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时节游法兰西赏历史文化之十二:鲁昂

 zzz_0401 2021-12-17

从圣米歇尔岛往东北一百多公里就到了诺曼底大区的首府鲁昂(Rouen)。就是下面地图中蓝色字体的那个地方。

鲁昂在塞纳河的下游,给巴黎运送海鲜的船都要经过这里,因此是巴黎人吃海鲜的交通要道。说实在话,巴黎人吃的海鲜还真是没多少种,带刺的鱼都不吃,带壳的只吃龙虾和牡蛎,这么一算,能有三五种就很不错了。而且巴黎人也不怎么会烹海鲜,他们做海鲜要么就是放点醋;要么就是放点糖;从来就不知道糖和醋可以一起放进去做成糖醋鱼。

这个鲁昂最早是高卢人的领地,后来被罗马皇帝征服,设立了高卢行省。鲁昂是高卢行省的第二大城市,第一是里昂(Lyon)。罗马城市少不了二样东西,一个是圆形剧场;另一个就是大众澡堂,这两样东西鲁昂都有。现在当然都看不见了,连残垣断壁都没有了,好像只还剩有几个墙砖。公元300年左右,罗马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把高卢行省拆成了二个,鲁昂就成了第二高卢行省的首府。

在黑暗的中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意大利、法国进入加洛林王朝,就是查理曼大帝他爸矬子丕平的天下。之后进入查理曼大帝的法兰克王国,再之后就是查理曼大帝的三孙子查尔斯的西法兰克(West Francia)。这时,维京人进入塞纳河谷,把鲁昂揉搓了一溜够,还在这里建立了殖民地扎根住了下来。查尔斯国王害怕维京人,就搞了一个绥靖政策,在公元911年把维京人的头领罗洛封了一个鲁昂伯爵。到了十世纪,伯爵变成了诺曼底公爵,鲁昂成为诺曼底公国的首府,还是自治的,名义上属于西法兰克,实际上是独立王国。到公元十二世纪,鲁昂住进了一大批犹太人,形成了规模可观的犹太城。据说现在还发现了当时犹太人学校的遗址。1190年,西法兰克卡佩王朝的国王腓力·奥古斯都执政,宣布自己是法兰西国王,并把诺曼底收归王室。英法百年战争时期,鲁昂被英王亨利五世占领。到文艺复兴时期,鲁昂已经是法国第四大城市,排在巴黎、马赛和里昂之后。

1515年,弗朗索瓦一世把设在鲁昂的诺曼底公国府(Exchequer of Normandy)设置成为地方政府机构,并且一直运行到法国大革命之前。这个地方政府具有立法、司法和执法权,向上直对枢密院(Privy Council)。诺曼底的地方政府机构还管理着法属加拿大。你看看,诺曼底在法国历史上的地位还是相当显赫的。1562年,发生瓦西大屠杀事件,一千多新教徒被杀,由此开启法国历史上的宗教战争,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开打。先是新教徒占领鲁昂市政厅,赶走了市长;然后天主教徒又反扑回来。1572年,在鲁昂又发生了一次针对新教徒的大屠杀。法国宗教战争期间,英国和西班牙都不同程度介入其中,场面非常混乱。

这个鲁昂是在法国北部,一到和北方邻居打架,这里就会遭殃。普法战争期间被普鲁士占领;一次大战中是英军的后方基地;二次大战德军轰炸造成的大火在老城区整整燃烧了48小时。诺曼底战役中,盟军和驻扎在这里的德国第七集团军激烈拼斗,鲁昂城市也遭到很大破坏。战后,光修复那些被炸毁的楼堂馆所就花费了很多钱粮人马,再要修复一些古迹就更加费时费力,那也要修呀,比如鲁昂圣母大教堂(Cathédrale primatiale Notre-Dame de l'Assomption de Rouen)。

我们去看看这座修复后的鲁昂大教堂,顺着塞纳河岸一边走着,一边唱着“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突延,就看见路边有一座老门。

新古典风格的,布满浮雕的这座大门,看上去应该是有什么纪念意义的。门上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Square Guillaume Lion”,应该是“狮子纪尧姆广场”?法国的纪尧姆在英语里就是威廉,能和狮子联系起来的威廉就是一个十三世纪的苏格兰国王叫“狮子王威廉”。可是鲁昂人没有道理纪念一个不相干的苏格兰国王呀。和鲁昂沾得上边的威廉那一定就是十一世纪的诺曼底公爵威廉,也就是“征服者威廉”,英格兰国王威廉一世。威廉一世是公元十一世纪从诺曼底公爵起家,最后抢到了英格兰王位,开创了英格兰的诺曼王朝。看那三角门楣的徽章上还真是有一个皇冠,估计没错,这个就是威廉一世的纪念碑了,可是他怎么和狮子联系起来的昵?

我们继续一边走一边拐弯,一拐过弯,就看见了远处大教堂的钟楼。

走到前面去看他的正立面,西方的教堂正门都是朝西的。

这一看就是法国哥特式罗马天主教大教堂。可以从正立面不同部分的风格看到早期、中期、一直到晚期法国哥特式教堂建筑的不同。鲁昂大教堂在公元四世纪的时候就有了,那还是罗马时期。到了公元650年,当时的鲁昂大主教圣奥登把它扩建了一把,查理曼大帝769年曾经在这里拜过耶稣。915年,第一位诺曼底公爵罗洛在这座教堂接受洗礼,皈依基督;他932年死后葬在这里。所以这座教堂是诺曼底人的圣地。这座教堂也是多灾多难,每隔若干年就来一场大火,要么就来一场飓风,后来干脆就是来炸弹。所以它是来回地这里修修、那里补补,一直到二十一世纪这些年才算消停。大门左手的那座钟楼叫圣罗曼塔(St. Romain Tower),早期哥特风格。但是到最上面一层的时候,已经非常接近右手那座塔,看来这座塔是分段设计分段施工的。再看右手那座塔,叫做灯笼塔(Lantern Tower),下半部分和上半部分也不完全相同,那个一层简直就是半吊子工程,上面则是中期哥特,而最上面则已经是晚期哥特了。基督教复活节礼拜日之前的四十天叫做斋期,斋期中不能吃黄油。如果谁要是不想放弃这一嗜好,就要给教会捐献六个金币换一张“吃黄油许可证”。鲁尔大教堂就把这些捐献攒起来,最后修建了灯笼塔的最上层,所以那叫做“黄油塔”。正立面上层的四座尖塔看来是最后加上去的,晚期哥特风格,而且可以看到意大利哥特的影子,成排的人物雕像,精细的装饰,尖顶上的刻花,华丽的玫瑰窗,这是典型的“燃烧的哥特”。

再看它的大门。

门楣上的浮雕,中间是基督升天;右门是最后的审判;左门是至高无上。中间二个门柱上全是人物雕刻,人体比例已经相当完美。二个侧门门楣上面外圈还有很多天使剪影,就好像是皮影戏,这个很少见。

转到北面,可以看到正在施工的大尖顶,又细又尖,晚期哥特风格。还可以看见侧墙外面的飞扶壁。

再转到南面,看看南侧翼外立面。

这个是早期哥特风格。

尖顶门楣上的浮雕是耶稣的苦路历程,从下往上是被罗马士兵逮捕,然后是受鞭笞、折磨,到最上面是受难。门柱上的下面一排是耶稣的十一位门徒,可能没有犹大;上面是四位天使。再上面的人像认不出来了。二层的柳叶窗还没镶玻璃。

我们进去看看。正厅。

拱廊、盲楼、高窗,因为外面有飞扶壁,正厅可以盖得非常高。上面是连续交叉肋拱顶,枝肋不是沿着束柱一通到底的,中间有柱头连接。

看看正厅的侧墙,非常壮观。

西端,大玫瑰窗下有一架大风琴。

这架大风琴最早是在巴洛克时期建造的,现在这架是二战后重建的。鲁昂大教堂的第一位风琴师是法国巴洛克作曲家提特洛兹(Jean Titelouze),他是公认的法国管风琴之父,而且是在巴赫之前很久。提特洛兹在鲁昂大教堂开创了管风琴演奏复调音乐,而且他是第一位用脚键盘演奏旋律的。鲁昂大教堂的唱诗班也很有名。

看看侧厅。看见那扇彩色玻璃窗了吗?那个蓝色是鲁昂大教堂的特色之一,这种钴蓝最早是在这座教堂应用的。

看看祭坛。

看看正厅和侧翼十字交叉处的拱顶连接,中间是升高上去的交叉枝肋拱藻井,藻井的上面就是那个高尖顶。中间拱顶这里在正厅拱顶之上又加了一层盲楼,然后在盲楼之上再加一层高窗,这是哥特中期以后的盖楼方法,越盖越高。

侧厅里木雕包金的圣母子像,富丽堂皇,圣母的面容美丽安详。

墙上的一幅画引起我的注意。光线太暗,拍得不是很清楚。

这幅画没有说明。达·芬奇有一幅《圣母子与圣安娜、施洗者约翰》,首次把这四个人物形象放在一个画面里,对后来的绘画界有很大影响。上面这幅画应该也是这个题材:圣母子与圣安娜、施洗者约翰。

鲁昂大教堂正门的对面有一排小楼,这个小楼很有名。为什么昵?因为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Oscar-Claude Monet)1893年的时候在这里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就像张大千1938年在青城山的上清宫住了很长时间一样。张大千在青城山画山画水画花鸟老道,这莫奈就老是坐在这座小楼二楼的一个窗前画这座教堂的正立面,而且连续画了二十张。莫奈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和不同的光线下画这座大教堂,没有什么轮廓线,就是用颜色涂抹。其中的一幅就和我拍的时间、天气和光线差不多。灰蒙蒙的天和赭色的建筑。

莫奈画完鲁昂大教堂,另外一位法国印象派画家就也来画这座教堂,他就是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毕沙罗不是在前面画教堂的正面,而是走到二层小楼边上的一条胡同里,坐在另外一座二层小楼的二楼窗户前面画。所以他画出来的就是胡同里的景色,后面有教堂高高的钟楼和尖塔。

大教堂的对面有一条街,叫作大时钟街(Gros Horloge)。既然叫这个名字,那里面就一定要有一座大钟呗。我们沿街而行,还真是看见一架大钟。

这架大钟建于1389年,是法国最古老的大钟了。这架钟开始的时候没有刻度,只有一根时针指示24小时,这大概是现存最大的钟,直径有两米半。它一开始不在这个地方,而是钟表匠放家里偶尔炫耀给朋友看。时间长了当然纸包不住火,大家都知道这小子有一架大钟。1529年,市政府就在这里盖了这座骑河楼,然后征用了钟表匠后代传下来的大钟给安装在这里了。既然拿出来示众了,当然就要再加工一下,做得好看一点。这就装了个表盘,蓝色背景下镶嵌了好多金星,表示这是夜空;中间是金色的太阳发射出二十四道金光,这是日月同辉呀!这架大钟被称作是天文钟,这是因为它的框架上面有一个会动的月亮,它会显示月亮的圆缺变化,二十九天转一圈。我们来的这一天是满月。表盘的下面还有一个开孔,里面有代表星期几的符号在走动。六百年前的手工业,已经会应用当时的先进天文知识了。这架大钟的框架和骑河楼建筑是文艺复兴风格,抽象地运用罗马柱式、横梁浮雕、花草样式等等,精致但不浮夸。骑河楼下面的拱券中央有一个徽章,那是“鲁昂之徽”的下半部分:脑后带光轮的一只羔羊在向后看,它举着挂在十字架上的一面横幅。这座骑河楼是为这架大钟建造的,旁边还有一座钟楼。

鲁昂是个吸引画家的地方,前面有法国印象派画家画那座大教堂。这座大钟也吸引过一位画家,就是十八、十九世纪英国浪漫派风景画家特纳(J. M. W. Turner),看看他画的大时钟。

十四世纪的时候,英国和法国处于一种很有意思的关系中。在此之前,1150年左右,亨利二世从母亲那里继承了诺曼底公爵,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安茹伯爵,娶了阿基坦的埃莉诺得到了阿基坦伯国,最后又在母亲的帮助下得到英格兰王位。这个亨利二世成了欧洲最有权势的人,而且还占了法兰西的诺曼底、阿基坦等地盘。这个英王的地位非常奇怪,一方面他是独立的英格兰国王;而另一方面他又是法王治下的爵爷,而且这个爵爷又是相当自治的。因为亨利二世娶了自己的前妻,法王路易七世对他恨之入骨。到了1337年,英王已经进化到了爱德华三世;法王则是腓力六世。这一年,腓力六世向爱德华三世索要阿基坦的领土,这成为英法百年战争的导火索,爱德华反过来向腓力六世索要法国王位,两国开启了剑舞模式。一开始,英国占据优势,拿下了加莱,控制了英吉利海峡,就可以随意进攻法国。1356年还活捉了法王约翰二世,向法国讹诈赎金。到1360年,法国无奈签订了屈辱的布勒丁尼和约,割地赔款换取停战。1364年查理五世当上法王,重新开战,逐渐占据上风,把英军从法国内陆赶到海边。双方又签了一个和约,英国还占有法国的波尔多、瑟堡、加莱等五座海港。1415年,法国内部贵族发生内讧,英王亨利五世趁机杀了回来,把法军打得乱败一通。这个时期,法国东北部一个村子里的地主兼保长的女儿贞德(Jeanne d'Arc)进入历史的轨迹。她要去领兵赶走英国侵略军,就去了当地防务司令那里,人家当然看不上这么一个17岁的丫头。但是贞德对战事的分析判断后来都一一应验,防务司令就带她穿过敌占区去见法国王储查理。查理打了好多败仗,这时候正需要整一个创新扭转战局。他就同意由贞德领导法军去进行一次大的战役,贞德到了前线,通过轰轰烈烈的运动鼓舞起法军士气,一连获得了好几次胜利。连续的胜利使贞德成了法军的精神领袖,她开始带领法军向英军纵深突击。贞德1429年4月上的战场,到了7月中旬就攻占了兰斯,扶持王储查理立即在兰斯举行加冕仪式登基成为法王查理七世,也实现了她要让王储在法国传统加冕地兰斯登基成为国王的承诺。贞德继续进攻,一直打到巴黎城下。结果法王的高参拉特雷穆瓦耶公爵撺掇王室下令让贞德撤兵,失去了一鼓作气的先机。1430年,贞德转往贡比涅执行防务,在一次出击返回途中,城门上的守兵失误将贞德关在城门外吊桥另一端,导致贞德被敌人俘获。英格兰人主导了对贞德的宗教审判,强迫参加审判的教士们定她的罪。最后,贞德被判在鲁昂的集市广场上用火刑烧死,骨灰被撒入塞纳河。贞德的死激发了法国人的全民愤怒,她把一场英法之间的王位之争变成了法国人民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结果战局逐渐对法国人有利。1458年,法军收回大陆上的全部领土,完成了统一大业,国王的权力得到了加强;英国则成为一个彻底的岛国,英法百年战争以法国的胜利结束。战后,1452年,贞德的母亲要求重新审查贞德案。1455年11月开始正式审判,1456年7月7日,宗教法庭在巴黎圣母院宣布贞德无罪,是为正义牺牲的圣女,彻底为贞德平凡。1922年,梵蒂冈封贞德为天主教圣人。这是“圣女贞德”的来历。

顺着大时钟街往西走,前面就是鲁昂老集市广场(Place du Vieux-Marché),现在还是一个热闹的市场。这里是圣女贞德就义的地方,现在建了一座火刑柱,是为了让大家记住这位法国的民族英雄。

火刑柱下面还建了一座圣女贞德纪念教堂(Church of Saint Joan of Arc)。这座教堂建于1979年,属于几何抽象风格,它表现的是一条倒扣的维京长船和一条张着大嘴的鱼。

教堂旁边有一段城墙痕迹,就是那种老掉牙剩下牙根的样子,没好意思拍照。但那是鲁昂老城的残迹,有好多人坐在那些牙根上在抽烟或者喝水,眼睛都望着教堂或者火刑柱。

我们到达这个老集市广场的时候,教堂已经关门,没能进去。只能带着缅怀的心情回酒店睡觉去了。

(zzz_0401原创,转载请注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