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庆文化产业发展调查 文化旅游融合精彩初现

 汀澜书院 2020-04-04
作者:周芹  来源: 《重庆日报》20140711

  “太震撼了,没想到在这样神奇的峡谷里,可以欣赏到如此美轮美奂的演出!”

  622日晚,英国游客Evin Walker在看完《印象武隆》演出后,赞不绝口。带团的导游也感慨地说,现在武隆真正“留得住人”了。

  武隆是怎样把人留住的?

  “文旅融合。”在重庆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罗兹柏看来,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放眼全国,文旅融合发展,已成为挖掘地方文化、完善旅游业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头戏”。而在重庆,文旅融合的“大幕”也正悄然开启,并精彩初现——

  据《2013年重庆市文化产业蓝皮书》,在全球“驴友”中有重要影响力的知名旅游机构Lonely Planet,通过官网向旅行者介绍了2012年度全球十大不容忽视的旅行地,重庆作为中国唯一城市名列其中。同年,美国《福布斯》中文版公布了中国大陆旅游业最发达的100个城市排名,重庆位列第四……

  探索

  武隆三张“王牌”带来的启示

  “中国现在发展旅游最快的县”——这是国家旅游局2013年对武隆的评价。

  从全国范围内看,武隆的旅游资源并不算特别丰富,它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人文山水、体育赛事、民俗文化三张‘王牌’打造了武隆文旅融合的新名片。”武隆县旅游局副局长陈保洪介绍说。2000年前后,我国户外运动刚刚兴起,武隆敏锐地意识到,凭借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很容易在市场抢得先机。2002年,武隆开始筹办山地国际越野挑战赛,天坑、地缝被打造成旅游探险基地,芙蓉洞群则成了科考探险基地。2006年,该赛事正式升级为我国最大的户外运动赛事,每次比赛都有十几支国外顶级户外运动队慕名而来,现场观众超过10万人次。

  2006年,武隆邀请张艺谋在天生三硚拍摄《满城尽带黄金甲》,令武隆旅游在国内外名声大噪;2011年,武隆举办“全国森林旅游节”,成为全国首批“森林旅游示范区”,旅游美誉度大幅提升;同年国庆,武隆与张艺谋、王潮歌等再次“牵手”,打造的《印象武隆》预演10场,小长假期间游客数量同比增长了约15%2013年,《变形金刚4》又来到武隆,好莱坞国际著名导演迈克尔·贝称这里为“全世界无需特技效果的外景地”……

  为加大民间民俗文化的发掘、保护和包装力度,武隆还邀请全国文化名人走进武隆、了解武隆、宣传武隆;编辑出版了《武隆民俗风情》、《武隆旅游散文集》等图书,举办了“乡村文化艺术节”、“民歌赛”、“音乐节”、“油菜花节”等,让民俗演艺、民间工艺、民族服饰等一大批文化旅游产品脱颖而出……近两年,武隆兴起的农家乐有1000余家,带动当地农民通过旅游增收达1.6亿多元。

  “武隆搞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每打一张‘王牌’,都带来一次旅游发展的飞跃。”陈保洪说。

  武隆的成功,令许多区县也开始效仿,纷纷走上文旅融合的道路。

  铜梁县安居古镇,在2008年被授予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后,融合县衙文化、龙灯文化、祭祀民俗文化元素,目前已完成16个旅游项目的设计规划;南岸区洋人街“非主题公园”,通过“不一样”的文化创意元素,取得日接待量达35万人次的成绩;两江新区民国街作为电影《一九四二》外景地和首映地,在大规模复建民国时期老重庆建筑的同时,植入文化博览、实景演出、主题娱乐园等多元化文旅业态,目前已接待市内外游客逾100万人次……

  问题

  文化标签雷同现象突出

  2013年,有关部门组织课题组,对全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形成了《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我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文旅报告》)。《文旅报告》指出,虽然武隆等地文旅融合已初显成效,但我市大多数区县都未建立起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管理体制,多头管理,资源没有打捆开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不少区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不深,大多数文化旅游产品比较初级、粗放,只是简单贴上了文化标签,未能发挥地域文化特色,在纵深发展路径上出现了失衡。

  如走马镇蕴藏丰富的“非遗”旅游资源,该镇已采集1万多则走马民间故事,拥有316位民间故事家,但固有的文化资源至今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有效开发,缺乏市场知晓度和竞争力。

  又如,数据显示,在巫山,上世纪90年代末,小三峡年均游客接待量最高达到130万,目前这一数字仅有40万。在同样以旅游为第一支柱产业的奉节,2013年该县共接待游客731万,但留在当地过夜的游客仅有29万人,比最高峰时缩减了四成。

  原因在哪?“重庆沿长江三峡的区县各自为政,没有按文化旅游的主题对既有的资源进行归类打包、整合营销,导致不仅没能形成新的旅游热点,既有的人文游客也逐步流失。”重庆工商大学旅游学院院长赵小鲁说,重庆境内的三峡游文化资源丰富,包括三国文化、巫文化、盐文化、战国文化和大溪文化五种主题,但每一个区县都在同时打几张牌,没有形成相同主题旅游的纵向联合。反观国内一些本身并没有多少旅游资源的地区,通过抱团发展,却取得累累硕果。如江西、福建和广东三省,将各自境内的红色文化遗迹打包成“中央苏区红色旅游”统一营销,2012年仅江西一省就斩获5000万人次游客,旅游总收入突破440亿元。

  就连重庆旅游发展相对成熟的磁器口,和成都宽窄巷子相比较也相形见绌。《文旅报告》显示,磁器口80%以上的商铺以餐饮和小商品贩售为主打业态,文化特色浮于表皮,产品雷同现象突出。

  “重庆能买到的东西,外地同样能买到,没有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有业内人士指出,相比之下,宽窄巷子则充斥着符合本土人文血脉的元素——高大的法国梧桐下,喝上一杯盖碗茶,以茶会友;川剧变脸绘声绘色,与百年时空默契神交;在恬静悠长的街巷中,可以欣赏到一场熊猫主题的小型画展......

  出路

  建立部门协作长效机制,抓住核心文化题材深耕

  尽管文旅融合投入大、收益率低、回报慢,且“富民不富财政”,但中外旅游文化协会会长王钧凯认为,它是文化旅游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所在。

  那么,重庆文旅融合“这张牌”该怎么打?

  《文旅报告》提出,推动文旅产业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逐步建立起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协作的长效机制。可成立专门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协调、解决两个产业融合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品牌是市场竞争的法宝,重庆旅游文化品牌要抓住三峡文化这一核心。”赵小鲁分析,在未来发展时期,重庆应依托人文、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构建“两圈两带”文化旅游产业集群——重点打造都市休闲文化旅游圈、城市发展新区文化旅游圈、渝东北三峡文化长廊、渝东南民俗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

  “重庆的文化题材众多,要将其融入旅游业进行深耕。”罗兹柏称,重庆的抗战文化、母城文化以及区县古镇文化都是别具一格的文化题材,可将它们以主题公园、演出项目的形式打造,并作为文化元素注入旅游业态。

  他认为,在这方面,深圳华侨城的成功值得借鉴。华侨城着眼于国民旅游消费升级,通过不断创新文化旅游产品来培植和巩固核心竞争力。如今已拥有静态微缩景区、互动体验、生态度假、都市娱乐四大“明星”旅游产品,锦绣中华、深圳世界之窗、欢乐海岸等无一不是家喻户晓的品牌。2009年,华侨城凭借旅游文化的“软实力”,实现主营业务上市。2012年,华侨城冠名了中国第一只在交易所挂牌的文化产业相关市场指数——华侨城文化产业指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