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舰视觉】马街永远的牵挂......

 如歌行板11 2020-04-04

马街

永远的牵挂......

本人从2005年起开始接触马街书会,断断续续14年,几乎每年必去。从第一次去拍马街书会,便被她的魔力深深的吸引和极大的震撼,直到后来的喜欢和无理由的牵挂。我曾在文章里写过:“以地为台道尽古今中外千年事,把天作幕唱完天南地北大奇观......看不够的马街、听不尽的乡音、忘不掉的乡愁......”以此来表达我对这些民间艺人的崇高敬意和尊崇之情。

2006年

马街,位于河南西南部,伏牛山东麓,西依大山东临平原,隶属河南平顶山市宝丰县杨庄镇,离城7.5公里。这里原名马渡店,后又称过马渡街,历史上也是一个'商贾云集,物产集散'的繁盛之地。

2019年

宝丰马街书会又称'十三马街书会',是全国曲艺行当的交易盛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一到正月十三为书会的会期,正月十三为书会正日。书会设在宝丰县城南7公里处杨庄镇马街村北应河岸边。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全国数千名曲艺艺人负鼓携琴,汇聚于此,说书亮艺,在火神庙旁举行祭拜师祖和收徒拜师仪式。艺人们以天作幕,以地为台,以曲会友,亮书、卖书。河南坠子、道情、曲子、琴书、京韵大鼓、山东琴书、凤阳花鼓、上海平话、徐州琴书、三弦书等40多种曲艺曲种和上千部传统及现代曲目在这里集中展现,规模宏大,形成了全国民间艺术的奇伟景观,这里成为全国各地说唱艺人的“朝拜圣地”。

马街书会和山东惠民的胡集书会并列为中国北方最大的两个书会。由于马街书会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魅力和浓厚的汉文化底蕴,且书会绵延了700多年而不衰,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一大奇观。同时,也被誉为'中国十大民俗'之一。宝丰县也因此被国家命名为'曲艺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6年5月20日,马街书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马街十三会'历史悠久。对于马街书会,马街广严寺及火神庙的碑文有记:“元朝延佑年间,马街书会初具规模,每年约有千名艺人前来说书,清代同治年间尤为兴盛。曾在南阳府做过儒学教谕、告老回乡当上书会会首的文人司士选,在同治二年(1863年)算过一次到会的说书艺人人数。他让这一年赶会的艺人到火神庙里进香钱,香案前放一口大斗,每人只许进一文,下来一数两串七。也就是说,那年到会的艺人有2700人。”

马街书会源远流长,论起它的起因也是众说不一。有一说是春秋时,应国大夫张舒喜欢弹唱,技艺超群。晚年定居马街,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张公在一年的正月十三离世,友人为纪念他,便于每年的这天聚集马街,以曲怀友,就这样延续了下来。

还有一说是东汉前,王莽撵刘秀至马街村东的应河岸边,是日正月十三,正在火神庙祭祀的乡民艺人纷纷相助汉军竞渡,阻击莽军追兵。刘秀当了皇帝后,降旨免去马街一带三年皇粮,钦赐'三皇社'御牌一面,后来这里的人便以救驾之日为会期,年年起会,感谢皇恩。至今当地仍有'光武封、书会兴'的说法。

再有就是宋代末,马街有一位在南阳府当录事的朱秀才,常爱写些曲艺段子给人们演唱,结交了很多朋友。后来他告老还乡,在一年的正月病逝,各路艺人于十三这天赶到马街,摆起书摊,弹唱他写的唱段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形成了今天的书会。

最后一说,是早年间,马街有一位叫马德平的老艺人,桃李满天下,每年正月十三,弟子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为其献艺祝寿。这样年复一年,渐渐成了传统。

尽管书会的起因版本众多,但艺人们代代相传,来马街说书的确实越来越多,而且自元以来竟从无间断过......

2005

2006

2009

2011

2013

2015

2019

2019年的农历正月十二,再次如约向宝丰进发。途径郏县,在老朋友的热情安排引领下,参观了文庙和三郎庙回族村,吃了正宗的饸饹面,品尝了广阔天地酒厂的陈年秘酿。傍晚时分,来到宝丰,县里早已做好安排,在县领导的帮助下,顺利地完成了马街书会的拍摄。相机里收获满满,CF、SD卡载满而归。临别时,应允县领导,回来后整一期马街书会的专辑,与大家一起交流、相互促进......

以下图片在郏县文庙和三郎庙(三郎庙的“郎字应为“毛”字出头,因字库里没有这个字,所以用“郎字替代拍摄。在特别感谢郏县我多年的老朋友王荣昌宁建鹏的热情款待和周到安排


阿舰摄影

用镜头诉说光阴故事

用影像留存美好瞬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