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
2020-04-05 | 阅:  转:  |  分享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第三节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汇报人目录我国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的验证12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我国不同规模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的
变化3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省际差异4PART.1我国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的验证我国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的验证贝里:把中国列入对数正态分布
类型(1960)严重敏、宁越敏(1980)许学强(1982、1993)王法辉(1989)和陈勇等(1993)研究的方法不同,侧
重点不一样,但取得了几点共识我国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的验证许学强得到的结果如下:结论:q<1由r看出负相关q变小,人口规模变大,往
均衡方向发展我国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的验证一定时段城市规模分布的趋势(几点共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位序大城市人口增长加快,(P
i变大)首位度指数有所回升。42城市规模分布属于相对均衡的分布类型。(q<1)1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国高位序城市,特别是最大城
市的实际规模比它们的理论规模偏小,从国家城市体系的背景上看,它们还有着可观的发展前景。新中国成立以后,城市规模分布的总趋势是日
益均衡,(q变小)但各时期的波动很大。3PART.2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1.集中发展阶段196
0年以前2.分散阶段1960—1980年3.“两头升,中间降”的马鞍形格局1980—1990年4.基本稳定时期1990年代
以来城市人口统计口径是非农业人口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1、20世纪60年代以前大城市、特大城市数量增加、比重上升,地位加强
,而中小城市比重下降;大城市、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加强削弱削弱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2、20世纪60、70年代大城市、尤
其是特大城市地位下降,中等城市增长最明显,小城市没有得到发展。原因:1)搞“三线”建设,大城市人口“下放”农村,大城市和特大城
市的地位受到削弱。2)“文革”动乱市镇的建制工作处于停顿状态,小城市在晋升为中等城市的同时,没有新的小城市递补。因此整个来说,这
是一个是城市发展停滞、萧条的阶段。大城市、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削弱加强变化不大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3、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在小城市数量和比重显著提高的同时,特大城市的数量明显增加,形成了“两头升、中间降”的马鞍形格局。原因:一是行政体制上的变化,2
0世纪末之前,由于“县改市、乡改镇”,使得小城市的数量和人口数量的比重大幅度提高。但是21世纪以来,由于暂停了“县改市”,再加上地
级以上市兼并所辖县和县级市改区,导致小城市和人口比重有所下降,大中城市比重有所上升。二是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与城市增长的互动作用在
增强,所以城市发展较快。大城市、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加强削弱加强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规模等级19801990城市个数占城市
数占城市人口数城市个数占城市数占城市人口数特大城市156.738.7316.641.7大城市3013.524.6286.012.6
中等城市6930.923.111925.524.6小城市10948.913.628961.921.1合计2231001004671
00100规模等级19982004城市个数占城市数占城市人口数城市个数占城市数占城市人口数特大城市375.5436.48436.5
145.12大城市487.1914.19649.6818.69中等城市20530.6928.2815623.620.77小城市37
856.5920.3539860.2115.46合计66810010066110010044.431.537.933.3PART.
3我国不同规模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我国不同规模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我国城市的等级规模结构很大程度上受到市镇建制剧烈变动的影响
,从中很难看出不同规模级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如果要考察不同时段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就需要排除掉新设城市和城市规模晋级的不可比因素。
把城市各阶段的人口增长状况分成快速、一般和缓慢三个等级,分别列入东、中、西三个地带,也有很明显的规律。以1949年的110个城市,
1957年的152个城市和1978年的189个城市人口作为考察对象,城市样本分为人口大于100万、50—10万、20—50万和20
万以下四个规模级,计算出各阶段各规模级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的算术平均值和标准差,如图所示我国不同规模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结论:
(1)从三个阶段来看,无论是全部城市还是四个规模级城市的平均增长速度,都是第一阶段最高,第二阶段最低,第三阶段又有回升,但并未达到
第一阶段的水平呈明显的马鞍形趋势(2)平均增长率的标准差都是第一阶段较大,第二和第三阶段较小。说明第一阶段我国城市规模增长总体上
很快,但城市间的差异较大,第二阶段是城市增长速度普遍很慢,第三阶段的城市增长普遍加速,城市间差异较小(3)各规模级在各时期都存
在着规模从大到小,增长速度平均值与标准差由小到大的负相关关系。第一阶段特大城市的增长速度高于大城市是唯一的例外(4)第二阶段与
第一阶段相比,规模级越高平均增长速度的下降幅度越大;而第三阶段与地二阶段相反,规模级越高平均增长速度的回升的幅度越大我国不同规模
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通过三个阶段快速增长城市和缓慢增长城市分布的分析、认为东中西之间和南北之间的差异都很明显。我国城市发展的重点
,第一阶段在西部、第二阶段在中部、第三阶段在东部。南方城市的增长速度在第一阶段远远落后于北方。第二阶段差距有所缩小,第三阶段南方城
市接近或超过了北方城市。东部快于中西部.南方快于北方的趋势仍在继续。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空间差异的变化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方针的转变相一
致。PART.4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省际差异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省际差异目的:我国城市规模等级体系总体上是属均衡的位序—规模分布
的,但各省区内部差异较大。寻找导致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和演变的规律性,有助于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区域政策。1.测度城市规模分布的指
标1)P-省区内第一大城市的规模,反映省区城市规模等级体系的层次高低。2)R-省区内最大城市占省区城镇人口的比重,反映城市人
口在第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简称首位比。3)S-城市规模等级体系不平衡指数,反映各规模等级城市分布的均衡程度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省
际差异不平衡指数采用罗伦兹曲线中计算集中指数的公式求得:此处n=17,周一星等人采用1980年全国223个市、2871个镇的人
口资料,将全国市镇的规模按一定标准划分为17个等级(最高>500万人;最低<5000人)Yi各规模等级按占城市人口的比重从大到
小排序后,第i级的累计百分比。如果城市人口平均分布在17个等级中,则S=0,如果分布极不平衡,集中在一个规模等级,则S=1
。所以0入江苏省,未包括台湾省,全国分为26个省级地域单元。各省区城镇规模等级体系的3项指标(1980)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省际差异我国省
区城市规模分布分成的6个类型类别省区特点第Ⅰ类沪、京、津首位比相当大,规模等级城市镇发育完善,小城镇也发达;(高级首位型)第Ⅱ类辽
、黑、鲁、川、粤有强大的城市中心,高位序城市不止一个,其他等级城市也基本齐全;(中级平衡型)第Ⅲ类鄂、陕存在华中、西北的区域中心
城市,二级中心不够发达;(中级首位型)第Ⅳ类湘、内蒙古、豫、吉、皖、闽、浙、赣、桂中小城市较多,最大城市规模不突出,首位比和不
平衡指数在各类型中最小(初中级平衡型)第Ⅴ类晋、云、贵、新、甘省会城市的高速增长是最大特点(初中级不平衡型)第Ⅵ类青、藏、宁规模不
大的省会城市,首位比和不平衡指数特别大(初级首位型)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省际差异PRS高级首位型特大大中我国的政治经济核心区中级平衡
型大中中我国经济相对发达或经济规模较大的省区中级首位型大大中首位城市突出,省内二级中心不够发育初中级平衡型中小小中小城市多,第一位
城市的规模不突出初中级不平衡型中中大省会城市高速增长初级首位型小特大特大经济落后,城市体系很不发育,数量不多的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在
规模不大的省会城市中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省际差异1964-1980年我国省区城市规模等级体系的演变提炼出的演变模式如图用来检验1
964—1980年各省区城市规模分布的变动情况,反映了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普遍趋势。ⅥⅤⅢ完成ⅣⅡⅠ完成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省
际差异用7组17个变量与80年所得的分类结果进行单要素的相关分析解释推动城镇规模分布类型由低级向高级变化的动力。与市镇有关的人口数
量因素关系最密切,职工和城镇人口多的省区,城镇规模分布的类型较高级一自变量X/年相关系数显著性水平检验5%(0.388)1%(
0.496)人口数量因素城镇人口数19800.9274高度相关高度相关高度相关高度相关工业职工人数19810.9671工业发展水平
人均农业生产总值19810.6190显著显著人均工业生产总值19810.6190显著显著商业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19810.5464
显著显著农业发展水平人均共副业产值19810.4375显著-交通密度因素铁路网密度19820.4194显著-综合交通网密度1982
0.6371显著显著人口密度因素人口密度19800.6553显著显著城镇化水平城镇非农业人口比重19800.2380--与省区的经
济发展水平有较密切的关系,但主要取决于工商业发展水平。二(与贝里观点不同)三与省区交通网密度有明显关系,偏僻、闭塞、交通网稀疏的
省区,一般处于较低级的城镇体系类型。四人口密度是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开发程度的集中反映,人口密度较大的省区,城镇规模分布一般处于较
高级类型。五与城市化水平没有直接联系。(与贝里观点一致)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省际差异演变理论:区域中高位次城市的发展和其带动
区域中低位次城市发展的作用,可能同时存在,交替发生作用,城市规模分布可能从低级首位型-低级均衡型-中级首位型-中级平衡型-高级首位
型-高级平衡型如此往复,每一次循环或周期都不是过去的简单重复,而是从形式到内容都进入了新的层次。新旧城市规模标准对比划分标准共同点
不同点空间口径人口口径分级标准新标准(2014年)对城市的界定的一致包括设区城市和不设区城市(县级市)。设区城市由所有市辖区行政范
围构成,县级市即自身行政范围。城区,即城市行政范围内实际建成区所涉及到的村级行政单元。城区(常住)人口,即居住在城区内半年以上的常
住人口。五类七档:>1000万(超大城市)500~1000万(特大城市)300~500万(I型大城市)100~300万(II型
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I型小城市)<20万(II型小城市)市区,即全部城市行政范围。市区非农业(户籍)人口,即市区内具有非农业户籍的户籍人口。四级:>100万(特大城市)50~100万(大城市)20~50万(中等城市)<20万(小城市)旧标准(1989年)新旧城市规模标准对比城市规模有大有小,其原因是:内因:1、地形因素;2、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3、能源资源因素;4、基础设施的经济实力;5、城市的性质和结构;外因:1、国家政策因素;2、人口因素,外来人口;THANKS感谢观看
献花(0)
+1
(本文系南山一片叶原创)