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反复阅读就好?心理学家:父母别让孩子走入记忆“谷歌效应”误区

 咩咩羔 2020-04-04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的孩子很认真地记满了笔记,还用各种颜色的荧光笔画满了重点,一遍又一遍的背诵或者抄写。但是,一到考试的时候,效果却不理想。而一些孩子,明明看起来并没有多努力,书本比脸还干净,但成绩却很好。

为什么这些看起来很努力、很勤奋的孩子,效果却不好呢?原因就在于记忆方法不对。

频繁的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

在学习一项技能或一门知识的时候,我们都倾向于反复阅读背诵,认为反复地多读几遍,多背几遍,就能记得牢固。我们80%的家长也是这样教孩子学习的。

但是,在《认知天性》书中,11位心理学家耗时10年做了一项研究,做了大量的实验分析,研究结果却大大地颠覆了我们传统认知。心理学家们认为,频繁的集中练习,其实是记忆和学习效率最低的一种方式

因为重复简单的背诵和抄写,会让人越做越熟练,在这个毫无挑战的过程里,使人产生了“已经记住”的错觉,误以为这些知识都记住了。但实际上,这种方法达不到真正的精通,也不会产生持久的记忆,只是在浪费时间,看起来很努力而已。所以,很多孩子会在考试时“原形毕露”。

事实上,记忆也有“谷歌效应”。

那什么是“谷歌效应”呢,即我们随时能在网上找到的信息,大脑就会越来越不愿意去记,更少记忆,更快遗忘,这就是“谷歌效应”。

我们前面说了,有的孩子,喜欢工工整整地做很多笔记,在书上划很多线条,有的孩子甚至是一字不漏地抄写笔记。但其实这个时候,大脑是在偷懒,并没有认真记忆和理解老师讲的或者书本上的内容,因为相比大脑去记,写下来要容易得多。因为,一个劲儿地记笔记,只是完成了“手动照相”任务,大脑却停止了工作,这就是关于记忆的“谷歌效应”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的孩子上课工工整整做了一大本的笔记,学习效果却不好的原因。

我不是说不让孩子记笔记,而不是为记笔记而记笔记,应该是在理解的前提下,笔记只是辅助

既然记笔记、划线、反复阅读效果并不好,但为什么孩子会喜欢这种方式呢?

那是因为孩子大脑里的元认知占了上风。所谓元认知,就是我们对知识掌握情况的判断,在重复阅读或者抄写中,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所学内容,就是元认知欠佳的最好例子。

元认知是如此地容易出现偏差,以至于最勤奋的孩子也会陷入两个误区:一是不知道自己学习中的薄弱之处,不知道要在哪里花更多精力才能提高知识水平,二是爱使用那些让自己产生错觉的学习方法。

比如,当孩子听到一堂讲得非常明白的课,或是读到一本写得十分透彻的书时,他们很轻松地就接受了其中的观点,这让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明白了,不需要学习了。

换言之,他们没有去想什么是自己不知道的。等到考试的时候,他们就发现自己想不起关键概念,也不能在出现新的问题时灵活运用这些概念。

同样,当他们重读自己的课堂笔记和课本以至非常流利时,这种流利让他们错误地以为自己掌握了重点内容、原理,以及真正学习的内涵,错误地相信自己能随时想起学到的东西。

其实,学习有三个步骤,很多孩子没做到最重要一步

第一步,编码。

大脑会把你感知到的东西形成信息,形成一种潜在的心理表征,这个过程就叫作编码。大脑中的这些心理表征,就是记忆痕迹,但这些都是短期记忆,比如,上课,记笔记。

第二步,巩固。

把心理表征强化为长期记忆的过程就叫作巩固。简单来说,就是通过重复练习,加深大脑印象的过程,比如一遍遍地背诵。我们前面提到的一些孩子“看起来很努力”的学习行为,其实就是止步于“巩固”,而没有继续到第三个步骤。

第三步,检索。

其实,这最后一步是最重要的,然而很多人却忽略了。要想让学习成果更牢靠,除了要扎实地把短期记忆重新编码并巩固成长期记忆,还必须要多在大脑里做检索,让大脑不断地回忆。因为在此过程中,大脑会“逼迫”我们把所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检索线”,这样在以后回忆起这些知识时,才能游刃有余。

那我们该如何教孩子正确记忆和学习呢?

首先,多用回忆挑战自己,给知识链打上记忆结

如果说,把孩子的大脑比喻成一条细链,把知识比成一颗颗的串珠,那么,学习就是往细链上串珠的过程。重复背诵和抄写,就像是反复把珠子串上细链,却任由它们从链子的另一端滑落。

那么,怎么样才能让串珠留在上面不掉呢?没错,打一个结。

其实,记忆也是一样的道理。在学习过程中,要为自己的知识链打上一个结,这样就能记得牢固。

要给所学知识打上记忆结,最好的方式就是检索。因此,让孩子经常去检索记忆中的知识,记忆就会得到强化,在以后需要的时候更容易被想起来。比如,日常的考试、家长和孩子之间互相抽问、合上书本用自己的话去复述一遍书的内容等,都是很好的方式。

针对这一点,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研究人员让孩子们听一段故事,里面涉及60个事物的名称,一组孩子在听完故事后立刻参加测试,一组孩子则不参加测试。那些参加测试的孩子,一周后能想起39%的内容,而不参加测试的孩子,只能想起28%的内容。

亚里士多德在论述记忆的文章中写道:反复回忆一件事情可以增强记忆。

其次,间隔练习有奇效。

认知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研究,挑选了38名实习医生参加培训课程,总共四节课。一半医生在一天内全部上完了四节课,另外一半医生,也上完了课程,不过,每节课之间有一周的间隔时间。一个月后进行测试,无论在哪个评估环节,那些每节课之间有一周间隔时间的医生,都要比一天上完全部课程的医生表现出色。

为何间隔练习更有效果?

因为向长期记忆中存放新知识,需要有一个巩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记忆痕迹得到加深,被赋予含义,并且和已知的知识联系起来。而这个过程,需要数小时,或者数天。在我们出现遗忘的时候,再来学习新知识,就会重新触发巩固的过程,会进一步强化记忆。持久记忆需要花更多时间进行心理演练和巩固,所以学习之间要有时间的间隔。

因此,在教孩子学习方法时,不要让孩子一遍又一遍反复背诵,而是间隔一段时间再阅读或隔一段时间再测试一次,记忆的效果才会更好。

最后,穿插不同内容的学习有助于长期记忆

举个例子。老师教两组大学生4种少见的几何体(楔体、椭球体、锥球体、半椎体),然后让他们解练习题。一组学生的题目是按照顺序编排的,比如,先解楔体的题,再解椭球体的题……,而另一组学生的题目类型是混合的(穿插安排的)。

一开始,按同一类型解题的学生正确率为89%,按混合类型解题的学生正确率只有60%。然而,奇迹出现在最后一周的测验上,之前按照同一类型解题的学生正确率只有20%,而穿插练习的学生的正确率为63%。

把问题的不同类型混搭起来,在最初的学习阶段会产生一点阻碍,但这种方法让最终的测验成绩提高了惊人的215%。

从感觉上说,用穿插安排内容的方式学习效果要比集中练习来得慢。但从掌握知识和长期记忆上看,穿插练习比集中练习效果好。

学完《认知天性》,确实也颠覆了我以前的认知。对自己的知识感到自信是一回事,把对知识的熟练掌握表现出来则是另一回事。因此,我们要让孩子懂得科学的学习方法,打破原有的学习误区,让学习更有效果,记忆更长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