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5、讲故宫,不可不知的10个要点!

 RAO9588 2020-04-04
故宫的北斗七星
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长753米,四面是10米高的城墙护围。墙外16米之外有一条50多米宽的护城河相绕。若要从城外进入故宫,要经过正阳门、大明门(在今人民英雄纪念碑处)、天安门、端门、午门,进入皇帝的正寝乾清宫还要经过太和门、乾清门七道门户,这七道门户象征着天上的北斗七星,也是所谓故宫的北斗七星。

珍宝馆的文物
到故宫参观,大多数游人不会放弃参观珍宝馆的。珍宝馆陈设着皇帝和后妃们豪华奢侈的生活用品。珍宝馆具体展出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是典章制度类:典章制度是封建社会时期,由国家制定行使权力的制度和规范。展出有皇帝的金印、皇后的金册,中和韶乐乐器金编钟、碧玉特磬,皇帝仪仗金八件中的金提炉、金香筒、金甪端等,它们是皇帝至高无上权力的体现。

第二部分是冠服佩饰类:清代帝后服饰分礼服、吉服、常服、行服和雨服五种,其中展出的有帝后穿的朝服及佩戴的朝珠,装饰多为珍贵的东珠、翡翠珠、珊瑚珠串成;后妃穿朝服时戴的朝冠,上饰黄金及珍宝石点缀得凤凰;后妃穿的常服、礼服时戴的珠翠钿子、头花等,都是用珠宝制成的。

第三部分是宗教祭祀类:从周代开始,历代封建帝王都将祭祀神佛作为制度。展出有以黄金镶嵌珍珠宝石的大金塔、七珍八宝以及向神佛献酒、献食的金执壶、金耳杯、金盘、金大碗等。

第四部分是盔甲武备类:展出有皇帝御用马鞍、弓箭、刀剑和八旗盔甲等,是清宫武备中珍贵的一部分。

第五部分是生活用具类:清代帝后日常起居当然不是寻常百姓家所能比的,有种种礼仪和制度,其生活用具包括食具、饮具及宫室内陈设和日常用品,也是以质地名贵的材料制成。展出的如意就有金制、玉制、翠制、竹制等多种质地,室内陈设品玉石仙台,是用多种奇珍异宝 ——玉、翠、玛瑙、水晶、珊瑚、孔雀石等珍贵材料制作,帝后日常使用的餐具、饮具、非金即银,或是玉、翠、水晶、玛瑙等名贵质地。
故宫修建所用的石材
据记载,所用木材均从四川、贵州、广西、湖南和云南等省的大山里采伐而来。据称大树砍倒后,要等雨水路季,利用山洪将其从山上冲下来,然后再经江河水路运到北京。石料大都是从北京附近的房山、盘山等地采集而来。

故宫的红墙黄瓦以及少数建筑的黑瓦和绿瓦
从唐朝起,黄色就成了代表皇家色彩,其他人不得在服饰和建筑上使用。而红色寓意美满、吉祥、富贵,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故宫建筑基本色调采用红黄两种颜色。明、清两代更明确规定:只有皇宫、皇陵或皇帝下令修建的坛庙等建筑,才能使用黄色琉璃瓦为顶。但在故宫也有少数建筑物采用了黑瓦和绿瓦。这是因为这些建筑物不是皇帝居住,也有的是因为封建迷信。如东华门内的“南三所”,是清代皇子所居住的地方,按规定,清代亲王、郡王等高级贵族住宅只能用绿瓦。又如,文渊阁是黑瓦,乃含有以水克火的迷信观念在内。

故宫屋顶上的黄瓦会不会突然掉下来
故宫里大型宫殿20多米高,掉下个瓦片落脑袋上可不是小事。那小命最值钱的莫过于皇上,难道他不担心吗?宫殿屋顶盖的黄瓦都是琉璃瓦,琉璃瓦实际上是沾有釉料烧成的陶器,各色釉琉璃瓦既能使屋顶显的光洁美丽,而且还可防雨水,增加耐久度。屋顶琉璃瓦基本上是由向上凸起的筒瓦和向下凹的板瓦组成的,板瓦凹面向上,顺着屋顶的坡摆放上去,上一块压着下一块的十分之七,摆成一道沟,沟与沟并列着,这样雨水就可顺沟流下,沟的最下一块板瓦叫滴水,它是伸到屋檐外,这样雨水滑落时不至于浸到屋檐下的木料。在瓦与瓦之间,瓦与屋顶之间抹上瓦泥,瓦泥是焦渣与白灰的混合物,干燥凝固后异常坚硬,基本不会渗水和脱落。为了更安全些,都会在最下边一排的筒瓦上面钉上铁钉固定住,但铁钉裸露时间长了也会生锈断掉,于是又给它扣上个“帽子”,帽子也是黄釉琉璃制成的,里面抹有灰泥,干燥后就会与钉子固定在一起,能避免铁钉受潮生锈。所以我们看所有大殿屋檐最边上的一排琉璃瓦上都会有一个小的琉璃凸起,那就是瓦顶帽。所以只要保证正常维护是不会有安全隐患的。交泰殿两边有一排排低矮的小房,可以近距离观察琉璃瓦构件的奥妙。

故宫的最牛排水系统
7月份,北京等地遭遇“7·20”特大暴雨后,媒体争相传播一组故宫雨景照片,展示了难得的“千龙出水”场景。面对超强暴雨,故宫几乎没有明显积水。这一奇观不能不说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项伟大创举。

隆宗门上的箭镞
隆宗门在紫禁城保和殿后乾清门前广场的西边,和位于东边的景运门一样,是进入内廷的第一道禁门。就是这戒备森严的地方,参观故宫的细心游客不免会发现隆宗门上有两个箭镞。一个在西北角飞檐的龙椽上,一个在第五个椽的底下。这敢这么大胆留下?有传言说是李自成,其真实情况,是反对清王朝农民起义军天理教领袖林清、李文成。清代嘉庆十八年九月,农民起义军密谋攻打紫禁城,在激烈战斗中,把箭镞射到了隆宗门上。虽然这次农民起义失败而终,李文成兵败身死,林清被俘后处以极刑,但起义军能攻进紫禁城,确实给清王朝以沉重的打击。当时嘉庆皇帝没在宫中,而在避暑山庄,为了不忘记这一奇耻大辱,箭镞就保留至此。

故宫石栏杆上的圆洞
故宫的宫殿楼阁多,栏杆也多,若稍微细心可能会发现,在太和门两侧的协和门与义和门的石栏杆,以及其他一些宫殿门前的石栏杆上,望柱顶部,构造比较奇特。这些奇特栏杆柱顶花头上,凿有一个圆洞。石柱沿着圆洞向下凿空,里面设有连珠石球。若不了解历史,估计会认为风雨浸蚀,使石质的栏杆受到损坏,因此出现圆洞。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些石柱上的圆洞,是在清代顺治年间开凿的,是为故宫安全而凿,属于宫廷的警号之一。守卫和巡视官兵在遇到可能危及皇帝安全等紧急情况时,会以特制的铜喇叭插入圆洞,用力吹,这样石柱就会发出海螺一样的鸣响,声音传遍宫廷内外。

御花园的花石子路
御花园以其精巧的亭台楼阁和罕见的奇石异木吸引着游客,而脚下的花石子路更是以其精美丰富、碾转相连的图案,成为园中一景。御花园石子路上图案虽美,但没有必要刻意为之。一是参观时间宝贵,二是别累及脖颈、腰背。不妨权当顺路参观或有闲暇时博得一乐。给大家提供几处经典所在:第一处:养性斋前东西向的小径上是“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组图”,由“屯土山关公约三事,关云长挂印封金,斩蔡阳兄弟释疑”等三国演义中的章回构成,简单朴拙的图案,却鲜明演绎着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第二处:御花园西井亭北面的“悍妇图”;第三处:御花园千秋亭东侧有一组“小火车和火车站”。

故宫的半间房
故宫建筑宏伟,举世闻名,但其殿堂楼阁却不是一个整数,而是9999间半。估计,很多游客心里有疑问,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封建社会,皇帝是至高无上的。除皇帝外,任何人和事,都要避讳“万”字,否则后果很严重。所以在建筑故宫时,为避免超过或者达到一万间,便少建半间。

那么,半间房到底在哪里呢?我们游览故宫时,从景运门外的箭亭向南望去,会看到一座两层楼的绿色琉璃瓦建筑。这里原是清代存放著名的《四库全书》的文渊阁。在文渊阁楼上的两端,两柱之间不像其他建筑那样有一丈多的间隔,而是只有五尺左右,这便是故宫的那半间房,恐怕不费一番精力是难以找到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