的脈搏和上海移民文化融合的城市基因,早在上古時期的廣富林已經形成。



一條連貫於古今的時空隧道;一所補給涵養的文化驛站;一座上海文化事業的新地標;探究海派文化之旅;追尋上海歷史之根;品味自然生態之美;享受休閒旅遊之樂。



金鐘台


朱雀門內的中央的鐘樓,稱作是金鐘台。相傳,廣富林市河中,藏有一座金鐘。有一天,一家父母雙亡的三兄弟打漁時,發現了水下的這口金鐘。為了把它打撈起來,三兄弟決定,老大打漁養家糊口,老二去學打鐵,鍛造鐵鍊老三去佘山砍柴用作燒火煉鐵。兄弟三人辛勞三年,終於打成一條百丈長的鐵鍊條。眼看金鐘即將出水,兄弟三人卻因爭功而忘了用勁,金鐘剎那間又落入河底,從此無影無蹤。如今修建的金鐘台,是作為廣富林文化遺址的展示空和景觀功能。金鐘代表的是廣富林的歷史回響,也勉勵著人們面對各種慾望時要時刻鰵鐘長鳴。



廣富林文化是介於良渚文化與馬橋文化之間的一種新文化,距今4000年,在公元前2500年至前1900年之間。錢山漾遺址的廣富林文化晚期地層,是直接疊壓在馬橋文化層之下。把廣富林、錢山漾遺址的地層關係結合起來,是一個清楚並連續的年代脈絡:良渚文化→廣富林文化早期(錢山漾第一階段)→廣富林文化晚期(錢山漾第二階段)→馬橋文化。廣富林文化的發現,解決了過去對於良渚和馬橋文化之間年代缺失的疑惑,填補了環太湖地區新石器末期的文化譜系。



廣富林文化的地域範圍以上海市原松江縣佘山鎮廣富林村為核心,西至太湖西岸的江蘇宜興(駱駝墩遺址),北與江蘇興化南蕩及王油坊連接,南至浙江餘杭、蕭山一帶(以浙江湖州錢山漾遺址最為典型)。



遊客服務中心


王油坊遺址於上世紀30年代發現,時稱河南龍山文化,年代為新石器後期,處於豫、魯、皖交界。研究表明,4000年前,豫魯皖地區王油坊類型所代表的部族因社會劇烈動蕩,黃河、淮河洪災泛濫,被迫離開家園。他們長途遷徙,成為長江流域的中原移民。其中有一族來到了佘山腳下的廣富林地區。這個地區不但接納了河南王油坊類型所代表的部族先民,而且迅速融合,從而使廣富林文化具有黃河流域移民帶來的中原文化的顯著特徵。良渚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互滲透,水乳交融,成就了上海自古就是移民城市的光輝篇章。



父系社會


古老的廣富林聚落,具有父系氏族公社的社會特徵。白天,男人從事繁重的農業生產勞動,女人從事家務和家禽養殖等相對輕便的生產勞作。女人以動植物纖維為原料捻成線,用紡輪等工具紡織,再用骨針縫綴遮體禦寒的衣裳。晚上,家人吃飯時,男子多有飲用米酒的習慣。人們因沒有燈火照明,習慣於早睡早起。妻子從夫而居,過著一夫一妻的家庭生活。妻子生產後,孩子的世系從父計算,財產也由父系繼承。總之,父親是一家之主,這種社會形態,稱為「父系家長制」。



墓葬風俗


當時已經形成了一些民間風俗,如厚葬風俗。廣富林古墓中發掘的隨葬品有上百件之多,包括石器生產工具、陶器生活用品和禮器、獨具文化象徵意義的動物類骨骼等等。



同時,用豬頭骨或下顎骨隨葬,是表示死者生前財產頗豐,窮人死後則沒有陪葬品。從隨葬品數量與質量以及墓葬規模等級差別較大的現象來看,尊卑貴賤的區分已十分明顯。



農業經濟


隨著犁耕和牛耕的廣泛運用,農業生產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和發展,人口也越來越稠密。從遺址情況來看,廣富林地區已經不是一般的村莊,出現了龐大的建築群,有墓葬區、居住區、耕作區、市井區幾個分區,逐漸形成了規模相當的廣富林古鎮。中原文化的影響使聚落在自然條件優越的情況下注重社會開發,從而使廣富林地區相對富饒,並成為松江最早的歷史古鎮。



院墅酒店



御舫



辰山塘



官塘橋、御賜橋


古代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皇帝御舟所經水道,都被視為官道,不經朝廷同意,不得隨便在上建橋:一是忌橋上的平民百姓因御舟過橋,似有站在皇帝頭頂之嫌;二是擔心因橋跨太低而影響下次御舟過橋。康熙皇帝御舟二次途徑沈涇塘,所以沈涇塘之前稱為官塘,在上建的橋都曾奏請朝廷同意,是否皇帝賜名,已不得而知。目前廣富林文化遺址連接郊野公園的官塘橋和御賜橋,是根據當地老人祖輩傳述而得名。



曠世盛典康熙南巡


清朝康熙四十四年(1705)和四十六年(1707),康熙皇帝兩次巡視松江,對松江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印象深刻,親眼看到遭受戰亂破壞後重建的松江城市景象和人文風情,康熙發出了「此地安在」的感慨。巡視過程中,除了檢閱江南提督標下官兵的騎射訓練,參觀董其昌祠堂並題詞褒揚,蒞臨王氏名宦府第溫言慰問,康熙還多次題寫匾額和楹聯贈送寺廟和官員,在松江古代史上寫下了重要的一頁。



源遠流長富林文化


廣富林文化是上海地區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與龍山文化交匯的產物,是江南良渚文化時期先民的主要定居點之一,也是迄今為止上海地區發現的最早的漢代城鎮遺址之一。廣富林曾稱海浦莊、皇甫林,歷史遺存極為豐富,出土的器物奠定了其在上海新石器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明清時期,廣富林人文炳蔚,經濟繁榮,是臨近松江府城的重鎮,廣富林民間傳說內容豐富流傳廣泛,具有一定的歷史和文學價值。



農耕發達鄉鎮景象


明清時期松江農耕文化達到了當時的最高水平。不僅松江的稻米種植成為當時的技術標桿,棉紡織業引領了明代後期至清代前期的潮流,而且松江捕魚業、養殖業和其他經濟類作物種植方面也為周邊發達地區一樣顯示了強大的技術優勢。民以食為天,松江人民把農業作為根本,一切立足於農業,世家大族也多以耕讀作為家訓。優質水稻和棉紡織製造業堪稱農耕時代松江人民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



繁華富庶松江府城


唐代天寶十年設立華亭縣,元初改設松江府,至清代嘉慶十年最終形成一府轄七縣一廳的格局,直至清末,明清是松江經濟和文化最興盛時期,棉紡織業高度發達,城市商業空前繁榮,科舉仕進的人數與蘇州、錢塘等江南發達地區相媲美。明清時期松江府城東西主幹道達十里之長,尤其是谷陽門外至倉城,沿街店肆櫛比,車馬福輳,甲第林立,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江南名城。



大巴停車場



官塘橋



西園



西柵街廣富林路3260弄16號


西園(曹家花園)


廣富林文化遺址西南側,御賜橋北,有一座典型的江南私家園林,古稱西園,其主人為廣富林曹琛氏族。曹琛為明成化年間「刑部主事」,其二個兒子曹時和、曹時中先後都取進士。曹氏的後輩曹時信、曹完、曹憲、曹儔等相繼取科第「舉人」。松江人都把曹家居宅稱為「林桂里」,而曹氏的私家花園——西園,更是聲名遠揚。江南巡撫沈周專門為西園寫下了「為園多半是游嬉,傍宅西偏事事宜。鱒尾趑花溪宛轉,鶯聲隔葉樹參差。地循五畝橫分畛,路繞三義曲作籬。滿面夕陽人已醉,還歌飛蓋舊游詩。」的詩歌美文。重修的西園是根據當地老人祖輩傳述而建的一部分。



皇亭磯、皇亭閣


在廣富林文化遺址西側,沈涇塘邊上,有一個叫皇亭磯的碼頭和一組清式建築。為什麼會呈現這樣的風貌?相傳,康煕皇帝第一次到松江途徑廣富林時,岀現沈涇塘兩岸萬民迎拜的場景。面對民眾隨舟擁道、歡聲洋溢的熱情,康熙十分感動,當即下旨御舟泊岸,所泊之地,後稱皇亭磯。停泊之際,康熙要求松江官員告諭百姓,不要因為迎候他的到來而踏壞田禾,否則他會於心不安。後人為紀念康熙二次駕臨松江和途徑廣富林,修建了一組清式皇族建築和牌坊,後均毀於戰火。現在的建築,是根據當地老人祖輩傳述而建。



沈徑塘



書香樓



廟會街


城隍廟前沿著皇亭閣的小路,叫廟會街。古時,每年城隍巡街,都從這條街出發,各種小吃果攤也都集中於此。廣富林古鎮的廟會,一般要有三天排場。第一天,各路香客以及過房給城隍的善男信女們,派代表為城隍像除塵洗臉整容。第二天,由小青班打頭,扛著「回避」「肅靜」硬牌的壯男,走在街的兩側,其後是八個彪形大漢,抬著城隍老爺像,開始巡街。經景山橋到集賢橋後折回。第三天是廣富林毎家毎戶招待四方來的人客,廟會街也會打掃、清場乾淨。



廣富林城隍廟


城隍廟的山門為三個石碶的拱門,跨進山門就意味著跳出「三界」進入神仙洞府。「除凶」、「剪惡」四個字。(這兩個詞語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抬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教導我們要有正念、正行。)


城隍廟供奉的是三位城隍。一位是我們松江府的城隍神——李待問;另一位是富林城隍,相傳元初,廣富林突發霍亂瘟疫,有老中醫陳金生,辭官還鄉的王家昌,傾其家產,為民治病救人,祛病消災;還有一位是婁縣城隍,李復興。城隍廟還供奉月老。


城隍廟簡介


城隍,有的地方又稱城隍爺,產生於古代祭祀而經道教流行的地方守護神,是漢族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他是冥界的地方官,職權相當於陽界的市長,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關並隨城市的發展而發展。城隍主管生人亡靈、獎善罰惡、生死禍福和增進幸福利益。


城隍廟平面圖



照壁



客堂



何磊書「月老祠」


願天下有情人終成了眷屬

道前生注定事莫錯過姻緣



月老神像



縣城隍殿


諸惡不忍作

萬善必樂為



縣城隍神像



高允浩書「富林殿」


古廟雄風留萬代

富林聲譽傳千秋



戲薹



府城隍殿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華亭升縣為府,將華亭縣城隍廟改為府城隍廟,立神位於間。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廟東南興聖教寺廢址上新建松江府城隍廟。明末,松江城被清軍攻破,守東門的中書捨人李待問被俘,勸降不屈,慷慨就義前,猶告清將不可殘殺民眾。松江人民懷念他,尊為松江府城隍。抗戰爆發後,府城隍廟被日軍炸毀,僅剩明代磚雕照壁。2015年重塑李待問府城隍像,供奉於廣富林城隍廟大殿。



何磊書「府城隍殿」


花言巧語難哄我

銅心鐵膽放過誰



靈間張斌書「正大光明」



為惡必滅為惡不滅祖宗有餘德德盡則滅

為善必昌為善不昌祖宗有餘殃殃盡則昌



為善最樂



法堂



大道入玄



寢宮



齋堂



淨手間

善男子 善女子



道教教義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廣富林文化遺址公園(中)

 廣富林文化遺址公園(下)


資料來源:上海市廣富林文化遺址公園 互聯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