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永乐顺天府志》读识畿南古邑东安县

 芸斋窗下 2020-04-04


古槐蜂

为学识北京悠久历史文化,若干年前将北京旧志彙刊中点校的[永乐][万历][康熙]三部《顺天府志》购藏陋室,另有06年前购买北京古籍点校版《光绪顺天府志》。但潜心研读涉及汉置安次县者甚寡。为深入考证《奉圣夫人吕母李氏鼎建北京清化寺》史实,又埋头这几部古籍中读识历史地理悠久的顺天府东安县(境域含今廊坊市安次区,广阳区,及廊坊经济开发区)。特别是《光绪顺天府志》卷十九疆域图内东安县图可以十分清晰的寻找到“王家寨。”

永乐顺天府志

198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了《顺天府志》,为缪荃孙于清光绪丙戌年(1886)自永乐大典四千六百五十卷顺天府七至十四卷抄出。永乐大典内顺天府共二十卷,时仅存八卷,后均佚迤。缪抄题为《顺天府志》,实为《永乐顺天府志》残卷。其中卷十四后半卷即存《东安县》;包括沿革 县境 至到 城池  廨宇 坊市 乡社 军屯 坛场 祠庙 学校 风俗 山川 关隘 古迹 户口 田粮 人物 孝义 土产等20门类。每页11行,每行22个正书字,东安县计有15页约3000余字。虽此残帙记东安县仅数千字,但将东安县地理历史集中记载颇为珍贵难得。

顺天府,明清行政区划名。顺天府建置沿革,2011年中国书店版王崗先生校勘《康熙顺天府志》记述:顺天府 古冀州域,颛顼高阳氏所都。畿内曰帝丘,北至於幽陵。陶唐为幽都。有虞氏析为二:衞水以南为并州,燕以北为幽州。夏、商复为冀州。武王克商,封尭后於蓟,封召公奭於燕,復析为幽、并。春秋、战国倶为燕地。秦并天下,以燕为渔阳、上谷二郡。汉元鳯初,改为广阳郡。东汉罢郡,復立幽州。三国魏为燕国。晋曰范阳国。后魏於蓟立燕郡,復置幽州,领之。北齊於幽州置东北道。后周改置燕郡范阳,立总管于幽州。隋曰安樂郡、涿郡。唐开元曰范阳郡。石晋天福元年,割幽、蓟十六郡,以报契丹援立之功。契丹升幽州为南京幽都府,后改幽都为析津府,号燕京。宋宣和中,改析津府为燕山郡。辽仍析津府,金为大兴府,元初仍大兴府。至元初,改属大都路。明洪武初,设北平布政使司,改大兴府为北平府。永乐中,改北平府曰顺天府,定为京师。领州四、县二十三。正德八年升昌平为州。国朝定鼎因之。顺治十六年,漷县省入通州。康熙十五年,升遵化为州,领州六、县二十。

2011年,王熹先生以北京大学影印本《顺天府志》为底本校勘,中国书店出版了线装本《北京旧志彙刊[永乐]》顺天府志》。其中卷十四记载东安县摘录(部分)如下:

沿革 东安县,《图经志书》:本汉安次县,属渔阳郡。武帝以属燕国,后属渤海郡,又改隷广阳郡,未几仍属渤海。魏、晋倶属燕国。隋属涿郡。唐武德四年,移治于城东南五十里石梁城。贞观八年又自石梁城移置县西五里魏常道城。开元二十三年,又自常道城东移于耿桥行市南置治,即今旧县也。辽、金皆因之。元初,隷大兴府,后割属霸州。中统四年,改升为东安州,隷大都路。洪武元年八月内附,仍为州,隷北平府。二年三月,降为县,仍隷本府。因浑河冲决,侵蚀县治,三年十一月,移置于县东南四十里常伯乡张李店云。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汉安次县,武帝属燕国,后属渤海郡。又属广阳郡,未几仍属渤海。晋属燕国。隋属涿郡。唐武德四年后,于石梁城置治。贞观八年又自石梁城移置于安次县西五里常道城。开元二十二年,又自常道城移耿桥行市南置。辽、金并因之。元初属大兴府,后属霸州。中统四年,升东安州,属大都。本朝洪武二年降为县,属北平府。

县境 《图经志书》:东西二十七里,南北一百八十里。

至到 《图经志书》:北到北平府一百五十里,东至本府漷州、武清县界东张家務村一十五里,自界首到武清县治三十五里,共计五十里;东南至武清县界定子務村四十里,自界首到小直沽海口一百一十里,共计一百五十里;南至河间府、青州、静海县界羊粪港九十里,自界首到静海县治五十里,共计一百四十里;西南至本府霸州界外狼城四十里,自界首到霸州治九十里,共计一百三十里;西至本府永清县界横亭村一十二里,自界首到永清县治三十八里,共计五十里;西北至本府固安县界画家庄七十五里,自县界到固安县治二十五里,共计一百里;北至本府大兴县界清润店七十里,自界首到大兴县治六十里,共计一百五十里;东北至本府漷州界东河头村七十五里,自界首到漷州治三十五里,共计一百一十里。

乡社 《图经志书》:史家務社、葛榆城社、响口社、马头社、史家庄社、挑河头社、出河港社、狼城社、第十社。以上旧属常伯乡;王家庄。旧属安业乡;垡头社、邵家庄。以上旧属里仁乡;北昌社。旧属崇福乡;潘村社。旧属惠化乡。《元一统志》:常伯乡、安业乡、里仁乡、崇福乡、长寿乡。

山川 桑乾河,《图经志书》:在县西北四十里,俗呼浑河。经流宛平县卢沟桥,至旧东安州境,南入于永清县。详见本府山川类;白河,《图经志书》:河在县南八十里,自霸州界北流,至县境,汇于淀泊,又东南入武清县;柘沟水,《元一统志》:沟水亦明卢沟水,即浑河与桑乾水也。以其水经柘城因名。柘沟自大兴县界流至东安州境,南入武清县界;洺水,《舆地要览》:水出缙山。

古迹 《图经志书》:古县城在县西北四十里,周围三里,基址微存,蓋汉之安次县也;旧东安州城,在县西北四十里,为浑河所冲,仅存余址;古狼城在县东南,今没于淀泊,基址不存。《元一统志》:城周围三里,在州南一百二十里,基址微存;常道城,在县西五十里。按《元和郡县志》,安次县本魏之常道城,明帝封燕王,宇文奂为安次县常道乡公,即此地也。今浑河冲决,余址倶无﹝元一统志,今县又自常道城移耿桥行市。析津志,唐武德四年,安次移于城东约五十里。有石梁城﹞;石梁城,《寰宇记》云,唐武德四年,移安次县于东南五十里石梁城。今莫究其地;葛榆城,《元一统志》:城周围二里,在州南八十里,基址微存;刘琨冢,《图经志书》《元和郡县志》云:在安次县东二十里。按晋书,琨与幽州刺史段匹磾同谋讨石勒,屯蓟城,后为匹磾所害,遂葬于此。此后县屡徙,莫知所在。

户口 《图经志书》:洪武二年,初报户四百四十八户,口一千四百五十五口。洪武八年,實在户三千七百七十四户,口一万五千八百五十一口。

人物 吕琦《图经志书》:琦,字辉山,安次人也。少游汾、晋间。后唐莊宗镇太原,以为代州军事推官。明宗时,迁至礼部郎中、史馆修撰。废帝入立,除知制诰、给事中、枢密院直学士。时石敬瑭镇河东,有贰志,帝患之。琦言宜用汉故事,岁给金帛与契丹和亲,帝不用其计。后敬塘起兵,果引契丹为援,遂以亡唐。子余庆。《元一统志》:琦为驾部员外,兼侍御史知杂事。琦事晋为兵部侍郎。

余庆,初名胤,余庆字也,以字行。初,宋太祖节制同州,余庆为从事,历三镇,并在幕府。及即为,授给事中、端明殿学士、知开封府,迁户部侍郎。知潭州,改襄州,转兵部侍郎、知江陵府,入拜参知政事。三蜀平,知成都府,加吏部侍郎,后除尚书左丞。余庆厚厚有守,所治以宽简治。弟端。《元一统志》:胤以名犯宋太祖讳。至道中为宰相,赠侍中。

端,字易直。宋建隆初为太常丞,历官四十年,擢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端持重,识大体。太宗疾大渐,内侍王继恩忌太子英明,阴与参政李龄谋立故楚王元佐。太后使继恩召问端,端知有变,锁继恩于阁中,使人守之而入。太后曰:“宫车宴驾,立嗣以长,顺也。今将何如?”端曰“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岂有异议也!”乃遂立太子,是为真宗。端以右僕射监修国史,后除太子太保。孙诲。《元一统志》:诲少聪慧好学。知浚仪县,同判定州。开宝中,副郝崇信使辽八年。知成都府,召拜开封府判官。后知蔡州,入知开封,为侍御史。使高丽,迁大理少卿,拜右谏议大夫。后拜参知政事。为御史,有直声。

诲,字獻可。仁宗时,自大通监召入为殿中侍御史,弹劾无所避。公主夜开禁门诉事,诲劾奏公主阁宦者,竄逐之。英宗即位,迁知谏院,劾内侍都知任守忠过恶,竄之南方。神宗初,为御史中丞。时王安石方用事,诲为安石中怀狡诈,置诸宰府,则天下必受其弊,首奏劾之。及安石变更法度,专务聚敛,百姓骚然,人咸服其先见。《元一统志》:獻可,神宗初,迁谏议大夫,拜参政。众以为得人,始知诲之贤为不可及。没之日,天下皆咨磋痛惜之。


万历顺天府志

2011年中国书店版,由王熹先生校点(明)沈应文修撰北京历史上第一部保存完整的全六卷《万历顺天府志》。这部志书记述顺天之史事规模较为单薄。但卷一地理志《金门图说》《畿辅图说》两幅古绘地图十分珍贵。

卷一疆域目下记东安县编户四十四里,至府一百五十里。古迹目下记东安有安次城,东安县西北。汉旧县;石梁城东安县东南,唐武德门,移安次县治于石梁城;常道城,东安县西北,魏文帝封宇文英常道乡公;刘琨墓东安县东二十里楼桑村。晋幽州刺史段匹磾推琨为盟主,讨石勒,为匹磾所害,葬此。

卷二营建志记载,东安县 城旧为土城,计三里许。于隆庆四年知县刘祐易之以砖。

卷三食货志户口目下记东安县原额一千八百三十八户,一万二千五十四丁口;实在三千六百八十一户,一万三千二百四十八丁口。田赋目下记东安县官民田地,起运夏税、存留夏税,起运秋粮、存留秋粮,起运马草,起存户口盐钞,进宫子粒,马房子粒,备编,给爵,站粮银,经费银,柴薪银等十余项赋税银详额(总计约一万三千三百余两)。

卷五人物志功烈目下(宋子目中)仅载:“吕端,燕人。官丞相司空,有定策功。当太宗不豫,间有异谋,端知有变,乃奉天子即位,垂簾引见群臣。人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康熙顺天府志

2011年中国书店版,王崗先生校点(清)张吉午纂修的七卷本《康熙顺天府志》。卷一原善本闕佚。按《康熙东安县志》,府志卷一蓋为天文志,似应含顺天府图考、星野、禨祥、巡幸等。

卷二地理志 疆域目内东安县云:“编户四十四里。东西广二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在府南一百四十里。东至武清县界八里。南至静海县界六十里。西至永清县界一十二里。北至大兴县界九十里。”形胜目内云:“东安县,南控海口,北接天城。四无山阜,平坦高旷。运河顺流于左,三关拱峙於右。畿甸襟喉,冀燕唇齿。”山川目内云:“东安县,有浑河,九河,白沟河,桃水,易水,古浑河,三川,灙子淀,垂杨渡,渚河港,西凉港,宋六口,得胜口,东沽港,小河沟,桃河泊,吕公河,莲花泊。”各州县古迹目内云:“东安县有安次城 县西北,汉旧县。唐武德间移置石梁城;常道城 县西北,魏文帝封宇文英为常道乡公,即此;石梁城 县东南,唐武德移安次县治于此;东安废州 县西北,金以前皆为县,元升为州。明洪武三年避水患,移今治,旧州城废;安墟皇帝时已有之,在常道城;盧王屯,在常道乡东南二十五里,汉盧绾屯兵处;飞虹桥,在安次南,汉元狩二年建。刘琨曾饮此;长庆宫旧在广平淀。辽天会三年移安次南五十里,有大石桥,以受宋诸国之礼。今次平屯,其旧址也。”景致有:“安次晓钟 土楼管弦 奕台夕照 通津晚渡 葛城渔唱 狼城秋月 鳯河春水 留犢西村”。

卷三建置 廟寺目内记东安县有:“文庙、名宦祠、乡贤祠、城隍庙、旗纛庙、八蜡庙、马神庙、土地祠、玉皇庙、东岳庙、三皇庙、药王庙、关帝庙、真武庙、龙王庙、广嚴寺、广福寺、定觉寺、广善寺、净安寺。”

卷四食货 田赋目内记东安县:“原额民地三千二百四十二顷八十四亩七分六厘,共征银一万八千七百七十九两三钱三分有零。除圈丈投充带去地亩外,实在存剩并拨補开荒等地,共二千九百八十八顷三十八亩五分三厘八毫,共征银六千六百九十四两二钱七分六厘有零。”“原额人丁七千五百三十二丁,今编审实在行差人丁三千九百九十丁,共征银一千四百三十七两六钱九分有零。”“以上地丁二项,通实征银八千一百三十一两九钱六分七厘有零。”

卷六政事 历官目内记:东安县知县明朝有侯文秀等八十人名,国朝有鄭以诚等十六人名;县丞明朝有嚴傑等二十二人名,主簿明朝有华得芳等四十一人名,典史明朝有厲昌盛等四十六人,国朝典史有陶弘才等十人名;教谕国朝有冯熙朝等五人名;训导国朝有孟陈王等七人名。

卷七人物 功業目内记有:吕余庆 东安人。厚重简易,能识大体。太祖时,拜给事中,参知政事。蜀平,命知成都。盗贼四起,大将王全斌不能戢。一日,街吏驰报庆,有军校被酒持刀夺賈人物,庆立捕斩之以徇。军中畏服,民用安堵。 吕端 字易直,幽州人。相太宗,持重识大体。太宗崩,真宗初立,垂簾引见群臣,端平立殿下不拜,请捲簾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吕诲 东安人。为侍御史,识谏諍体。王安石执政,诲首言其不通时事,大用非宜。安石衔之,出知鄧州,时人服其先见。诲三居言职,论列必关大计,直声震天下。即病,表求致仕,略云:“臣本无宿疾,偶因医者用術乖方,差之指下,祸延四肢。”蓋以身疾喻国事也。厥議深哉。


光绪顺天府志

1987年北京古籍出版社版左笑鸿先生标点,(清)周家楣 缪荃孙等编纂一百三十卷(全十六册)《光绪顺天府志》。《光緒順天府志》記述清代以北京爲中心的順天府(包括五州十九縣)的各個方面。有京師、地理、河渠、食貨、經政、故事、官師、人物、藝文、金石等十志。計一百三十卷,三百五十萬字。光緒五年(一八七九)設局修纂,十二年(一八八六)成書。

卷十九地理志疆域,前置阳湖赵宏恭绘顺天府属总图,及五州十九縣图:大兴县图 宛平县图 良乡县图 固安县图 永清县图 东安县图 香河县图 通州全图 三河县图 武清县图 宝坻县图 宁河县图 昌平州图 顺义县图 密云县图 怀柔县图 涿州全图 房山县图 霸州全图 文安县图 大城县图 保定县图 蓟州全图 平谷县图。这些用田字格绘制的地图十分清晰完备。

卷二十六地理志八 冢墓据乾隆李光昭《东安县志》记载东安县有冢墓:

晉 劉琨墓,在縣東二十里樓桑邨。一統志。舊聞考云:墓在古縣東二十里樓桑邨,今其地有南桑園、北桑園。按古縣卽漢安次,廢縣在縣西北。琨見先賢傳。附载李光昭弔劉太尉墓文。

遼 中丞韓澤墓,在縣西北五十里更生邨。一統志。按:遼史拾遺據縣志偁,乾統八年葬,墓旁民掘得志石,掩而埋之。今無考。遼西郡王楊晳墓,在舊州西南二里。東安李志。按:舊州卽元之東安州,在縣西北四十里。李光昭云:乙丑之秋,余在舊州,與王孝廉培元間詢東安軼事,孝廉謂楊遼西墓在兹邨西南。按兹邨卽舊州頭也。今邨西關帝殿柱下石磢,人皆知從楊郡王墓上移來,二十年前移石之老人尚在,必知其處,今則不可考矣。

元 张宏綱墓,在縣境。據元吴澄撰墓表。

明 太常卿齊章墓,在縣二里東儲邨,有弘治八年賜諭祭碑。兵部尚書劉體乾墓,在縣北門外一里許,諭祭碑存。贈光禄寺卿胡甫榮、胡忠墓,在縣西馬圈邨,諭祭碑存。刑部尚書施禮墓,子禮部尚書純祔葬墓,在縣南十五里益留邨。李侃墓,在縣北五十里鳳河之陽。布政使紀諄墓,在縣東南六里紀家莊。国朝 刑部郎中孫居凑墓,在城西南三十里胡家莊。太平縣知縣孫居相墓,在城西南三十五里哈喇港。

卷二十七地理志九 邨镇一 记载東安縣 鎮:治東十八里落垡鎮。西北四十里舊州鎮,一曰舊州營,守備駐焉,亦曰舊州頭,又曰常道鄉,卽魏常道城也。魏地形志常作萇。水經注又曰:故鄉亭元置東安州,故名舊州,黄帝時安墟卽此。鎮在今耿就橋行市南,舊有二士樓,爲宋楊存勗、周伯藎讀書處。周炎詠二士樓詩序,二人宋遺民也。元集大統,逃去不知所終。今其樓已燬。相傳在行市南。


其邨:……東北二里韓家莊,三里小劉各莊,大劉各莊,小韓家莊,東小營,六里潘家場,十里熊家營,焦莊,石各莊,十二里祝馬房,大王家務,田家莊,郭桑園,郎房,前王各莊,陳桑園,三十五里碾子營,周各莊,西務,麻家營,駱新莊,後王各莊,王家寨,東尖塔,南尖塔,翟各莊,北尖塔,四十五里北甸子,東西甸子,白家馬房,劉馬房,哲垡,鮑馬房,五十里箥蘿莊,龍門莊,半壁店,辛店,張各莊,蕭家務,化家營,黑垡新莊,隄上營,五十五里大黑垡,小黑垡,東化家營,大力莊,邵各莊,倪家邨,六十里前後甫裏,泗兒上,牛房,六十五里尚莊頭,七十里李家務。

此文系笔者手工录入,如有讹误以原书为准。

2020年3月16日草于日下旧闻书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