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月离于毕俾滂沱 月离于箕风扬沙

 zqbxi 2020-04-04

      《诗经·小雅》中说:“月离于毕,俾滂沱兮。”《史记》中记载了孔子曾利 用这个说法预报下雨的典故。按照通常的理解来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月亮靠近毕宿的时候,就会下大雨,但是这种解释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因为毕宿位于黄道附近,而月亮每个月都会沿黄道附近运动一周,也就是说每个月都会经过毕宿一次,但显然大雨不会每个月都在特定时间降下。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有学者认为,可将“月离于毕”的“月”理解为满月。这样,一年当中满月正好位于毕宿附近,只有在特定的时期才会出现。《诗经》中作品出现的年代,大约 是在周朝至春秋中期,即公元前900—前500年的时候,当满月位于毕宿内,正是夏历九月上旬,节气为“寒露”,据记载古代这个季节的中原地方应为旱季,而非雨季。

  

  

       看来把“月”理解为满月,而把“离”解释为“附着”、“靠近”也存在一 定的问题。其实古巴比伦人和古埃及人也把毕宿对应的星座与雨季联系起来:古巴比伦 人认为毕宿对应的是“天牛”,为降雨之星;而古埃及人则总结出,每当毕宿和太阳同时升起时,雨季就开始了。

       从这里可以得到启发:“离”字是否可以理解成 “失去”或“消失”。这样“月离于毕”可解释为“当月亮在毕宿消失时”,即月亮逐渐靠近太阳,由满月变成一弯残月,即将成为“朔月”,从地面上看不到而 “消失”的时候,也就是在阴历的二十八前后,月亮位于毕宿。

       经过计算机模拟距今3000年前的此种情况,对应为农历四月下旬,即“小满”节气。而我国民间谚语有:“小满大满江河满”,说明这一时期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这与“滂 沱”正好相合。根据这个思路,再来看《春秋纬》中“月离于箕风扬沙”的说法。该书可能为 公元5年的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前后写成,作为纬学著作,它是汉代人对春秋时期《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经书的谶纬附经,其中一部分与星占有关。

       通过模拟春秋时代前后的天象,发现在满月位于箕宿时,是农历的五月,芒种 前后,此时正是麦子收割的季节,何来风沙?而如果把“月离于箕风扬沙”理解为“残月即将离开箕宿”,那么对应的时间应在冬至节气。此时一年中白昼最短,也是最冷的时候,强大的北方冷空气时常夹带着沙土袭来,正是“风扬沙”的景象。


      由此看来,关于“月离于毕俾滂沱,月离于箕风扬沙”的含义,不妨理解为: 当一弯残月位于毕宿时可能会有大雨,而当残月位于箕宿则可能会遇到大风天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