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史 | 政治新星、讨卓盟主袁绍,为何最终却输给了曹操?

 闲挑灯花 2020-04-05

文/牛志林

袁绍,汝南大族,四世三公,势倾天下。年轻时,袁绍“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官至司隶校尉,在三国之初,绝对算得上一颗耀眼的政治新星了。所以在公元190年,十八路诸侯伐董卓,袁绍被推为盟主,一时风光无两。第二年七月又任冀州牧,“众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士,颜良、文丑为将帅”,基本上成了当时最大的地方势力。但仅仅过了十二年时间,袁绍便“忧死”,未得善终。生前局迫于冀州,死后二子争权,皆为曹操所灭。只落得半世英名,失败的人生。

何以至此?我们可以从其自身特点说起。

名高志短。袁绍领冀州牧后,他的从事沮授建议说:东定青州,还灭黑山,北平公孙,震慑匈奴,横扫河北,并有四州,收揽英雄,拥兵百万,然后“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用以此实力与诸侯“争锋”。此策虽好并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政治目标,袁绍竟高兴地说:“此吾之心也!”袁绍与曹操探讨如果打不败董卓,什么地方可以据守的问题。袁绍认为自己南据黄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可以争夺天下。而曹操则说,天下之智,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所以曹操手下人才济济,各尽其能,袁绍则空拥北方之众,不能用人,二人境界,高下之判。还有一件小事,袁绍得到一枚玉印,在讨伐董卓时他竟然向曹操炫耀,所以曹操“笑而恶之”。一个盟主,大敌当前,竟如此行事,不惟可笑,亦且可怜。

目光狭隘。当袁绍打败公孙瓒后,任命其长子做青州刺史,沮授力谏不可,认为“必为祸始”,可是袁绍不听,说要安排每个儿子各据一州,于是袁熙和外甥高幹都做了刺史。任人唯亲既杜绝了贤路,又为几个儿子争权败亡埋下了祸根。狭隘的目光也令袁绍难有作为。

闻善不纳。当时袁绍手下有几个极厉害的谋士。

比如为袁绍谋发展大计的沮授,谏袁绍不要封子为刺史,为防祸始之计,袁绍不听;当袁绍进军黎阳,沮授谏不可独任颜良,因其虽骁勇但性促狭,袁绍依然不听,结果颜良授首;与曹战屡败之后,沮授再谏,南北方实力和心态不同,我们“宜徐持久,旷以日月”,拖死曹操,这是一个最正确的战略,袁绍又不听;当曹操“百姓疲敝,多叛应绍,军乏食”,堪堪将败之时,沮授建议吸取被曹操烧毁粮草的教训,派蒋奇率兵护粮,防曹偷袭,袁绍还不听,结果被乌巢烧粮,导致官渡败绩。沮授四谏而不听,官渡之战后几个月袁绍呕血而死。

再比如田丰,也是袁绍重要的谋士。当袁绍南征,田丰就谏袁绍说:曹操善用兵,宜以持久之。我们据地利,用人才,积累国力,然后不断地骚扰、消耗曹操,使敌人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用不了两年必会成功,此时决战,恐怕以后后悔都来不及。袁绍不听,田丰再谏,袁绍干脆“械系之”,战败之后,怕被田丰所笑,索性杀了田丰。如果袁绍能审时度势,正确认识自己,听从谋士的正确建议,与曹操的战局便可能会是另一结局,是他自己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所以纵观袁绍,不论从个人抱负,历史担当,还是治国方略,用人之道,都与他当时的声名极不相称。他完全是沾了老子的光,在一个很好的平台上,迅速达到了令人羡慕的高度,随即又火箭一般下落,走向了灭亡。

古人云“德不配位,必致殃灾”,古人真的没有欺骗我们啊!

读史 | 说鲁肃

三国英雄属吕布,吕布却为何命殒白门楼

牛志林 | 说义道勇话关羽

蜀国李严为什么从三把手被贬为布衣百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