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月谈:为什么有些人的文字没有韵味?

 火蓝锋 2020-04-04

 半月谈 

 为什么有些人的文字没有韵味? 

 金锐 

我们常说写对联要有“韵味”,这个韵味是个很虚的东西,很难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有没有韵味确实一眼便能看出的。其实,让文字有韵味并不难,这也不是多高的要求,反而是最基本的底线。可以说,有韵味的对联不一定是好对联,但没有韵味的对联肯定不是好对联。怎样让文字有韵味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读书,从古人的作品中汲取营养,积累词汇、培养语感。对于初学者而言,在读书的同时,还有该努力避免以下三种情况:

宏大叙事。对联应该有格局、有境界,但这是体现在思想上,而不是创作时像打鸡血一样,不断地用那些壮阔、激昂、澎湃的词语。这种审美是扭曲的,就像唱歌嗓门越大越好,写字越黑越粗越好一样,并不是你用了很多“辉煌”“锦绣”“千秋”“万代”“壮志”“高歌”……你的作品就真的睥睨千古了。这类词语还伴随着另一个问题,就是空洞、没有形象。如果你笔下的文字能营造形象,从而支撑这些磅礴的词语,那么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很多人往往不去考虑,只是把这些词搬出来堆在一起,这样的结果就是文学变成了口号。

瞎用成语。小学生写作文喜欢用成语,因为成语有言简意赅的效果,还能提升文章的文化品味。但是在对联里,尤其是短联,一共不到十个字,上联一个成语、下联一个成语,自己创作的东西还有多少?古人是把诗句变成成语,比如“司空见惯浑闲事”“前度刘郎今又来”,而我们要是照搬古人的成语,往往都是俗不可耐的作品。当然,任何事情没有绝对,如果用得恰当、巧妙,有些成语放在对联里也未尝不能画龙点睛,当然这对作者语言感觉的要求很高。一般人而言,能少用成语就少用,如果一定要用,就改其中一两个字,或者颠倒顺序,比如“风起云涌”改成“风卷云飞”,“披肝沥胆”改成“沥胆披肝”,虽然意思差不多,但至少增加一些阅读的新鲜感,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联系时事。写新事物、新生活是好事,但也要有个限度,不能什么样的对联都往时事上靠。比如前段时间是春节,无论写什么,山水也好、人物也好,有些人总是会写出迎春的喜庆;又如现在疫情期间,有些人则是无论面对什么出句,总会对到“抗疫”的方面。这大概是因为想象力过于匮乏的原因,难以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文字的组合和创作。

出句:晚荷又被秋风误(大树下)

对句:长夜将随曙色开(半介寒儒)

李商隐诗“留得残荷听雨声”,出句也是残荷的景象。所不同之处,出句另有一番淡淡的忧伤,似乎是有离人之情在其中。对句更换了场景,由实转虚,在出句一片萧瑟之中翻出几分希望,长夜将尽,曙色将来,变化之间自生风味。

出句:客路千程山复水(杨柳青青)

对句:乡音一味泪兼歌(得一)

客路迢迢,游子远行,使人想到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出句是用情景烘托情感,对句则直接将情感写出。游子想到家乡,其中有思念,也有旅途的诉说,着万千思绪都隐藏在“泪兼歌”三字之中。

出句:一带青峦摇入画(扫冢人)

对句:满坡红叶坠成诗(淡水)

出句正如一幅画卷一般,四面青山,袅袅娜娜,“摇”字用得最是生动,让这幅画卷动静相宜。应对的时候,一是要更加注重画面的搭配,二是与“摇”相对的字眼要反复锤炼,三是要找一个可以与“画”融洽的形象。在这三点上,对句都做得很不错,“坠”字既写出红叶飘落,又仿佛诗思缤纷烂漫的感觉。

出句:与春同醉百花宴(三生石)

对句:请子各倾二陆才(清河)

出句意兴飞扬,“花间一壶酒”“行乐须及春”,仿佛李太白宴饮酣歌,不亦乐乎。很多对句都从相匹配的情境出发,很有韵味。但是上面的对句抛开情境,而是行成流水对一气直下,就像主人在劝酒一般,“请洒潘江,各倾陆海”。

出句:微醺似觉南山近(晴空鹤)

对句:无欲何愁白屋贫(月明青溪)

陶渊明诗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被赋予了一层隐逸、悠闲的韵味。这就是诗家语的魅力,一代又一代的隐身意叠加在一个字、一个词上,让它生出本义之外的各种想象空间。对句也是淡泊的态度,“君子固穷”,“无欲则刚”。

出句:置酒庐前能敌雪(一兮清风)

对句:簪花鬓上可吟诗(淡水)

出句甚得风雅之致,“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虽然寒雪纷纷,但煮一壶酒,或许还有三两知己,自得其乐。此处用“庐前”而不用“庐中”,更是名士之风。对句也以意态取胜,置酒吟诗,别有一番情趣。

出句:春衣有色留乡井(丝愁绪梦)

对句:秋月随君到夜郎(舒水修)

出句可以理解成井水映照着春衣的颜色,一时便鲜亮起来。也可以理解成桃红柳碧是春天的颜色,如春衣一般映照在井中。前者重意,后者重形,所谓“诗无达诂”,甚至在作者之外的合理联想都是很常见的。对句应该选取的是第一种理解,离乡之人怀念故乡的一草一木,而陪伴在身边的只有一轮天上明月而已。

出句:荒隅暂寄殷勤语(花雕)

对句:远岫时连勃郁烟(齐庄)

“殷勤御沟水,从此各东西”,出句的关键便在“殷勤”二字,要对出一种富有意态、而又不能落俗的感觉。而其他的“荒隅”“暂寄”等都是为衬托这两个字。对句则将视角拉远,茫茫远山,苍苍野烟,凝成“勃郁”,最见风骨。

出句:世路消磨青鬓角(来者)

对句:尘心翻认水云踪(以为花~)

世事蹉跎坎坷,使青丝少年的鬓间生出了白发,这是一种无奈之感,但出句将这种无奈写得很淡,所以对句的空间是不少的。这里作者没有继续这种无奈之感,反而写出大彻大悟的心态,一个“翻”字承上启下,浑不着力。从对仗来看,“青”字、“角”字两处如果能工整应对,将有画龙点睛之妙。对句“水云踪”虽然自然,但对仗上缺乏亮点。

出句:秋声入笛惊鸿梦(梅簪)

对句:暮色缠头乱马蹄(林风)

秋之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以秋声入笛,自是一片萧瑟之音。而其后“鸿”的形象,往往与游子、传书相关联,所以“鸿梦”其实是游子之梦,是一腔离愁别绪。用形象而不是直接表达情感,反而让读者更有感触。对句与出句技法相似,暮色之中的马蹄声也有沉郁之感。不过“缠头”的用法还可以再推敲。

出句:经年旧院花无主(一苇横渡)

对句:今日朱门草自春(枣花)

出句是写破败的景象,花开无主,可知旧院的主人早已离去,读者难免会联想这里发生过怎样的故事,“花无主”三字可谓包含深深的意蕴。对句则没有延续出句的意境,而是以反对形成对比,当然两句之间的交错稍嫌简单了些。

出句:尽敛乡愁题小字(芭蕉不雨)

对句:常将世味着清樽(慢时光)

出句的情感也是内敛的,作者对乡愁用了一个“敛”字,反而更让人觉得浓郁。而之后的行为“题小字”可以看做排遣乡愁的做法,虽不直接写出,但这种内敛的情感更加动人。对句推进一步,由内敛变为豁达,但这种豁达或许也是无可奈何的苦笑而已。

出句:松窗一扇接山色(皖苏)

对句:柳影千条浣水波(胡胡)

出句的亮点是“松”字和“接”字,前者造境,后者将近景和远景联系在一起,使人感受到山水之间的清音。对句这两处处理得都很好,“柳”字对仗工整,“浣”字锤炼得很精致。所欠缺处,“柳影”和“千条”用得过于简单,不如出句有韵味,导致整个对句营造的氛围不如出句的恬淡幽怨。

出句:幸得青山围四壁(钝刀)

对句:飞来白练入三潭(诗海一舟)

出句用“四壁青山”写出自己的清贫和清高,而对这种状态却不觉得窘迫,反而用“幸得”二字。对句的关键是颜色和数字的对仗,要描写出一种有所呼应的情景,最好还能有格言的味道。对仗和造景对句都做得不错,“飞”字、“入”字都有流动之态,但只是纯粹写景,在精神方面塑造得还欠缺了些。

出句:窗前月色清如故(天蓝)

对句:关外征人老未归(文竹)

一般形容月色之清,有用“如水”,有用“如洒”,有用“如洗”等等,这是就形态进行描述,但出句抛开这些,用了“如故”,这就是有了情感在其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对句的方向有很多,不少都是从景物入手,比如梅花、青山等,也都对得不错。不过这个用“征人”的应对化景为人,“老未归”三字一出,悲凉的味道一下子浓厚起来。


喜欢对句的朋友

可扫码加“琴·箫”微信

申请进入“有凤求凰”群

中国楹联论坛“有凤求凰”版

http://www./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7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